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偿恩惠

2018-04-08 07:07冯学荣
特别文摘 2018年1期
关键词:人情债恩惠小学老师

我曾经读过一则新闻:一个见义勇为的人受伤住院,对记者抱怨,他说:“我为了救那个受害人,受了伤,可是受害人却不来看望我。”这说明了什么呢?它说明了我们平时对他人施以恩惠或者帮助,尽管嘴巴上说不要任何报酬,但是在人的内心深处,总是希望受恩者要给予各种形式的补偿或者报答。这种报答未必是金钱形式,但无论哪一种形式,都是一种回报。

从这个角度来看,人与人之间“施恩”与“报答”的行为,与市场上的交易行为,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而且往往前者不如后者。因为施恩方与报答方由于缺少市场价格的指引,导致双方的期望值不同,就容易产生纠纷。人与人之间许多从亲友变成仇人的故事,就是这样来的。

战国时期有个将军叫吴起,他礼贤下士,和士兵们同甘共苦。一次有个士兵生了恶疮,吴起为他吮吸脓液。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放声大哭。有人问她为何哭,那位母亲回答说:“吴将军为我儿子吸吮毒疮,这是多大的恩情,我儿子离战死沙场之日不远了!”

这位母亲的推断是准确的,她儿子被吴起这么一“吮”,大受感动,觉得这是恩重如山(借贷),必须报答(还债)。于是下次打仗的时候,拼命猛冲,结果当次战斗就战死了。我们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来:吴起这么一“吮”,其投资的回报就是一条命,利润可谓惊人。

为什么吴起这么一“吮”,能值一条命呢?吴起固然是流脓士兵的恩人,但是这个“恩情”,并不是免费的,而是需要偿还的。天下没有免费的恩惠,那么该偿还多少呢?恩情是无价的。所谓“无价”,就是“没有市场价”的意思。缺少价格的指引,流脓士兵不知道该偿还多少才足够,所以干脆还他一条命算了。

在我们的生活中,最常见的例子就是朋友借钱。你盖房子找朋友借了二十万,但是第二天你朋友在镇上和别人打架,他紧急拨通你的电话,叫你去帮忙。你去不去?你没有选择,你必须去,因为你欠他的恩情。所以你两肋插刀,飞奔过去帮忙。这种帮朋友打架的本质,其实就是一种还债的行为。

我们生活中还有另外一个情形,有心的朋友应该能发现:你小学的老师,假如你有一段时间不联系他。在回忆起你的时候,他会对旁人说:这个人忘本,这个人没人味。你的小学老师为什么会这样评价你呢?因为在你老师的眼中,是他“培养”了你,所以他对你有恩。对你有恩,意味着你要偿还,“问候”“探望”等等,都属于“回报”“偿还”的一种。他认为你欠了人情债不还,所以对你稍有微词。

其实我们再想深一层,你会明白:哪怕是你的小学老师、中学老师,其实对你也并没有什么恩情。为什么呢?因为老师的工资是国家财政支付的,国家财政的钱从哪里来呢?财政是从学生家长那里来的。学生的家长就是纳税人。所以哪怕就公立学校而言,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恩情也是人们臆想出来的。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来说,仍然是出售和购买服务的关系。所以有些学校的老师怨恨学生不感恩,其实学生没有问题,而是老师的三观出了问题。

人与人之间的恩惠自古就没有免费的。在市场不發达的旧时代,恩惠没有市场价,不知道偿还多少合适,所以人情债自古最难还。今天市场发达,商品和服务都有价,少了人情债纠葛,人就活得更轻松了。

(摘自“读书人冯学荣”微信公众号 图/游飞扬)

猜你喜欢
人情债恩惠小学老师
梦想与我同行
人情债与人情味:乡村仪式性人情的运作机制
以制度理性给变味的“人情债”减负松绑
授受补助动词“てくれる”的相关考察
——从日语学习者的角度
不堪重负的农村“人情债”
爱你本来的样子
创意(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