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思想内涵与当代价值

2018-04-09 11:47张安强
文教资料 2018年1期
关键词:思想内涵当代价值

张安强

摘 要: 中华传统礼仪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特殊的思想内涵及不可替代的作用。结合当代社会的实际情况,有必要依据中华传统礼仪文化所蕴含的主要理念,从个人、家庭、国家、社会四个层面论述其当代价值,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促进中国梦的实现。

关键词: 中华传统礼仪文化 思想内涵 当代价值

一、引言

中国是礼仪之邦,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经不断的实践劳动,经过无数中华儿女的传承与创新,形成特色的中华传统礼仪文化。在当今世界,各个国家越来越注重文化的竞争,注重保持本国文化特色,注重抵御外来文化的侵蚀。同时,在“文化无国界”共识的引领下,世界各国有了越来越多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但无一例外的是,每个国家都在加大对本国本土文化的保护与宣扬力度,把文化输出当作国家文化发展的重点。中华传统礼仪文化是无数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与载体,对于中国而言,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具有重要的价值,不可替代。当前我国正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做好文化输出工作,做好文化输出工作的前提是增强中国公民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立足于此,本文着重研究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思想内涵,从个人、家庭、国家、社会四个层面论述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当代价值。

二、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思想内涵

(一)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界定

中华传统礼仪文化根植于传统社会,一般意义上指五四运动之前人们所遵循的各种礼仪规则、礼仪制度、礼仪规范,所践行的各种礼仪行为,所提倡的各种礼仪思想及与礼仪有关的各种物质和精神文化的总称。对于中华传统礼仪文化,我们应该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有针对性地进行摒弃、批判或者继承、保护和宣扬,而不是一味地效仿与执行。清代学者凌廷堪曾言:“三代盛王之时,上以礼为教也,下以礼为学也。君子学士冠之礼,自三加以至于受醴,而父子之亲油然矣。学聘觐之礼,自受玉至于亲劳,而君臣之义秩然矣。学士昏之礼,自亲迎以至于彻馔成礼,而夫妇之别判然矣。学乡饮酒之礼,自始献以至于无算爵,而长幼之序井然矣。学士相见之礼,自初见执贽以至于既见还贽,而朋友之信昭然矣。盖天下无一人不囿于礼,无一事不依于礼,循循焉日以复其性于礼而不自知也。”[1]这就是世所公认的中华传统礼仪文化。中华传统礼仪文化反映到现实生活中,与时代发展同步,已经融入个人、家庭、国家和社会日常活动。所以,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内涵界定及其价值反映,归根结底要落实到具体实践活动,反映具体行为。

(二)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主要内容

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内容有很多,既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自我完善思想,又有“忠孝节义”四德思想,还有“仁义礼智信”五常思想,都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礼仪文化思想,这里不做细致的阐述。本文以存在形式为基准,把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主要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指以法律条文、制度规范等形式明确规定,由国家或者相關部门监督实施的礼仪规范及开展的礼仪活动。如国家以法律条文的形式确定国家祭祀活动和拜谒方式等礼仪方面的规定;管理部门以制度规范的形式规定被管理人员应遵守的礼仪准则[2]。另一部分指不依靠国家的强制力,而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浸染对人们发生作用的约定俗成,比如风俗、仪式、信仰、习惯、道德规范等。本文所阐述的中华传统礼仪文化更多的指第二种。

(三)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主要理念

中华传统礼仪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从其基本框架看,主要包含圣人、孝悌、秩序、和谐等优秀思想理念。

1.圣人理念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曾言:“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把礼当作了个人必须遵循的天道。《论语》中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表述,规定了公民个人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把修身作为个人成长的第一个步骤,而修身必须习礼。正如孔子所言:“吾日三省吾身。”寄望个人达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境界。由此我们看到,中国古人希望通过礼仪文化的学习与践行,提高个人修养,向圣人目标迈进。

2.孝悌理念

在中华传统礼仪文化中,非常重视维系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注重长幼有序、父慈子孝、夫妻和睦等,蕴含着极具价值的孝悌理念。一般来讲,孝的对象为长辈,悌的对象为平辈。《尚书·尧典》中第一次提到“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五教思想;在此基础上,孔子总结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仁之本与。”后来子夏将孝悌思想作了更进一步的解释:“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日未学,吾必谓之学矣。”由此可见,孝悌理念是中华传统礼仪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理念,各个时代的贤者们都把家庭和睦提高到非常重要的社会地位。

3.秩序理念

从国家角度看,中华传统礼仪文化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礼仪体系,通过建立礼仪规范,确保有条不紊的社会秩序。“国无礼则不宁”,“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在古代社会,礼仪是确保社会秩序良好运行的重要手段。纵观这浩瀚的中华传统礼仪文化,无论是为人之礼、处事之礼还是从业之礼、治国之礼,都需要遵循秩序的原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秩序就是我们想要的规矩,唯有如此,方能保证人与人之间人际关系的良好,国家各方面工作有序地进行。礼仪是经世治国的道德秩序,人们遵循礼仪规范,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国家就会秩序井然[3]。

