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徐悲鸿 穿越时空来“看”你

2018-04-09 11:06梵凡
中国收藏 2018年3期
关键词:纸本张大千徐悲鸿

梵凡

张大千与徐悲鸿,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两位多才多艺、成就卓著的大师。他俩年岁相仿,又几乎同时名扬海内外。尽管他们的艺术风格不尽相同,却彼此欣赏。徐悲鸿赞誉张大千“乃五百年来第人”:张大千也常夸徐悲鸿的马画得好,并且对于徐悲鸿敢于把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绘画艺术相结合,而大为佩服。如今,两位大师再次“聚首”京城两大博物馆,以画寓心,以画会友,让更多人有机会了解他们的艺术创作,读懂他们的人生经历。

张大千“细述”过往旧事

名称:张大千艺术展

时间:即日起至3月4日

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

看点: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

作为20世纪中国画坛的艺术巨匠,张大干是国内外都具有典型性与影响力的艺术大师。为了全面呈现他的艺术成就,中国国家博物馆、四川博物院和荣宝斋联合主办了“张大干艺术展”。100余件(套)作品中,那一段段过往旧事、一层层清逸筆墨、一枚枚玲珑玉印、一幅幅金碧巨制,必定会将观众带入一个非凡的大千世界。

展览分为“集古得新”、“临摹敦煌”、“大风堂收藏”、“大千师友”、“大千用印”五个单元,既展出张大千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如《龙泉寺检书图》、《华山云海图》和《临摹晚唐劳度叉斗圣变图轴》等,也展出他收藏的陈洪绶《右军笼鹅图》、石涛《长安雪霁图》等重要的古代绘画藏品。其中最精彩的部分即是临摹敦煌壁画的部分,展出作品数十件,占据展厅半数空间。临摹敦煌壁画的三年经历,在张大千的艺术生涯中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在人物形象、线条变化等方面,成为张大千艺术创作的重要转变,与早期绘画单纯的文人画风拉开了距离。

《临摹晚唐劳度叉斗圣变图轴》,长9.25米,宽3.45米,位于此次展厅中央最重要的位置。此画源自莫高窟第196窟壁画的临摹,是张大干一生中临摹敦煌壁画里尺幅最大的一件,也是故事特别精彩、连贯的晚唐壁画代表作。另外,展览还展出了《临摹初唐涅槃像图轴》、《临摹初唐菩萨头像图卷》、《临摹初唐璎珞大士图轴》等精品。

虽然此次展览并没有展出其上世纪60年代之后的泼墨作品,但从上世纪30年代的创作开始,展览用时间线索串联起了张大千书画风格转变的关键点,同时还包括他的收藏、师友之作与大千用印(注:本文图片由国家博物馆提供)。

张大千《龙泉寺检书图卷》纸本设色

32.3厘米×92.8厘米 1936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此卷所透露出的背景是清代文人的友情。故事起因是清代著名学者程恩泽去世,因他留下的著作比较杂且没有编辑成书,其生前好友阮元、陈庆镛、洪饴孙、何绍基等人便相约龙泉寺为他检查编书稿,最终编成《程侍郎遗集》。后来,大家又邀请戴熙作了一幅《龙泉寺检书图》描绘此事,并由阮元题识以记此事。

此卷则是百川和尚将原图中黄维翰、李庆藻、邓毓怡、夏仁虎等人的题跋另装成卷,之后再请张大千补画了一幅,所以也叫《龙泉寺检书第二图》。张大千描绘的同样是当时众人检书的场景,与“第一图”在图式上颇为契合,在风格上体现出了他早年作品疏朗秀润的特征。

张大千《巫峡清秋图轴》纸本设色

124.8厘米×35.5厘米 1939年

四川博物院藏

这一年,张大千回到四川之后,隐居青城山上清宫,这幅作品即是他隐居时所作。其仿南朝时期张僧繇的风格,画面以体悟山势与云的自然变化为切入点,略施淡墨,色彩以青绿与朱砂相间,画中的云环绕山体,凸显出山石和树木,使整个画面更为生动。

