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特殊群体就业适应性的多层线性研究

2018-04-04 09:28张若男王书勋
魅力中国 2018年48期
关键词:均值适应性层面

张若男 王书勋

摘要:中职生特殊群体就业适应性是影响其就业的一个主要因素,具体表现在学习及技能适应性、人际适应性、就业意识适应性、就业选择适应性和就业环境适应性五个方面,不仅是人与职业相互协调、有机统一的过程,而且也是衡量中职生特殊群体就业生活是否和谐的重要指标。因此,在国内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时代背景下,对中职生特殊群体就业适应性展开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立足于个人社会化理论视角,基于对河南省郑州市的在校中职生进行测评表调查,运用多层线性模型一一两水平分析,从中职生个人、家庭和学校层面对影响中职生特殊群体就业适应性水平的因素进行探析。

关键词:中职生特殊群体就业适应性;因素分析;HLM

一、中职学校特殊群体的界定

中职生特殊群体是一个与中职生普通群体比较而言的相对概念。本文探讨的中职生特殊群体是由于自身、家庭、社会等不同原因以及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环境和新压力而引起在学习、生活、心理、纪律等方面存在困难或障碍的那部分正在中职学校就读,并形成一定特点和人数的非正式群体。具体而言就是指那些目前在中职学校在读或者在经济上较贫困,或者在学业上落后,或者在组织纪律上散漫,或者在心理上存在缺陷的中职生的集合体。学校“中职生特殊群体”之所以“特殊”,主要体现在产生原因的特殊上,有经济的、社会、家庭的以及其它方面的一些原因,从而导致他们在行动上的“与众不同”,逐渐形成一个“特殊”的中职生群体。根据笔者调查,这部分中职生大约占整个中职生的30%左右。据初步统计,这个比例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二、多层线性统计模型设定

多层统计分析法的有两种经典的数据模式:第一嵌套数据。比如在教育研究中中职生镶嵌于班级,而班级又镶嵌于学校,这样中职生代表了数据结构的第一层,班级代表了数据结构的第二层,学校代表了数据结构的第三层,用多层统计分析法我们就可以得到出中职生层的标量和班级层或是学校层的变量的交互影响。第二种类型的数据来自于纵向研究或是重复测量。比如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多次观察,不同时间的观测数据形成了数据结构的第一层,而 是研究对象的个体差异形成了数据的第二层。

在本文中,采用两层HLM分析作为分析模型,其中将中职生个体相关影响因素作为第一层变量,以家庭和学校相关影响因素作为第二层变量,构建相应的回归方程。具体包括以下三种模型:

(一)零模型

零模型即在第一层和第二层都没有预测变量,目的只是为了分解个体差异和组差异,即方差成分分析。它决定了在此方面的研究中分层模型分析是否具有意义。

第一层模型表述为:

第二层模型表述为:

其中

为研究j家庭或者j学校i中职生的就业适应性;

是j家庭或者j学校中职生的就业适应性;

是j家庭或者j学校i中职生与家庭或者学校的平均满意度之差,是个体层次的随机误差;

是各家庭或者学校就业适应性的总平均数;

是j家庭或者j学校与总平均数之差,是家庭或者学校层次的随机误差;

根据这一模型,可以计算跨级相关系数,考察的总变异中有多大是由第二层单位的差异造成的。

(二)随机效应协方差模型

在零模型的基础上,将中职生人口学变量(性别、年龄)、心理资本、社会支持作为自变量纳入层一方程中,以考察中职生个体相关因子对其就业适应性的影响。

上式中,分别是自变量、、、对影响的偏回归系数。保持自变量对中职生职业适应度的影响的在各家庭和各中职学校之间恒定,这属于随机效应协方差模型。

(三)非随机变动斜率模型

在随机效应协方差模型的基础上,把家庭背景因素一一父母学历、家庭经济水平、有无兄弟姐妹、户口所在地四个自变量以及中职学校背景因素一一院校所属类别纳入层二方程中,考察家庭以及中职学校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对中职生这一群体就业适应性的影响。