4.和谐理念

和谐,一直以来都是历代人们所追求的理想目标,也是中华传统礼仪文化服务世人的宗旨。在中华传统礼仪文化思想中,和谐理念贯穿始终,包含人人和谐、天人和谐、社会和谐等思想。《礼记·经解》有言:“发出号令而民说,谓之和;上下相亲,谓之仁;民不求其欲而得之,谓之信;除去天地之窖,谓之义。义与信,和与仁,霸王之器也。”从中可以看出,若要成就霸业,必然要有和的理念。在古代社会,“和为贵”的思想被很多人所接受。孔子在《礼记·礼运》写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为我们描述了一种理想的和谐社会。荀子从个人如何达成与他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关系,写出了礼的本质:“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礼之三本也。”由此可见,和谐理念是中华传统礼仪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思想。

三、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当代价值

基于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主要理念,我们可以从个人、家庭、国家、社会四个层面阐述其当代价值。

(一)促进公民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在现代社会,我们没有必要通过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宣扬促使每个人达到圣人的境界,但可以促使公民在践行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同时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中华传统礼仪文化非常重视个人的修身养性及培养个人健全的人格。礼仪在人们遇到困难、挫折时,帮助人们掌握好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及价值取舍,促进个体进一步提高。如“忠”、“信”、“礼”、“仁”、“义”等礼仪思想,可以引导人们的行为取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个人修养提出高要求。

(二) 促进家庭和睦

家庭是一个社会中最小的单位,家庭和睦是每个时代的人们共同向往与追求。在当今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家庭成员之间聚少离多,亲情关系受到其他因素的冲击,如遗产分配、赡养老人、房屋拆迁等过程中,大家越来越注重自身的利益,导致亲情变得越发淡漠。这不是我们所想要看到的,也不是社会的正确走向。家庭和睦与否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对于社会都具有非常大的影响。我们有必要以家庭礼仪文化促使家庭和睦。在中华传统礼仪文化中,素来就有“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五教思想,其中蕴含着仁爱、尊重、礼让、敬虔、忠诚、信义等价值理念。以此为引导,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各家庭成员,使这些价值理念深入人心,并由内而外影响每个人的行为,促使每个人自觉践行家庭和睦的建设,创造和睦家庭的环境。

(三)促进国家良好秩序的建立

当前,中国的发展已经迈入新常态的基本态势,所谓新常态,就是结合中国当前实际情况,实现各方面稳步发展。如何稳步发展,最重要的是建立良好的秩序,为国家的稳步发展提供良好的秩序环境。中华传统礼仪文化所蕴含的秩序理念,以一种非正式化的规范,约束公民在工作生活的行为,引导他们遵守各种礼仪规则,践行优良礼仪行为,营造良好的秩序环境,保证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顺利进行。比如在我国的经济行为中,以中华传统礼仪文化中优良的秩序理念,引導经济行为参与者遵守经济秩序,实现公平竞争、民主竞争,而不是利用非法手段谋取利益。

(四)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建设的目标,中华传统礼仪文化拥有比较完善的思想体系,全面规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以此推动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1.促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

中华传统礼仪文化非常重视人与人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如《礼记》提出“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提醒人们要礼尚往来。《礼记·曲礼上》提出:“敬让之道,君子所以相接也”,提醒人们要互相尊敬。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宽厚待人思想。这些思想已经深入人心,能很好地帮助人们处理与他人的关系。

2.促进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

中华传统礼仪文化产生于具体的实践劳动,与大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其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教育人们要用一种敬仰敬畏的态度对待大自然,甚至将祭天敬神作为最神圣的礼仪。虽然我们不用学习古人祭天拜神的行为,但是应该吸取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精髓,做到尊重自然规律,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如遵照“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准则,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达到人与天地万物和谐共存。

3.促进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和谐

荀子曾言:“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我们要建立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的关系,必须以礼仪文化施教。中华传统礼仪文化一方面可以通过规范人的言语和行为,让人变得举止得体,涵养得当,另一方面以礼为教,促进人人和谐,进而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如以《礼记文王世子》所记载的“言父子、君臣、长幼之道,合德音之致,礼之大者也”的原则,教育引导人们遵守礼仪,达到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目的。

总之,中华传统礼仪文化中还有很多内容值得我们挖掘、研究,值得我们花精力对其进行创新与宣传,让它们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清]凌廷堪.校礼堂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8:28.

[2]蒋璟萍,袁媛淑.论礼仪文化促进社会治理创新的机理和路径[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21-24.

[3]蒋璟萍.礼仪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理论参考,2014(11):57-58.

猜你喜欢
思想内涵当代价值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淡化教育痕迹,强化隐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