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基因检测技术

2018-04-11 18:46许友强周婷婷刘明珠李雨艳
大医生 2018年9期
关键词:碱基测序荧光

刘 燕 许友强 周婷婷 刘明珠 李雨艳

(吉林金域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实验诊断部,吉林长春 130000)

在众多基因检测技术中,测序技术无疑是最为直观、准确的方法之一,并且随着基因检测在医学检验中的不断应用发展,其检测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从第1代测序技术至今已经发展到了第4代测序技术[1]。本文旨在对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历程及4代测序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医学应用进行浅析。

1 第1代测序技术

目前为止,第1代测序技术是指由Sanger于1977年发明的双脱氧末端终止法测序,也称Sanger测序。其基本原理是,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引物进行PCR扩增反应,引入双脱氧核苷三磷酸(ddNTP),它与普通的脱氧核苷酸(dNTP)不同,不能合成磷酸二酯键,迫使DNA链立即停止延长,其合成反应也将终止,通过调节ddNTP 和dNTP的比值可以得到不同长度的片段,最后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合成的各个大小的片段进行分离,得到整个片段的序列信息。到了20世纪80年代,用荧光标记代替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发展为荧光自动测序技术,到了20 世纪90 年代,毛细管电泳技术和微阵列毛细管电泳技术发展迅速,出现了带有荧光标记的毛细管电泳测序方法,使得测序技术在效率和安全性上有了显著的提高。

2 第2代测序技术

第2代测序技术亦称下代测序技术,可以同时将几十万到几百万条DNA分子进行测序,全面细致的对基因组进行测序,因此又叫深度测序,与第1代测序技术相比是一场划时代的变革[2]。第2代测序技术主要采用边合成边测序的基本原理,可以在测序反应正在反应的同时收集测序信号,主要是将基因组DNA片段连接上通用接头,然后进行扩增反应合成大量的多克隆序列,进而平行测序,经生物信息学技术计算后获得完整的序列信息,并进行数据分析,鉴定是否存在基因突变,SNP 位点等,从而诊断相应的疾病。

第2代测序技术和第1代测序技术相较,具有通量高,自动化程度高,测序速度高,成本低等优势,是迄今为止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类测序技术。其在临床诊疗方面的应用也非常广泛,检测基因突变可用于肿瘤的诊断(肺癌基因热点突变和融合检测、实体肿瘤关键基因热点突变和融合检测、结直肠癌/肺癌组织样本中突变热点检测等);遗传性疾病筛查(线粒体疾病、遗传性耳聋及神经肌肉障碍等);染色体非整倍体无创产前筛查:胎儿的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中最主要的就是染色体非整倍体,其中以21三体(唐氏综合征)、18三体(爱德华氏综合征)和13三体(Patau综合征)为主要形式,现阶段的医疗水平对于非整倍性染色体病并没有可靠的治疗方案,唯一有效地方法就是对孕妇进行产前筛查与诊断;在胚胎植入母体前进行遗传学的筛查等[3]。经过了几十年的探索和研究,第2代测序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已经十分成熟。

3 第3代测序技术

第3代基因测序技术主要是以单个分子读取技术为原理。包括单分子实时测序技术、离子半导体测序技术、HeliScope单分子测序等技术[4]。其中最成熟的为SMRT技术,该技术的核心是采用零级波导技术检测单分子荧光信号。荧光标记的dNTP与模板结合形成磷酸二酯键,3’端标记上荧光基团,在DNA 聚合酶的作用下被切去,其荧光信号经ZMW检测,ZMW 芯片上有许多小孔,直径只有数十纳米,远短于激光的波长,使激光无法穿过小孔,并在光线照射时呈现指数衰减的消逝波,但可以将激发的小于波长的荧光局限在小孔内,且DNA 聚合酶结合在小孔内进而形成一个检测的空间,检测激发的荧光信号,只有靠近基质的荧光信号会被保留,消除背景荧光的干扰,根据得到的荧光信号光谱来区分不同碱基,进而得到DNA 序列。

第3代测序技术在第2代测序技术基础上增加了读长,而且不经PCR技术进行DNA扩增,直接进行边合成边测序,因此缩短了测序时间,降低了试剂成本,而且不受胞嘧啶和鸟嘌呤含量的影响。第3代测序技术的读长优势可弥补第2代测序技术的不足,其在临床上可以用于病毒基因组的研究,对经病毒侵染的疾病在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与第1、第2代测序技术相比,在某些医学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对遗传学领域中SNP位点检测及甲基化识别具有很高的分辨率;在RNA的检测方面也有广泛应用,对于在21三体综合征的检测中具有重大意义,根据第3代测序技术的miRNA测定可以提高诊断的正确率。

4 第4代测序技术

第4代测序技术也可称为纳米孔的单分子测序技术,该技术主要是采用电信号原理进行序列测定的,用于DNA测序的纳米孔有生物的纳米孔以及固态的纳米孔两种,生物纳米孔,又叫跨膜蛋白通道,有α-溶血素纳米孔和蛋白纳米孔,固态纳米孔有石墨烯纳米孔、聚合物膜和其他混合材料。第4代测序技术利用不同碱基具有不同的电学性质,通过纳米孔直接对碱基穿过电极时的电信号进行测量,进而识别碱基的排列顺序。原理主要为DNA一端与特殊的蛋白相连,使DNA 的正义链和反义链先后通过纳米孔,由于ATCG 这4 种碱基电学性质不同,穿过纳米孔的时候电流变化量也不同,通过对电信号的改变进行解析,得到DNA序列。

第4代测序技术是一类测序的新方法,将电子传导的技术与单分子的检测技术相结合,摒弃了PCR 扩增和洗脱DNA的过程,尽可能规避了在实验过程中造成的误差,并且具有更高通量、更长读长、更短测序时间、更低成本和更简单的数据分析等优势[5-6]。在应用方面,第4代测序技术可以用于RNA 测序、检测单链及双链DNA片段、重复序列及Poly 结构的测定、蛋白质的检测等,在临床和医学方面,特别是在癌症上的研究起着领头羊的作用。

5 结语

第1代测序技术仍然是基因检测的金标准,但其通量低,测序成本高,对于检测单基因的突变以及通量较少的测序是最优的选择。第2代测序技术发展成熟,通量高及成本低,但其主要的弊端是测序长度相对较短。第3代测序技术采取单分子的读取技术,比第2代测序的数据读取速度更加迅速,而且在第2代测序基础上提高了读长,但随之带来的是测序的数据准确性不高。第4代测序技术与前3代测序技术比较,采用纳米孔电子传导技术进行碱基检测,可以避免在洗脱和扩增的过程中造成的误差,在成本、速度和通量等方面有了显著的提高,但其仍面临很多挑战,处于发展中的状态[7]。

总之,不同的测序技术有各自的优缺点,也为临床检测提供了更多更方便的选择,促进了临床医学的进步,有理由相信,基因测序技术在未来的医学检验更加发光发热。

猜你喜欢
碱基测序荧光
干式荧光发光法在HBV感染诊疗中应用价值
二代测序协助诊断AIDS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脑膜炎1例
应用思维进阶构建模型 例谈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中国科学家创建出新型糖基化酶碱基编辑器
生命“字母表”迎来4名新成员
基因测序技术研究进展
生命“字母表”迎来4名新成员
高荧光量子产率BODIPY衍生物的荧光性能研究
基因捕获测序诊断血癌
单细胞测序技术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