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频炉熔炼高锰钢工艺控制

2018-04-09 07:59根,鲁
中国铸造装备与技术 2018年2期
关键词:柱状晶冲击韧性耐磨性

叶 根,鲁 菲

(1.金堆城钼业集团有限公司机电修配厂,陕西华县 714102;2.金堆城钼业股份有限公司,陕西华县 714102)

目前国内矿山湿式球磨机衬板以高锰钢为主,因高锰钢韧性高,耐冲击性能好,虽耐磨损性能和耐腐蚀性能不够理想,可是高锰钢的原材料来源丰富,有非常好的冲击韧性和长期的生产历史,所以高锰钢仍然是目前大中型粉磨设备中应用最为普遍的耐磨材料[1]。

在实际生产中,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普通高锰钢经常未能达到应有的使用寿命而过早的失效。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高锰钢的质量是一项重要任务。现就影响高锰钢耐磨性因素及其对策重点介绍如下。

1 高锰钢的生产

高锰钢熔炼生产在3t中频炉中进行,中性炉衬,造渣材料采用专用造渣剂,每炉造渣、扒渣三次,采用快速热电偶测温,稀土硅铁合金变质剂,铝锭终脱氧,3t茶壶包浇注。

2 工艺控制

2.1 化学成分

(1)碳:碳是决定高锰钢是否耐磨的一个重要成份,它的含量变化将导致高锰钢机械性能、耐磨性能及铸造性能的变化。在一定范围内,耐磨性随着碳含量的增加而升高。碳量一般控制在1.00%~1.35%之间。

当高锰钢中的碳含量在上限时,应特别注意控制硅和磷的含量,硅应取下限,磷应尽可能低些。因为在高的碳含量时,硅元素能促进碳化物的沿晶析出,也使得磷的危害性增大。

(2)硅:高锰钢中的硅含量在0.4%内可改善热裂倾向,高的硅含量促使形成柱状晶,增加热裂倾向。在厚大断面铸件中,硅对韧性的危害有可能是灾难性的,硅能加强碳的偏析,使晶界碳化物增多,恶化韧性。当硅含量小于0.3%时,钢中脱氧程度难以达到要求,氧化夹杂物增多和钢的韧性降低,裂纹倾向也增大。一般硅含量应控制在0.35%~0.6%之间。

(3)锰:锰是保证高锰钢获得单一奥氏体组织的重要合金元素。与碳合理搭配能提高钢的耐磨性和机械性能[2]。Mn/C>10,高锰钢的耐磨性不但没有提高,反而有所下降。含锰量高时,使高锰钢铸件初生奥氏体晶粒粗大而且易生柱状晶。但锰碳比若过分降低时(Mn/C≤8),晶界上将大量出现网状碳化物。热处理尚无法良好的予以消除,铸件易产生裂纹,故Mn/C选用8~10。

(4)磷:磷在奥氏体中溶解度极低,常以Fe3P或Mn3P析出于晶界或以其它复杂共晶体污染晶界,使钢的韧性急剧下降。此外磷可使奥氏体晶粒粗大并容易生成柱状晶,大幅降低耐磨性和冲击韧性值,根据实际经验,磷元素每增加0.01%,冲击韧性值就下降5~6J/cm2。降低钢中磷含量是减少铸造裂纹,防止使用中断裂,提高耐磨性的重要措施。在实际生产中,限于锰铁条件,一般将磷控制在0.06%以下。在钢水温度较低时(1450~1480℃),进行流渣或者扒渣,以防高温时磷元素返回钢液中。

(5)硫:硫是钢中另一个有害元素。硫不溶于铁而以FeS的形式存在,FeS与Fe形成共晶(熔点989℃)并分布于奥氏体的晶界上,造成钢的“热脆”。但高锰钢中锰含量很高,对硫的有害作用可起到减轻作用。硫含量一般控制在0.03%以下。

