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绘就“三农”现代图景

2018-04-08 16:41宗平
老友 2018年2期
关键词:三农战略农民

宗平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7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作出了具体部署,2018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这一战略的提出有何背景?该如何实施?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呢?本文试解读一二。

“三农”工作新战略、新要求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一个时代背景,就是紧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这个主要矛盾的变化,体现在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给农业农村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比如在农产品供给上,要从过去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再比如对农业农村的发展,过去我们主要关注生产发展,现在要更多地关注产业的发展及一二三产业融合。这些都给我们的产业体系构建提出了新要求。

另一方面,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在“三农”中的表现也尤为突出,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还存在较大差异,农村区域发展依然不平衡,农业机械化水平也有待提升,防灾减灾能力还有待提高。同时,农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依然不高,目前我国农业劳动力约占27%,然而农业总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已经降到9%以下,27%的人口创造9%的产值,这样的生产率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此外,农业的投入和农民增收的渠道还不够宽,这些方面不仅体现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也对乡村振兴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和条件,这个基础和条件,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概括。一是我们有党的坚强领导、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从而有了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合力。这是我们实施乡村振兴的政治优势。同时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统筹资源办大事,这是我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制度优势。二是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绵延几千年,为我们提供了实施乡村振兴的精神力量。这是我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也是乡村振兴的“根”。三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农村的功能和价值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乡村的发展潜力极大凸显,人们向往乡村、看好乡村、振兴乡村的意识日益崛起。可以说,目前的乡村已经成为人们投资兴业的热土。四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从2005年开始建设新农村以来,农村的基础设施如人畜饮水、农村电网、乡村道路、居民住房等条件及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都有了很大提升,特别是交通可达性及互联网覆盖率的大幅度提高,为乡村振兴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新旗帜。总抓手,是指一切工作的总依托。这个战略定位意味着,今后“三农”工作将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来统领。也就是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要提升农业发展质量,推动农业全面升级,而且要促进农村全面进步,实现农民全面发展,旨在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五句话、二十个字,与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个字相比,内涵不同了,要求更高了,也更具备基础和条件。

產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中心任务。振兴乡村,必须让乡村有活力。活力来源于兴旺的产业,要让乡村呈现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三产深度融合的新景象。要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实现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变,促进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异军突起。

生态宜居,核心是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要靠美丽乡村打底色,恢复和提升农村生态,让农村的生态优势变成农村发展的宝贵资本。要让老百姓种下的常青树,能够变成摇钱树,让更多的老百姓吃上“生态饭”“旅游饭”,让保护生态不吃亏。

乡风文明,既要传承保护发展乡村优秀农耕文明,也要培育引导农民树立现代价值观念和法治意识,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乡风文明无法速成,要靠持之以恒养成,这就需要挖掘农村本土文化人才,鼓励引导各界人士投身乡村文化建设,形成一股新的农村文化建设的力量。

治理有效,实现自治、法治和德治有机结合,创新乡村治理机制。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要注重现代治理理念、手段和传统治理资源相结合,以自治消化矛盾,以法治定分止争,以德治春风化雨,让农民安居乐业、农村和谐稳定。

生活富裕,目标是显著缩小城乡生活水平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要坚持富民为本、富民为先,千方百计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提升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村公共服务。

要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

乡村振兴,主体在民。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强调发挥“亿万农民的创造精神”。实践证明,农民群众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决定性力量,乡村振兴,重在行动。把中央的方针政策变成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首先要充分调动农民建设美丽家园、追求美好生活的热情,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主观能动性。

要树立“乡村振兴,人人有责”的主力军意识。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举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农民群众是这场攻坚战的主体力量,既是乡村振兴的主体目标,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实施者。只有充分调动、发挥他们攻坚克难的主力军作用,才能取得这场攻坚战的最后胜利。

要树立“乡村振兴,责无旁贷”的责任意识。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对作为振兴主体的农民来说,增强责任感尤为重要。当务之急,是从自身做起,加强以下三对职责关系之间的融合和联系:一是国家职责与个人职责的关系;二是村集体与家庭责任关系;三是个人和他人的职责关系。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文化振兴,就是要实现乡风文明,就是要形成团结和睦、共享美好生活的新型乡村秩序和氛围。乡村振兴的目标是家家户户的振兴,家家户户都能过上小康生活,人人都能享受国家战略的红利,人人都能获得幸福感。

要树立“乡村振兴,舍我其谁”的担当意识。作为新时代乡村社会一员,首先要树立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强者意识。乡村振兴,基础是经济振兴。传统乡村经济不同于城市经济,这就要有勇于探索的勇气,在新经济领域有所作为。其次要有不惧困难、一以贯之的韧劲。在通往乡村振兴的路途中,有激流险滩,也一定有许多未知的领域需要我们去认知、去开拓。要有勇于面对困难和失败的勇气和韧劲,去迎接一个个困难和挑战。

要树立“乡村振兴,时不我待”的緊迫意识。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具有较强的时间性和紧迫性。增强时间观念和紧迫感,增强效率意识,同时增强精准意识和文明意识,才能赢得时间。

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

当前,乡村振兴的动员令已让各地积极行动起来,但也有少数地区露出了一些不好的苗头。一些县乡搞层层加码,提出不切实际的目标;一些地方借机酝酿大拆大建,在农民宅基地上搞别墅大院;一些地方对乡村振兴“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应该认识到,乡村振兴是个长期的历史任务,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注重质量、从容建设,不能刮风搞运动。

现阶段,乡村振兴要做好顶层设计,注重规划先行。国际经验表明,在现代化进程中,乡村必然要经历一场痛苦的蜕变和重生。对我国来说,乡村振兴战略是医治因乡村衰退而导致的“乡村病”的一剂良方。乡村振兴包括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全面振兴,这决定了乡村振兴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一个艰苦的过程。

对地方来说,乡村振兴不是喊口号,也不是建几个产业园、修几条公路了事,而是要持续推动要素配置、资源条件、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向农业农村倾斜。要把农民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件一件找出来、解决好,不能开空头支票,要解放思想,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破解困扰“三农”发展的难题,增强农民群众获得感。要解决好农民的出路问题,让进城的进得放心,让留村的留得安心。因此,各地要有历史的耐心,不追求速度,把工作做实做细。

乡村振兴要分类指导,因村施策,体现地域特色,尊重文化差异,不搞一刀切,不搞形式主义。当前,我国乡村形态格局正处在大演化大调整时期,乡村的差异性和发展走势分化特征明显。从经济发展上看,东部发达地区、大中城市郊区出现了一些亿元村,但在中西部地区、粮食主产区还有不少空壳村、贫困村。从资源禀赋上看,有些农村土地面积大、特色资源丰富,但也有些农村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

尤其要强调的是土地。乡村振兴不是让城里人去乡下买房置地,在农民宅基地建别墅大院、私人会所。要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宅基地不能违规违法买卖。中央提出宅基地制度改革,目的是进一步盘活宅基地,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用好乡村的耕地、农房等,让农民分享更多产业链和土地增值的收益。要让农村改革的好处更多地落在农民头上,而不是被其他一些主体独占;避免农村集体自身分配不均。

总之,乡村振兴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需要坚定信心、咬定目标,苦干实干、久久为功,从而绘就“三农”的现代图景。

猜你喜欢
三农战略农民
耕牛和农民
强国战略下的企业管理创新
美国“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
农民
赞分盐镇裕牛村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三农”热点
新阶段“三农”工作的新主线
多式联运发展的战略与路径
战略的里子与面子
2013年度“三农人物”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