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JNR:短暂颈动脉周围炎症综合征

2018-04-09 05:13杨中华
中国卒中杂志 2018年3期
关键词:压痛偏心颈动脉

杨中华

1927年Fay等首先报道了颈动脉痛,其特征为颈动脉分叉处压痛和疼痛。1988年国际头痛分类中把颈动脉痛分类为特发性颈痛,2004年认为这是一类特殊疾病。实际上,颈动脉痛的这两个症状没有特异性,其他疾病也可以表现为类似的症状。1994年Biousse和Bousser并不承认存在颈动脉痛这个疾病。

图1 例1患者超声结果

图2 例1患者随访超声结果

不过,从2000年以后人们发现颈动脉分叉处压痛和疼痛的患者存在影像学异常。这些影像学技术包括超声、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18F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ositi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可以检测到颈动脉周围软组织异常、颈动脉壁增厚,特别是分叉处。因此,作者认为特发性颈动脉炎可能是颈动脉痛的病因。颈动脉痛的鉴别诊断包括颈动脉夹层、甲状腺炎、血管炎、头颈炎症或占位、涎腺炎或颈关节病等。

例1:超声(图1)显示颈动脉分叉处血管周围偏心浸润,伴随软斑形成,管腔轻度狭窄。随访超声(图2)显示血管周围浸润明显减轻,软斑完全消失。

例2:CTA显示左侧颈内动脉后外侧血管周围偏心浸润,可见软斑形成(图3)。

例3:患者首次超声显示颈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血管周围浸润,14 d随访时病变明显缩小,6个月时仅遗留薄层异常病变(图4)。

图3 例2患者CTA结果

例4:下图为患者颈动脉MRI增强前(图5A)和增强后(5B)脂肪抑制3D T1以及3D T2加权成像(5C),显示颈动脉分叉处短T1和长T2血管周围浸润(短箭头),可见强化。颈动脉后部可见软斑(长箭头)。右侧颈内动脉矢状位曲面重构增强T1加权成像(5D)显示右侧颈动脉分叉以及颈总动脉末端和颈内动脉近端可见血管周围浸润(短箭头)。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其他部分未见血管或血管周围异常信号:

2017年7月来自法国的A. Lecler等在AJNR上公布了他们的研究结果,探讨颈动脉痛的影像学特点。该研究共纳入2009-2016年间10个中心共47例表现为急性颈痛或压痛的患者,并且至少一项影像学存在颈动脉异常。这些患者平均年龄48岁,所有患者皆表现为急性颈痛,8例存在短暂性神经系统症状。所有患者的影像学皆发现颈动脉周围偏心浸润。16例患者检测到软斑,其中1例发现管腔轻度狭窄。疼痛完全缓解的平均时间为13 d。3个月随访影像学显示8例患者血管异常完全消失,其他患者也明显改善。

最后作者提议应该将这种情况命名为短暂颈动脉周围炎症(transient perivascular in fl ammation of the carotid artery,TIPIC)综合征,并提出了TIPIC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4项主要诊断标准:

①颈动脉表面急性疼痛,合并/不合并向头部放射;

②影像学发现偏心型血管周围浸润;

③影像学排除其他血管或非血管疾病;

④自发或抗感染治疗后14 d内改善。

1项次要标准:软斑自行消失。

图4 例3患者超声检查结果

图5 例4患者MRI结果

文献出处:LECLER A,OBADIA M,SAVATOVSKY J,et al. TIPIC Syndrome:Beyond the Myth of Carotidynia,a New Distinct Unclassi fi ed Entity[J]. AJNR Am J Neuroradiol,2017,38(7):1391-1398.

猜你喜欢
压痛偏心颈动脉
两种全口义齿修复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比较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超声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贴壁不良的价值
超声对颈动脉蹼的识别意义探讨
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探究
内热针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近期及远期临床疗效观察
师父偏心
妈妈不偏心
偏心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