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弹幕”运用与受众互动探究

2018-04-07 14:53苏茜
科技传播 2018年5期
关键词:吐槽大会互动性弹幕

苏茜

摘 要 《吐槽大会》是腾讯视频2017年的一档开年综艺节目,节目内容以邀请一些富有网络话题性的人物,以吐槽的方式互相调侃从而进行脱口秀表演。文章从“吐槽”这一网络流行文化与在其影响之下衍生出的视频弹幕两方面入手,对《吐槽大会》的话题选择和与观众互动性进行探究。

关键词 吐槽大会;網络综艺;弹幕;互动性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8)206-0097-02

经历停播风云后,《吐槽大会》于2017年1月8日在腾讯视频正式首播,同年3月26日第一季结束,共播出11期。截至2017年4月16日,《吐槽大会》第一季网络播放量总和超过14.5亿次,单期播放量最高达2.1亿次,在全网娱乐时代,《吐槽大会》选取网络话题热点人物作为吐槽对象,打通弹幕用户与主创人员的交流屏障,将网络综艺节目与网络用户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是一档极具“网感”的节目。

1 吐槽文化与话题热点的选择

“吐槽”最早出自日本漫画,早期指作者安排作品中人物互相拆台、抬杠的举动,而现在网络上流行的“吐槽”多表现为网民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对生活中或网络上话题性事件进行讽刺、挖苦的行为。《吐槽大会》将碎片化的“吐槽”语言与网络脱口秀节目结合,利用“弹幕”这一新生网络手法吸引大批热衷网络流行文化的青少年观看,并通过弹幕交流参与其中。《吐槽大会》对“槽点”的选择来自于网络上业已成为热点或者笑点的事件人物,注重的是内容本身的热度,而非所邀嘉宾的受众关注度。

《吐槽大会》很少邀请当红明星,嘉宾本人不具有大量网络粉丝群体,但他们因为种种原因在网络世界所产生的争议性话题或者具有极广流传度的特色视频成为他们被邀请的原因。如唐国强属于老派艺术家,很少有娱乐新闻,但因为网友将他多年前饰演诸葛亮的一场戏剪辑成“鬼畜”视频而在视频网站获得了较高点击量,一时成为网络流行文化创作热点。由此可以看出,《吐槽大会》作为一档以“吐槽”为主的网络综艺节目,关注的是如何能够更加契合当下网络文化,将内容生产与年轻的网络用户连接在一起,从而获得高收视率。

除了选择自带话题热点的嘉宾以外,《吐槽大会》本身也会制造话题热点来供大家吐槽,如张绍刚与王自建的主持人之争、节目策划人李诞发色等一些“槽点”,通过这种方式来引导观众吐槽方向,与此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节目所在的网络虚拟空间与处于现实时空的观众之间的隔阂,脱口秀台词中也会有意无意的利用“槽点”来带动观众发送弹幕,运用“弹幕”与“吐槽文化”来发挥自身互动优势。

2 自嘲与他嘲中的弹幕互动

作为网媒手法之一,“弹幕”在“网生代”群体中日益流行,据艺恩智库显示,在年轻受众观看网络视频产生的互动行为中约有40%会进行弹幕阅读,而有26%的人会刷弹幕,37%的人会进行弹幕评论。《吐槽大会》的“吐槽”模式是每期邀请一位明星以及明星的6位客座嘉宾互相调侃吐槽,与此同时开启实时弹幕。

由于弹幕数量较大,很难进行细致的逐条整理,因此采用抽样方式,以弹幕数量排名第一的第七期弹幕为分析对象,每5分钟为一个节点来取得弹幕内容,对高频关键词进行分类总结。

由图1可看出,弹幕内容对嘉宾自带话题关注点较多,主持人取舍问题也是弹幕热点话题之一,而在脱口秀演出中,也有受众通过弹幕实时解说话题“槽点”。相对前3种,无意义弹幕表达则较少。在上述数据中,嘉宾话题居于首位,其次,关于主持人的话题量共有3次明显上涨,第一次是主持人出场介绍节目环节,后面两个节点,则因嘉宾脱口秀演出时提及关于主持人的弹幕引导性话语,在看似随意的语境之中联系节目与观众,无形中增加受众参与感,互动性也大为提高。其次,“嘈点”解说这一类型的弹幕将位于不同地点、不同时间段的节目受众联系起来,使单一观看行为通过网络成为群体狂欢。甚至“弹幕”本身就已经成为吸引受众的“万花筒”,观众不再在乎节目里有什么,单单关注“弹幕”就已足够。