张大千《临摹晚唐劳度又斗圣变图轴》

布本设色345厘米×925厘米

1941年至1943年四川博物院藏

这是张大千一生中临摹敦煌壁画里尺幅最大的一件,也是故事特别精彩、连贯的晚唐壁画代表作。《劳度叉斗圣变》故事源自《贤愚经须达起精舍品》。这幅晚唐壁画是依据这一故事的变文《降魔变》而绘制的,讲述长者须达为请佛说法建造寺院,而四处寻访地址,但是遭遇到了外道反对,引发了外道劳度叉与佛教弟子舍利弗斗法的故事。

张大千《西康纪游图册》 纸本设色或纸本水墨 62.7厘米×33.4厘米×16 1947年四川博物院藏

1947年,张大千在上海举办了画展,回到成都后听叶浅予介绍说西康的山水景色尤其美,于是就邀请自己的好友一同前往。他们从成都出发,经过雅安、泸定等地到了西康,又走过了大渡河、铁索桥等地,在游历时写生并作诗。回到成都后,张大干将这次出游的经历画成画,并配以诗文,编成12页的册页,后来将册页赠送给了与他同行的好友。不过后来的50年代,四川博物院收藏这套册页时,发现只剩8开,另外4开却不知所踪。

徐悲鸿展现动人力量

名称:民族与时代——徐悲鸿主题创作大展时间:即日起至3月4日地点:中国美术馆看点:《愚公移山》《田横五百士》《篌我后》《巴人汲水》等经典作品。

日前,由中国美术馆、徐悲鸿纪念馆主办的“民族与时代——徐悲鸿主题创作大展”拉开帷幕。这是国内外第一次围绕徐悲鸿大型美术主题创作进行的全方位策展,也是徐悲鸿美术精品近十年来首次大规模地集中展示。

展览展示并梳理了徐悲鸿具有时代标志性和历史价值性的系列作品118件,分为三大篇章:第一篇章为“民族精神”,展出徐悲鸿《愚公移山》《田横五百士》《徯我后》《巴人汲水》《保卫世界和平大会》《会师东京》等具有代表性的巨制;第二篇章为“图稿叙事”,展出徐悲鸿为创作《愚公移山》等作品所绘的画稿与素描,其中多件图稿为首次与公众见面;第三篇章为“家国忧思”,展出徐悲鸿具有民族象征意义的《马》《狮》《鹰》等作品以及为系列主题创作而绘制的图稿。

徐悲鸿创作的巅峰处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历史时期,因此他的作品与民族性、时代性紧密相连。比如此次展出的代表作《愚公移山》即是徐悲鸿在印度期间完成的。

时值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但画家坚信中华民族以愚公移山的精神,艰苦奋斗,终将取得最后的胜利。在画家笔下,不同年龄的人体有着不同的美感,不论是挥动锄头的大肚力士的一身膘肉,还是青年男子耙地的紧绷筋腱,还是儿童的稚嫩光滑、老者的瘦骨嶙峋,都反映出肌肉强烈的屈张美感。水墨的浓淡晕染,使每人肤色各异,产生了轻重节奏。远看此画,令人感到气势磅礴、场面宏大、气氛热烈。展厅中的《愚公移山》有两幅,一幅为油画,一幅为国画,此外还展示了大量徐悲鸿创作《愚公移山》的素描手稿,观众可以看到这幅巨制是如何从一个个具体的人物的描摹中诞生的。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表示:“今天,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民族与时代一一徐悲鸿主题创作大展将徐悲鸿作品中民族与时代的关系通过当代的新展示、新媒体、新方法、新载体的不断传扬与积极拓展,使‘悲鸿精神的当代彰显融入新的时代语境,增添了新的时代意义。”(注:本文图片由中国美术馆提供)

徐悲鸿《巴人汲水》纸本设色

294厘米×63厘米 1937年

徐悲鸿纪念馆藏

1937年,徐悲鸿随中央大学入蜀,目睹蜀中百姓的生活困境,他疾笔创作了中国画《巴人汲水图》和《巴之贫妇》。画作上他题写了一篇自作诗:“忍看巴人惯担挑,汲登百丈路迢迢。盘中粒粒皆辛苦,辛苦还忝血汗熬。”诗文充溢着徐悲鸿对于当时百姓生活凄苦的同情和悲愤之情。

