苏联早期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实践探索

2018-04-03 10:23姜丽萍车艳竹
绥化学院学报 2018年12期
关键词:列宁苏联马克思主义

何 冰 姜丽萍 车艳竹

(黑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黑龙江黑河 164300)

一、苏联早期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

(一)地理环境理论。地理环境理论由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提出,该理论是对马克思生态思想的进一步完善,主要针对自然以及人类发展间所存在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地理环境理论认为,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了居住人口性格特征的形成,且对人类社会法律制度以及政治制度的形成都有着极大的影响。马克思对生态与人类社会的发展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形成了相关的学说,这也是马克思理论中的中组成部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劳动的本质也就是人类与生态环境之间所形成的一个过程,人类在该过程中基于自身的活动完成了相应物质的转变,而人类本身也属于自然力的一部分。人类在占有自然物质的同时,被人类所改变的自然反过来又会导致人类的改变。

地理环境理论基于马克思生态思想的有关学说而提出,其指出人类的生产力的水平直接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例如当自然界中并不存在金属的情况下,人类自然难以做出优于金属刀具的工具。该理论也指出,生态环境对人类从事各类生产活动的性质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也可以理解为生态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类社会环境的根本性质。另外,社会和生态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人类的生产力出现革命性的变动时,两者之间的关系也会随着生产力的变化而出现与之相匹配的变动。地理环境理论借鉴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成果,依托于对生态环境与生产力双方作用的研究,指出生态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变革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但其研究成果来看,过于偏向自然地理决定论。

(二)列宁的生态自然观。列宁除了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践行者之外,也是生态思想的践行者,其非常关注于对生态与自然的保护,他的生态自然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进一步继承,也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态理念。列宁所提出生态自然观实质也就是对人类和自然两者间存在联系的研究。根据对列宁《哲学笔记》的研究分析可以得出,生态环境的规律导致人类以此为基础开展了有针对性的生产活动。其也指出,人类要充分利用好生态自然的规律,进而以此为基础完成自然的改造,否则盲目的进行相关活动势必会成为自然的奴隶,只有建立在自然规律上的生产活动才能够确保人类的主体地位。列宁在其讲话中也指出,要根据所制定的总体规划,有效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只有这样的建设工作才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需求。由此不难看出,生态思想与社会主义思想两者间是存在必然联系的,有着极高的契合度。

而就列宁对资本主义国家生态思想的批判来看,主要体现在环境的污染上。实际上早在19世纪中期,马克思就直接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态问题,其指出资本主义的资源利用方式将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基于马克思的相关言论,列宁也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制度是以剥削和压迫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背景下,城乡环境遭到了根本性质的破坏。可以说,列宁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建立在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研究之上,并切实将其研究成果应用到了实践过程中,有效推动了苏联早期环保工作的开展。

(三)平衡论。平衡论由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与经济学家布哈林提出,其研究成果为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布哈林认为,平衡本身是一种状态,当达到某平衡状态的时候,若未受到其他因素的作用,该种状态将一直持续下去。布哈林在其平衡论中指出,环境和体系两者间的关系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别:其一,环境与体系两者间处于稳定平衡的关系,也就是说两者间的相互作用在受到扰动或未受到扰动的情况下,均会恢复到平衡的状态。其二,体系的发展,通常情况下环境与体系两者间长期处于稳定平衡状态是不可能存在的,仅仅在理想状态下有可能存在,而在平衡遭受到外力作用扰动的情况下,就可能会出现体系的发展这一现象,进而形成全新的平衡状态。其三,体系的破坏,体系的破坏与体系的发展相反,也就说所谓的负号扰动的平衡。布哈林指出,可以将人类社会作为体系进行研究,探究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平衡状态。其指出,人类在存活的过程中需要从自然界中持续性的摄取物质以及能源,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人类社会的存续,否则人类社会将遭受到毁灭性的打击。而人类社会在从自然界中获取了较多资源的情况下,人类适应自然的能力也就会得到质的飞跃,这也是社会发展最根本的推动力量。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存在的直接联系也就是人类的生产活动,社会依托于人类的劳动完成了物资资源的摄入,而这一摄入过程也就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充分体现。布哈林指出,人类社会是建立在自然环境之上的,不能够脱离环境的作用,可以说自然界对于人类而言就好比是细菌的培养基,人类在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也需要保护自然。其也指出,人类并非是自然界的主人,自然环境也并非是因为人类而出现的,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需要进一步的适应自然,否则将出现上文所述体系遭受破坏的第三种平衡状态。布哈林所提出的平衡论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体现出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协同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密切联系。