表1 化学成份 ωB/%

ZGMn13-1适用于结构简单的耐磨铸件,如衬板、齿板、破碎壁、斗齿等。ZGMn13-2适用于结构复杂的高韧性铸件,如电铲斗前壁、格子板等。WK-4型电铲铲齿含碳量控制到1.25%~1.35%,每套铲齿平均挖矿量为13万吨(矿石硬度f=12~14)。例如成份(%)为 C:1.35;Mn:13.4;Si:0.41;S:0.003;P:0.06 时,挖矿量达 16.83 万吨;成分 (%) 为 C:1.27;Mn:12.4;Si:0.44;S:0.006;P:0.049时,挖矿量为14.63万吨。这说明,在保证铸件水韧处理工艺下,随着含碳量的提高,耐磨性也随之提升。

2.2 晶粒度

晶粒度愈细,做同样的功所引起的加工硬化愈大。高锰钢为等轴晶时,随晶粒度由细变粗,其抗拉强度和延伸率显著下降,而冲击韧性影响不显著[3]。当高锰钢出现柱状晶时,随柱状晶所占铸件断面积比例增大,其抗拉强度、延伸率和冲击韧性均大大降低,而耐磨性能也降低。如在180×250高锰钢齿板试验证明,晶粒度为2~3级的齿板比大部份为柱状晶的齿板其使用寿命提高30%左右。

浇注温度对高锰钢晶粒度影响巨大,浇注温度愈高,晶粒度愈粗大。枝晶严重,钢的强度和冲击韧性愈低,高锰钢裂纹敏感性也随之增大。一般出钢温度控制在1500~1530℃左右时,钢中夹杂物易上浮,吸气不明显,可提高合金纯洁度,所以钢的相对磨损量较低,使用寿命长。低温浇注可获得细晶结构。尤其是采用了外冷铁,必须低温浇注。高温浇注使高锰钢产生严重的柱状晶,甚至出现穿晶结构,导致铸件在使用时开裂。但浇注温度也不能低于1430℃,过低的浇注温度打乱了铸件的顺序凝固方式,会出现同时凝固,浇注时卷入的气体、杂质得不到排除。这些铸造缺陷导致铸件在使用过程中开裂甚至出现内裂纹。对普通大中型高锰钢铸件,浇注温度一般控制在1450~1480℃。

另外,为消除柱状晶组织,使晶粒达到3~4级,采用了悬浮浇注稀土粉的试验,加入0.2%稀土粉于钢水中,得到全部细晶粒组织(晶粒度为4级)。加稀土后ZGMn13的机械性能、冲击韧性、奥氏体原始显微硬度都有所提高,RE加入量0.2%为宜。

2.3 碳化物

碳化物的存在严重地影响了钢的机械性能和耐磨性能。当钢中晶粒度与夹杂物等级相近时,碳化物溶解越好,机械性能越高。高锰钢晶粒度细小,但碳化物溶解不良,其机械性能比晶粒度粗大碳化物溶解良好者低。高锰钢含碳量高,但碳化物溶解不良,其机械性能不及含碳量较低而碳化物溶解良好者。

同一炉次冶炼浇注,采用不同热处理工艺生产的锤式破碎机锤头,经实际鉴定,碳化物为3级的锤头,其单位平均磨损破碎矿石量要比碳化物为4级的锤头高19.2%;同一炉次冶炼浇注,采用不同热处理工艺生产的180×250齿板,经实际鉴定,碳化物为3级的齿板,其平均单位磨损破碎矿石量要比碳化物为3.5级的齿板高12.9%。

2.4 夹杂物

钢液中的夹杂物对钢的性能影响程度是随其类型、数量、大小及分布形态而定。总的来说,高熔点、细小,均匀分布于晶内的夹杂物即使数量多,也比那些数量虽少,但分布在晶界、粗大、低熔点夹杂物好得多。前者对钢的机械性能与耐磨性能的影响比后者小,这是由于后者破坏了金属的连续性。