《吐槽大会》从不回避脱口秀剧本的存在,甚至在脚本创作时还会将剧本和写手自己写进槽点之中。策划人通过对网络语境和当下网络流行文化的了解,将一些预期能够引起网民兴趣的“槽点”埋伏在剧情设计之中,引发观众吐槽兴趣;另一方面在阅读观众吐槽的弹幕文本之后,了解观众对节目的哪部分比较满意哪些部分又比较厌恶,最后,又将这些弹幕“槽点”进行二次创作设计后运用进下一期或者更多期节目中。

3 后继乏力的语言狂欢

相对于网络自制电视剧和电影来说,目前的网络综艺还是一股网络自制节目的新生力量,在网络热点和弹幕的应用上相对电影电视剧更为灵活方便,而《吐槽大会》作为一档以“吐槽”为中心主题的脱口秀节目,本身就承载了人们茶余饭后最大的乐趣所在——闲聊。这样一档语言节目,既具有迅速渗透进年轻网民之中的天然潜力,同时也面临着形式不够丰富而使观众审美疲劳的困境。

《吐槽大会》主推的是弹幕互动,在脱口秀剧本创作和演员表演时都会加入弹幕吐槽元素,但在直接与观众互动这一项上还有所欠缺。节目设置了“弹主播”并邀请当期参加吐槽大会的嘉宾进行弹幕采访直播,但是这项直播依然是封闭的,是属于节目组自身一问一答式的弹幕直播。第一季《吐槽大会》所请嘉宾及其主要吐槽内容主要集中于演艺圈,且选取的大部分热点事件都是看起来热闹但却鲜有意味深长的内涵价值。虽然节目最后主咖脱口秀部分会在结尾时进行一小段类似鼓励性话语的叙述,但是节目先天选题所具有的倾向性,以及中期表演时没有足够的内涵铺垫,反而显得这一个多小时“不正经”后迟来的“正经”略显生硬和突兀。《吐槽大会》的节目形式和流程既定,每位嘉宾吐槽的内容基本大同小异,容易让观众失去新鲜感。因此,互动不够彻底,话题流于浅显、模式类型僵化都是《吐槽大会》目前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针对以上几点问题,第一,建议开放弹幕嘉宾与普通弹幕用户的互动直播,“弹主播”可以充当弹幕主持人角色,将弹幕作为覆盖于视频之上的衍生节目,更进一步将观众吸引到节目之中;第二,《吐槽大会》应当选择更具广度的热点话题,嘉宾的选择可以尝试以演艺圈有知名度的热点人物为主,辅以能够代表普通观众的嘉宾,增加节目冲突性,同时拓宽受众面;第三,除了上文所说可以利用弹幕打通嘉宾与观众交流限制、嘉宾的类型选择更加多样化以外,还可以尝试将“吐槽”脱口秀融合进其它类型的喜剧综艺,做出自己的特色。

《吐槽大会》邀请被吐槽者参加节目,实现当面吐槽,同时又积极尝试利用弹幕来进行观众互动,相对于国内其它主题相似的脱口秀类节目,从形式选择到内容衍生上确实要新鲜很多。对受众来说,这档节目是一场短暂的宣泄式的狂欢,它将观众从现实中暂时抽离出来去看别人的热闹,笑别人的“槽点”,还可以通过弹幕的方式在充斥着陌生人的网络空间中将自己的情绪和观点表达出来。它准确把握当下网络青年群体惧怕孤独,渴望热闹,寻求共鸣的心理状态,但这一个多小时的排遣宣泄是否能够真正对受众产生积极效应还有待商榷,至少目前看来,除了收视率以外,在价值观与审美旨趣上这档节目还没有能够很好地去引导受众。一时之新不等于一世之新,《吐槽大会》还是应当在节目内容与制作上狠下功夫,而不是仅仅依靠模仿美版来做节目,要能够真正地将“吐槽”与“文化”相结合,从而展现出自身的特色与优势。

参考文献

[1]王海龙,景庆虹.吐槽弹幕与网络节目的互动性探析——以《吐槽大会》节目为例[J].新媒体研究,2017,3(8):47-49.

[2]王伟.互联网背景下的吐槽文化研究[J].中原文化研究,2017,5(1):41-45.

[3]原宙.青年网络“吐槽”现象的亚文化透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6(6):79-83.

猜你喜欢
吐槽大会互动性弹幕
弹幕
HOLLOW COMFORT
“弹幕”防御大师
一大拨弹幕正在向你袭来……
《吐槽大会》热播之后的思考
新媒体视阈中网络自制节目发展研究
玩转表演
吐槽弹幕与网络节目的互动性探析
《吐槽大会》背后的“段子手天团”
句法与语篇的互动性对汉语研究的理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