1939年11月,徐悲鸿应泰戈尔之邀从新加坡赴印度举办画展并宣传抗日,直到1940年12月才离开印度。这一期间,他创作了大量作品,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愚公移山》。

当时为了创作的便利,《愚公移山》中的人物模特多由印度人充当,印度国际大学(位于圣地亚克)的学生甚至争做徐悲鸿的模特。画稿中有位像鲁智深的人物被反复描绘,其原型是该校的厨师。徐悲鸿每次请他做模特,他都很高兴,并且随叫随到。有人问徐悲鸿为何要在中国历史题材中加入印度人形象,他如是说:“虽是印度人,但都是勤劳的劳动者,形象不同于中国人,意义却是一样的。”

《愚公移山》的主要场面是表现开山劈石的六位壮汉,他们身强力壮、筋骨结实,徐悲鸿为他们绘制了大量素描。譬如,对于举耙动作,他进行了详尽的素描分析,因为在画中最震撼人心、最具视觉冲击力的场面就是壮汉们叩石垦壤之景。

为画好画中的十多位人物,徐悲鸿绘制的画稿、素描稿多达数十幅。他还描绘了许多未见于《愚公移山》画中人物与动作的图稿。

徐悲鸿《徯我后》布面油画

230厘米×318厘米1933年徐悲鸿纪念馆藏

《徯我后》取材于《尚书》,记载在夏桀暴虐统治下的人民痛苦不堪,期待着被解救,纷纷说:“徯我后,后来其苏。”其意是等待贤明的领导者来了,我们就得救了。徐悲鸿创作油画时,正值“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大片国土沦丧,国民党政府屈膝投降,镇压民主运动,人民陷入水深火热。徐悲鸿借此画抒发了人民渴望解救的呼声,成为救亡图存的呐喊。

徐悲鸿《田横五百士》布面油画

197厘米×349厘米 1930年

徐悲鸿纪念馆藏

创作于1928年的《田横五百士》展现的是英雄田横为了气节决意牺牲自己,告别部下的场景。此画的创作背景是国内民不聊生,一些卖国求荣者甘当日本爪牙走狗,徐悲鸿以这幅大型油画来警醒世人。从此画中可以看到徐悲鸿从欧洲学来的油画技巧。

徐悲鸿《泰戈尔像》纸本设色

51厘米×50厘米 1940年 徐悲鸿纪念馆藏

在印度,徐悲鸿也画了很多其他的速写及素描,从当地风土人情到各种动物,从伟人肖像到印度风景,从学校音乐课到自画像,均入画图,并创作了《泰戈尔像》《甘地像》《印度妇女》等作品。在创作《泰戈尔像》之前,徐悲鴻关于泰戈尔的速写与图稿多达十余幅,刻画了沉浸在工作中的泰戈尔的不同神态。

徐悲鸿《小猫》纸本设色

108厘米×36.9厘米 1938年

中国美术馆藏

徐悲鸿爱猫,曾在家中养过许多只猫。他自己甚至说在其动物画中,猫画得最好。这幅作品画立于奇石上的一只黑白相间的小花猫,正在回眸一瞥,两眼十分有神,此画有笔有墨,对于结构与细节刻画得不含糊,猫身上的墨块以及块石则是大写意的。

徐悲鸿《群奔》纸本水墨

95厘米×181厘米 1942年 徐悲鸿纪念馆藏

徐悲鸿说:“余爱画动物,皆对实物用过极长时间功力,即以画马论,速写稿不下千幅。”对他来说,一幅马反复画七八次是常有之事,有的甚至多达20次。为便于练习,徐悲鸿曾在家中养马以供写生之需,其娴熟的画马技艺源自大量的造型训练。

猜你喜欢
纸本张大千徐悲鸿
《岩高千尺虎》
在宜兴徐悲鸿故居
张大千收藏古书画述略
张大千:“这个娃儿不赎了”
《墨猪图》
《鹿语系列之二》 纸本设色
张顺琦作品
郭诗奇美术作品展示
我的最牛老爸
徐悲鸿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