夹杂物主要是氧化锰、二氧化硅、复合硅酸盐、三氧化二铝、硫化锰或稀土氧化物等[4]。如果钢中含磷量较高,可能生成一种沿晶界分布的磷共晶夹杂物,这种夹杂物对钢的机械性能与耐磨性影响很大。为此,应尽量降低钢中的含磷量。

炉渣脱氧良好与否主要根据渣中氧化铁和氧化锰的总量来评定。脱氧不良的钢中氧化锰的含量较高,它会使钢的强度、塑性、耐磨性和抗热裂的能力降低。例如钢中加入0.01%~0.013%氧化锰,其耐磨性下降了50%,热裂倾向提高了三倍。要求渣中氧化铁含量小于0.5%,氧化铁与氧化锰总量应小于1.2%,出钢前在炉内插铝终脱氧。

为获得高质量的铸件,保证钢水有足够的镇静时间又是一个关键性环节。因此要求出炉温度控制在1500~1520℃范围内。这样,既有利于钢中夹杂物上浮,也有利于钢液有足够的镇静时间。

采用稀土合金对脱氧良好的钢液进行变质处理,即在钢包中充满1/3钢液时,向钢液中添加0.3%的稀土合金进行变质处理,可有效减少夹杂物含量,改善夹杂物分布形态,缩小夹杂物尺寸,夹杂物形状得到显著细化和球化。

2.5 致密度

高锰钢铸件的致密度是影响铸件耐磨性和使用寿命的极重要因素。因此铸造工艺的设计尤为重要。

ø3.6m×4m球磨机衬板的试验表示,采用平造型、平浇注的衬板,铸件中心部位组织极坏。不仅有严重的缩孔、缩松,而且有柱状晶,其使用寿命大都在5个月左右(一次球磨,矿石硬度f=12~14)。后改为平造型斜浇注,基本消除了中心缩孔、缩松,使衬板的使用寿命平均提高25%左右。将各类衬板均改成平造型斜浇注的方式,即浇、冒口均处于倾斜的高位置上,有助于提高致密度。

对于壁厚在60mm以下的板形铸件,可考虑不设置冒口。这种铸件的浇注系统,采用分散的内浇口,内浇口的数量较多,截面积要小,形状以扁薄形为宜,以避免在浇口前形成热节。

另外采用外冷铁,对加速铸件凝固、细化晶粒、提高产品致密度、消除缩孔和缩松、减少冒口都有较好作用。通常外冷铁的厚度为铸件厚度的0.4~0.8倍。

3 结论

通过两年的生产实践,某公司熔炼高锰钢基本上以中频炉替代了电弧炉,从成分、晶粒度、碳化物、夹杂物和致密度的控制使铸件达到使用质量要求。新工艺的开发,既可降低相对于电弧炉的高能耗,又降低了操作难度,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参考文献:

[1]谢敬佩,等.耐磨奥氏体锰钢[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 柳百成,等.中国材料工程大典[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3] 袁献文.高锰钢的加工硬化特性及影响使用性能的因素[J].矿山机械,1980(4):50-58.

[4] 魏东,等.中频炉熔炼中控制高锰钢夹杂物的措施[J].热加工工艺,2002(2):41-47.

猜你喜欢
柱状晶冲击韧性耐磨性
25MnSiV连铸坯凝固组织的影响规律研究
提髙金刚石圆盘锯基体耐磨性和防振性的制作工艺
La2O3含量对气压烧结Si3N4陶瓷耐磨性的影响
一种柱状晶辅助选晶制备镍基单晶高温合金的方法
循环热处理对93W–5Ni–2Fe高比重钨合金冲击韧性的影响
金属材料冲击韧性影响因素的分析
铜合金模具材料电子束选区熔化成形件耐磨性及机理分析
时效处理对Super304H摩擦焊焊接接头拉伸强度和冲击韧性的影响
精轧应变对X70管线钢性能的影响
PtCo23.2永磁合金加工开裂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