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直播推动全媒体化

2018-04-04 02:06朱建华
武汉广播影视 2018年3期
关键词:媒体化长江日报直播间

朱建华

“两会”是年度大事,如何报道好“两会”,是每年摆在媒体面前的一道考题。长江日报在报道2018年武汉市“两会”时,通过直播推动整个报道的全媒体化,成为这次“两会”报道的一大亮点。

一线记者出镜担任主播

2018年武汉市“两会”召开之际,长江日报报业集团选派出70多位优秀采编人员组建为报道团队,按照中央厨房理念与模式进行运作。其中,新媒体组是这次“两会”直播报道的主责小组,人员除长江日报融媒体中心的主播、摄像、编辑外,还有来自长江日报、武汉晚报、武汉晨报的一线记者。

长江日报还首次在武汉市“两会”主会场旁首次搭建了一个“两会直播间”。“两会直播间”是记者与代表委员的面对面访谈区,访谈内容以视频和图文形式进行,通过网络同步到长江日报报业集团各新媒体端口进行传播;代表委员也可通过透明直播间外的大屏,实时观看直播。

此外,长江日报还在“两会”会场设有代表委会通道,记者在通道上对代表委员的现场采访,直接以直播的形式通过长江日报报业集团各新媒体端口进行传播。人大会议开幕当天,长江日报一共进行了5场直播;政协会议开幕当天,有9位政协委员走上了代表委员通道接受采访。

直播主题关注民生热点

长江日报2018年武汉市“两会”直播的主题设定,一方面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做文章,另一方面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急、最盼、最怨”的事。比如,“30万大学生留汉,下一代上学、就医问题怎么办?”的直播主题,源于武汉提出并实施的5年留下百万大学生,仅2017年一年就留下了30多万名大学生。留下来的人多了,上学、就医问题接踵而至,这既是党委和政府必须考虑统筹解决的事,也是很多留下来的大学毕业生关心的现实问题,为此,长江日报邀请了武汉市教育局和武汉市卫生计生委负责人作客直播间,引导舆论,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回应社会公众的关切,收到了比较好的传播效果。

用互动提升传播效果

强化互动,用互动提升传播效果,也是长江日报此次“两会”直播报道的另一个显著特点。一是直播选题的互动性。“网友最关心武汉什么,直播就关注什么;网友最想向哪位代表委员提问,记者就邀请哪位来到直播间。”二是直播过程中的互动。网友观看直播时,可在长江日报报业集团各新媒体平台就自己关心的问题留言提问,代表委员将给予解答。三是现场直播与街采结合。这种互动形式进一步增强了互动性。

立体传播实现效果最大化

长江日报以这次“两会”直播为契机,一方面通过直播有效推动了报道的全媒体化,另一方面进行立体传播,实现了传播效果最大化。一是用直播快速传播。这为后期立体多样地进行传播奠定了基础。二是精细化二次传播。与网络直播时的直观、快速相比,长江日报报业集团及其新媒体平台对直播内容进行二次传播时,内容上更加精细化。一方面主题更加突出、集中,另一方文字更加精练,见报文字对直播时嘉宾讲述的内容进行了进一步的核实与完善,确保内容更真实、客观、准确。直播内容经过精细化的二次传播,不仅成了报纸版面上的看点、亮点,有的还被广泛转载,提升了媒体传播力、影响力。三是人际朋友圈传播。“两会”期间,代表委员把被长江日报直播的图片转发到朋友圈成为一种新的风尚。这种基于人际化的关系传播有利于扩大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四是产品化创意传播。直播的视频、音频、图片等为产品化创意传播提供了更多可供选择的素材。五是专题化深度传播。长江网、长江日报新闻客户端、长江日报官方微信、长江日报官方微博通过整合、集纳的方式均建有专题或话题,方便用户阅读和查看有关内容。

强化考核用制度倒逼全媒体化

长江日报实施移动优先战略的过程中,改革考核评价制度,记者稿件原则上都要第一时间在新媒体平台发布,发布时间、传播效果等直接关乎打分。在2018年武汉市“两会”报道中,长江日报进一步完善考核,用制度倒逼每一位采编人员的全媒体化素养,不仅要做到及时发稿,更要习惯于用全媒体的手段报道好“两会”。在制度倒逼之下,在这次“两会”报道中,整个采编流程得到进一步优化,发稿速度进一步加快,传播手段进一步丰富,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进一步激化,编辑部上下呈现出一种拼搏赶超的良好状态。

猜你喜欢
媒体化长江日报直播间
“羲和号”开直播间
将来吃鱼不用调刺啦
平台媒体化与媒体平台化建设的研究——由《新媒体广告》课程改革引发的战略思考
新媒体环境下黄龙戏的媒体化传播策略研究
我们的直播间
小鬼进军直播间
进军营直播间
独特视角诠释改革开放40年变化——以《长江日报》“回望为了奋进”报道为例
浅析利用媒体影响强化高校后勤管理建设
线索与议程设置:提高党报传播力引导力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