上式中,分别是家庭学校层面的自变量、对截距项(家庭/高)平均成绩即二层单位的总体平均数)影响的偏回归系数。该模型属于非随机变动截距模型。

三、多层线性统计模型分析数据结果

(一)总体适应性结果

本次调查的对象共为951名郑州市中职生,从他们对自己的就业适应性的五个维度自评的结果中可以看出,郑州市中职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程度的就业适应性,各个适应性维度得分均值都在3分以上。但总体看来,与李兢(2007)对重庆中职生就业适应性调查的结果相比,郑州市中职生就业适应性水平并不乐观,总均值仅为3.28。职业心态适应性(M=3.55)排名第一,人际适应性(M=3.40)排名第二,学习及技能适应性(M=3.25)排名第三,职业选择适应性(M=3.12)与职业环境适应性(M=3.06)得分都很低,分别排在第四和第五。从上表可以看出,特殊群体就业适应性五个维度均值差异并不大,而且除了职业环境适应性外,均比重庆中职生的就业适应性低,说明郑州中职生特殊企业难题的就业适应性有待进一步提升,这也为学校进一步提升中职生就业能力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二)零模型结果

首先考察两层均不纳入任何自变量的零模型,结果发现下表所示:家庭层面的随机方差为,中职学校层面的随机方差为,这意味着各家庭、各中职学校之间中职生的就业适应性存在显著性差异。根据两层的随机效应计算组内相关系数,对中职生个人和家庭层面而言,中职生就业适应性的总变异中有17.5%的变异来自于家庭,82.5%的变异来自于个人。对中职生个人和学校层面而言,中职生就业适应性的总变异中有24.1%的变异来自于中职学校,有75.9%的变异来自于个人。这意味着中职生就业适应性与中职生个体、学校和家庭都息息相关,虽然主要取决于中职生个体层面变量,但是中职学校和家庭层面的变量也对其影响重大。

(三)随机效应协方差模型结果

中职就业适应性影响因素分析表——家庭层面

在零模型的层一方程中纳入中职生个体层次的自变量,结果如表所示发现:性别与中职生就业适应性无关;年龄、心理资本与社会支持对中职生就业适应性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即随着年龄的增长中职生的就業适应性水平越高,中职生心理资本变量的得分越高就业适应性就越高,此外,中职生得到的社会支持越多,他们的就业适应性水平也呈现同样趋势。

而在家庭层面,父母学历、家庭经济以及户口所在地都与就业适应性显著相关,值均小于0.001,而中职生是否为独生子女,有几个兄弟姐妹与其就业适应性无关。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中职学校层面,中职生所属院校类别与其就业适应性值小0.001,这表明中职生所在院校的所属类别与中职生就业适应性显著相关。

四、结果分析

本研究从职业学习技能适应性、人际适应性、职业心态适应性、职业选择适应性和职业环境适应性5个维度来考察中职生的就业适应性水平。研究结果表明郑州中职生特殊群体在整体上而言,己经具备了一定的就业适应性,但与李郑州中职就业应性调查的结果(总体均值M=3.53;学习及技能适应性均值M=3.65;人际适应性均值M=3.53;职业心态适应性M=3.63;职业选择适应性M=3.28;职业环境适应性M=3.06;)相比,郑州中职生特殊群体适应性水平情况并不乐观,中职生就业适应性总体均值为3.28五个维度均值在3.06到3.54之间,具体来讲,职业心态适应性>人际适应性>学习及技能适应性>职业选择适应性>职业环境适应性,而且均未到达分,说明郑州地区中职生的就业适应性水平并不高,各个维度水平也相对较低,均有待进一步提升。

综上分析,本次研究中职生就业适应性现状值得学术界与职业教育界研究者的关注。多数中职生认为自己能力不适应职场需求,缺乏职业选择的清晰度,对于未来职场环境持有较多消极评价,与国内既有相关研究结果一致。

猜你喜欢
均值适应性层面
国内外适应性学习的研究热点、演进路径与发展建议
均值—方差分析及CAPM模型的运用
均值—方差分析及CAPM模型的运用
均值不等式的小应用
针对数字化变电站继电保护适应性的相关探究
二孩,人生如果多一次选择!
应用均值定理“四”注意
如何使“等号”成立
横看成岭侧成峰
从《孙子兵法》中的“奇正相生”联想到雕塑与环境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