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陇南民间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2018-04-08 07:08纳康艳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8年10期
关键词:乞巧民间文化陇南

纳康艳

(甘肃省成县文化馆,甘肃 成县 742500)

一、前言

关于民间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当前,应该说是文化专家学者们讨论最多的话题之一。陇南民间文化积淀深邃厚重,在推进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同时,如何才能更加科学合理地保护和传承陇南民间文化呢?这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究的课题。

甘肃陇南,山大沟深,相对闭塞,外来文化对传统民间文化的影响和冲击还不是太大。就地域而言,陇南是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的上游,保持了长江流域温暖湿润的气候特色,同时也造就了民间文化赖以繁衍的肥沃土壤。诸如西和乞巧文化、武都高山戏、文县白马人文化等,都是我国民间文化宝库里熠熠生辉的瑰宝。这里我就分别对这三种民间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独具魅力的乞巧文化

乞巧是旧时风俗,农历七月七日夜,穿着新衣的少女们在庭院里祈求“巧娘娘”保佑自己聪慧灵巧,婚配如愿,生活幸福。乞巧是女儿的节日,从每年农历六月最后一晚上开始,到七月七日晚结束,时间长达七天八夜。整个活动分为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七个环节。乞巧是一种民间传统,也可以说是一个族群的信仰。相传通过虔诚乞求巧娘娘,一种神性的东西就悄悄地落在了妙龄女儿身上,让她们逐渐出落得巧慧聪明。这也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乞巧活动每一环节均有歌舞相伴,又有几个富有特征性的仪式,因而留存了大量的乞巧唱词、曲谱、舞蹈形式以及与农耕文明相关的崇拜仪式,还有与生活相关的纺织女工、服饰、道具、供果制作等。其活动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参与人数之多、民俗程式保留之完整,在全国绝无仅有。当地还流传着许多关于乞巧的民间传说、诗词歌赋。百姓的儿女,百家的期望,这种地域文化的传承代代相传,积淀了中华民族厚重的审美心理和传统美德。由于参加乞巧活动的多为未婚的妙龄女子,当地俗称“女儿节”。

早前的乞巧活动散落在西和民间,都是群众自发组织的活动,规模相对较小、较分散,没有形成一定的文化景观。后来,物质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就提高了,正是在这样的契机下,“乞巧文化”作为与人类自身息息相关的民间文化形式,受到了当地人民的推崇,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通过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式的挖掘整理、保护传承,西和乞巧已于二零零八年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近几年,当地政府加强宣传力度,连续举办多届“中国西和乞巧文化节”。围绕乞巧文化衍生出来的旅游产品,各种纪念品名目繁多,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乞巧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迎来了乐观的前景。

三、高亢嘹亮的武都高山戏

说是高山,那里确实就是有很高的山,山顶似乎一直缭绕在云雾之中。我就出生在那片热土上——武都北部大水坝河流域。那里的山很高,随着蜿蜒曲折的小路爬上山顶,发现眼前豁然开朗,远远望去,几百户人的大村子,一个接一个,鳞次栉比的麦田,一眼望去,平坦而充满希望。高山戏就是在这种高原地域条件下孕育出来的文化精灵。它生动活泼,幽默诙谐。高山戏以说唱形式为主,有自制的乐器伴奏。我们老家叫“口弦子”,类似口琴,竹制的一种乐器,能吹出悦耳的乐曲。民间艺人把伦理道德的教化故事编在戏里,是最早的寓教于乐的民间戏剧表现形式。由于高山僻壤、交通不便,庙会、祭祀、社火等民俗活动在这里自古盛行。现在通过地方文化部门的整理挖掘,形成了许多高山戏脚本,如《十把扇》、《状元回府》、《胭脂泪》等,都具有代表性,或活泼华美,或缠绵凄楚,哀怨动人。当地村庄每年正月开始演出,正月十六结束之后,又各干其事,各自忙自己的农活。自娱自乐不耽搁正事,还能丰富节日生活,增加喜庆气氛,高山戏正是具有这样的特点,才能留存至今。

怎样才能更好地发展和传承呢?这就需要有才艺的青年人主动去学习,主动去保护传承。那么,怎样提高年轻人学习的兴趣呢?这就需要我们基层文化工作者对当地有这方面爱好的青年做扎实的思想工作,让他们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让他们在老一辈民间文化艺人们的熏陶下,潜移默化地接受、喜爱、传承。要让他们懂得“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只有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当地民间民俗文化,并把它们做为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才能真正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潮中有精神得以寄居的土壤,而不至于“失魂落魄”。另外,当地政府还要加倍珍惜老一代的民间民俗艺人,适当给予生活补贴,使他们积极负责地做好口传心授工作。

四、神奇瑰丽的白马人民俗文化

生活在陇南文县白马河畔的白马人,是古代氐人的后裔,又称“白马藏”,依然保留着古朴原始的民间文化和独具特色的奇异风俗,其“池哥昼”是至今还遗存在白马人生活中的一种古老的具有原始风貌的群体祭祀舞蹈,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白马人有自己的语言,其民俗习俗和独特文化通过口授代代相传。白马人的服饰独具特色,民间歌曲丰富多彩,民俗文化丰富多彩、瑰丽神秘。

然而,白马人却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字,民间文化的传承只是口口相传。这更增加了白马人民间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难度。在市场经济纷繁诱惑的今天,年轻人都想出去打工多挣钱,看到的是眼前既得利益,把这些珍贵的民间文化根本就没放在眼里。白马人民间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可喜的是,近年来在市、县等各级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白马人民间文化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得到了很好的挖掘整理和保护传承。白马人民间民俗文化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出版了《陇南白马人民俗文化研究》系列丛书,以及《文县白马人》、《白马人民俗文化图录》等专著。文县已被中国民协、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白马人民俗文化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白马人民俗)”。

但是,笔者认为白马人民间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还要进一步加强。首先要通过发展当地旅游产业使年轻人都能“留得住”,并让他们深刻领悟到白马人民间文化的魅力,认识到民间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只有保护好本土文化,这里的经济社会才能科学持续发展。让当地广大年轻人变被动为主动,自觉自愿地保护传承本民族有特色的东西,包括服饰、舞蹈、语言、无型的精神境界等等方面。要让他们有民族自豪感,主动将本民族的文化发扬光大,这样才不至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被大汉民族所同化。

就拿白马山歌来说,因为没有为文字的记载,只能靠老一辈一句句地教,这样学习比较慢,再加上没有多少经济利益,许多年轻人开始还有兴趣学,但时间长了兴趣就大大降低了。所以,培养年轻人学习钻研的兴趣,这才是保护传承民俗文化的重中之重。此外,现在我们有了很好的录音设备,可以让老艺人教唱,讲解,刻制成碟,一方面方便后人学习,另一方面也是记录历史。

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化人人有责。保护和传承可以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对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五、结语

总之,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最重要的就是变被动为主动,通过宣传、扶持、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等,逐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主抓、全民参与的民间文化保护与传承格局,让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民间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这样,陇南多姿多彩的民间文化才会在历史的长河中日益流光溢彩。

猜你喜欢
乞巧民间文化陇南
“一带一路”背景下沿线的民间文化档案保护
《乞巧》
潭山乞巧
乳源再获命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乞巧文化在中学教学中的意义
青青之岛 悠悠陇南
乞巧七夕
吉林民间文化作家采风活动掠影
陇南记忆
圆梦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