二、苏联早期马克思主义生态实践

(一)苏联生态学发展实践。依托于苏联早期极为丰富的生态思想,其生态学也随之得到了极为迅猛的发展,而其当时的生态学可以说是处于全球顶尖水平的。维尔纳茨基在20世纪20年代完成了《生物圈》一书,奠定了其在生态学方面的地位,当时有人将其称之为“历史上第一个把握了地球是一个独立圈层的真实含义的人”。在《生物圈》问世之前,当时学术界普遍将“生物圈”当做是地球的组成成分,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及其他环境并没有一个充分的认知。而该著作的问世,其生物圈理论揭示了人和自然应当平等共存的愿望,为生态学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生物圈》也给以了上文所述布哈林平衡论的创建给以了方向性的思路,推动了生态思想有关实践工作的进一步落实。

而就瓦为洛夫方面来看,其在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应用于植物学遗传学研究之后,进一步推动了苏联育种领域的发展,且对植物生态学的发展有着极为显著的推动作用,加快了其自身研究的进程。其研究成果——栽培作物发源地学说让当时的人们逐渐开始意识到了植物基因的多样性,给人们带来了种子银行的概念。而斯坦钦斯基通过对生物区范围内存在食物链的研究,对能量的获取与转换进行有了跟个为清晰的认知,并基于热学第二定律指出了在食物链中能量传递的必然规律。另外,其通过对生物群落的研究指出可以才采用其他有效的方法防止有毒除虫药剂的使用。此外,其也指出必须将环保工作列于国家战略任务之中,并加强相应保护区域的建设,以此尽可能维护生态的平衡。

除上述生物学家之外,早期的苏联还有着数量极为庞大的生态学家队伍,研究成果极为丰富。例如,奥多罗维奇指出,仅仅为了推动农业产业经济的发展就牺牲自然那么将带来极为严重的后果。也有生态学家指出,人类是自然环境的产物,生活状态必然受自然生态环境的的影响,吉尔吉斯人的生活就是最好的例证。而根据上文所述的研究成果不难看出,苏联在生态学方面的实践研究成果是非常丰富的,有效推动了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进程。

(二)苏联生态保护实践。苏联早期就落实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可以说是世界范围内生态环保的先驱,给后期各个国家环保工作的开展给以可以参照的模板,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就具体的生态保护实践来看,主要体现在下列三大方面。

首先,苏联在早期的时候就完成了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工作。而就当是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来看,列宁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在列宁阅读了生态学领域的相关著作之后,缺乏关注对自然生态的保护工作,力求维护人与自然的协同发展。在十月革命胜利之后,列宁随机就着手了《土地法令》的颁布工作,将土地、水源等都归为共有,这显然是有利于后期自然保护区建设的。而在1919年之后,列宁就将工作的重心放到了生态环境的保护之中,第二年就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由政府机构进行管控的自然保护区。

其次,完成了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立法事宜,并进行了推广。苏联在其早期的时候就完成了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立法,也是世界范围内对自然保护最先立法的国家。1917年的时候,苏联所颁布的《土地法令》中就对自然环境保护的责任进行了具体划分,确定了政府在环境保护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而随后第二年所颁布的《森林法》中对森林资源的利用于保护作出了明确的规定,随后又颁布了相应的地下资源管理办法等。另外,除了有关自然资源保护方面的法律,苏联也以法令的方式对建设气象站的相关标准作出了明确的标示,同时制定了地下资源利用与管理的相关法令。此外,苏联早在1930年左右就制定了有关大气污染防治的相关法令,这些对于我们而言都是有着一定借鉴价值的。

最后,苏联在早期的事后就完成了环保组织的建设工作。苏联当时为了切实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切实提高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早在1918年的事后就建立了第一个环保组织。该环保组织有着建议政府开展相应环保工作的权利,并且参与到了当时苏联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过程之中。另外,在随后几年,苏联有成立了规模庞大多个环境保护协会,不光切实调动了群众的热情,也进一步完成了环保理念的普及与推广,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苏联生态环境实践活动的推进。

三、结语

就苏联早期在生态领域的成就来看,其表明社会主义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较高的契合度,而苏联早期的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与生态实践也为社会主义国家后期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了可以参照的样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此,我国相关部门有必要加强对苏联早期生态思想与生态实践的研究工作,并积极借鉴既有的理论研究成果,制定行之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策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进而在保护国内环境的同时,推动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最终实现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根本目标。

猜你喜欢
列宁苏联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列宁晚年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列宁的赠言
纪念列宁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