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鉴赏课中视觉素养的培养

2018-04-12 10:27陈昕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纤夫美术素养

陈昕

摘 要:文章论述了视觉素养的特点、研究意义以及如何在高中美术鉴赏课堂教学中培养及提高学生的视觉素养。

关键词:视觉素养;高中美术鉴赏

当代社会充斥着大量纷繁复杂的视觉信息,图像在人类各个领域越来越成为最常见的表达方式,同时也是最快捷最直观的信息传播方式。另一方面,人们对视觉信息“读、解、用”的能力和修养是需要经过长期的培养训练和文化熏陶才能提高的。美术作为一种视觉艺术,特别在美术鉴赏方面,对发展学生的视知觉,获得以视觉为主的审美体验,具有着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国家“立德树人”总方针的指导下,着眼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高中的美术鉴赏课则是要通过视觉感受与表达,培养、提升学生的视觉素养能力,能够基于形象的想象、交流与创造的能力。本文就以高中美术鉴赏课堂教学为例,具体探讨如何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有效培养及提高学生的视觉素养。

一、视觉素养的定义

视觉素养最早是J.戴伯斯(Debes)提出的,他把视觉素养定义为:“指一个人通过看与此同时产生其他感觉,并将看与其他感觉经验整合起来的一类视觉能力。发展这些能力对人类正常学习来说是根本的。当这些能力得到发展时,它们使有视觉素养的人能区分和解释视觉行动、视觉物体以及自然的或人造的视觉符号。创造性地运用这些能力,他能理解和享受视觉交流的杰作。”

这一段话,至少包含了以下几层意思,第一,视觉素养是一种能力,是学习者的一种对视觉图形、图象等视觉材料学习的综合认知能力,即“有意味的看”的能力,且这种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第二,视觉素养能力形成,由低到高分成三个层次:视觉感知能力、视觉理解能力和视觉运用能力。第三,视觉素养能力的提高,对于保证其个体与整个社会间相互正常交流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二、如何培养及提高学生的视觉素养能力

视觉素养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多方面的,比如教学媒体的运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评价标准的变化等等,这里我们主要探讨在高中美术鉴赏课的课堂教学程序上如何一步步培养及提高学生的视觉素养能力。

传统的教学鉴赏程序即按“时代背景、主题内容、艺术特色”这三步进行。这种鉴赏模式倒置了视觉艺术审美的次序,不是从直观感受入手,而是由教师将某种理性的先入为主的观念框架对象、解释对象,使形象成为观念的脚注。更重要的是这种鉴赏模式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处于被动接受的听讲状态,无助于视觉素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好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应该是教师将“点”好的“金子”展示给学生,而是传授“点金之术”,即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鉴赏态度,掌握正确的鉴赏方法,最终使学生自己能够独立地进行鉴赏。

在鉴赏课教学实践中,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就是由表及里的探究式的鉴赏程序。对照戴伯斯对视觉素养能力形成由低到高的三个层次,即分为以下三个步骤:感性观照阶段、理性分析阶段、价值判断阶段。

(一)感性观照阶段

即是对美术作品表面可立即指称的视觉对象的描述,看见什么,说什么。在这个阶段要注意引导学生多描述些细节。以欣赏《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为例(图1),刚开始可问学生看到什么。学生用“一队纤夫在拉船”一句话便结束了。这时,教师可以就作品的局部细节放大,继续提问启发:“什么样的纤夫?动作、表情是怎样的?周围的环境又是怎么样的?中间穿红衣的少年是什么样的动作和表情”等等。几次后,学生便会对画面观察得很仔细,描述也详尽了。这个过程对理解作品本身内容和作者意图是有很大帮助的,对培养学生的视觉感知能力也有极大的作用。当然,作为情景的创设,还可以放上一曲纤夫拉纤号子的乐曲,加强学生视觉上的冲击力。

(二)理性分析阶段

一般说,探讨作者的表达,一是从画面的内容角度,一是从画面的艺术形式角度。内容角度是指将画面形象和现实社会经验联系起来,以此来解释画面形象给我们造成某种感觉的原因;从艺术形式角度,则是注意作者如何将点、线、面、色彩、构图等艺术元素通过对比、均衡、节奏、反复、虚实等艺术手法来营造这种感觉的。这是美术鉴赏走向深度的体现,也是提高视觉素养的关键。这一阶段要靠理论分析和知识体系来完成。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美术作品相关美术语言的学习,让学生感知独特的作品形式美感,从而提高学生对美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提高视觉素养能力。

如,分析《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设计问题:“画面的色调给人怎么样的感觉?换成蓝、绿调子行不行?十一个人物还有别的安排方法吗?少年的衣服颜色是匠心安排的吗?”此类的问题,可以讨论,也可以在纸上做些构图,与作品相比较。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给我们一种沉重、同情、忧虑感。从内容角度来看,来源于我们对社会生活中贫苦人民劳动艰辛的体验,他们衣衫褴褛,用着最原始的方式拉着逆流而上的货船,无休止地在伏尔加河畔上艰难前进着。这种苦役般的生活,反映了贫苦人民的痛苦与不幸。从艺术形式角度来看,在构图上是人物并列由右后向左前移动的横构图,画面人物分3组,由高到低、由低到高,交替错落,人物上方外轮廓出现的起伏线产生的节奏感十分强烈。再看色彩,由淡绿、淡紫、暗棕等色调构成的天空强化了画面的惨淡和压抑的氛围,而由土黄、橙黄等色调构成的河岸,又产生一种灼热、焦躁的心理效应。昏暗迷蒙,空间空旷奇特,给人以惆怅、孤苦、无助之感,切实深入到纤夫的心灵深处,亦是画家心境的真实写照,这对画旨的体现、情感的烘托起了极大的作用。

还可以通过情境的创设,深入感知作品独特的美术语言,提高对美的分析和鉴别能力。此类情境创设可以安排在作品深入分析的环节。如:在对毕加索《格尔尼卡》作品的画面形式分析中(图2),笔者通过动态分割线演示出隐含在画面中的等腰三角形构图,同时将画面形式内容分四段,带领学生找出每段主题形象,放大局部细节,分析其造型风格,讨论其形象来源,联想其象征含义,在情境中增强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

(三)价值判断阶段

即运用所学的知识、概念,对作品的优劣与价值做合理的判断,并述其理由。这是让学生自由发挥、直抒胸臆的过程,教师不能把自己的价值判断强加给学生,应采用开放式、多元式的评判。教师可以提供或让学生自己查找关于作品时代背景和作者的世界观、个性及生活际遇等,尽量收集关于鉴赏对象的各种评论意见,也可以让学生以联系、比较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最后让学生认识作品内在深厚的文化内涵,从而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得审美素养的训练。

如,《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一画,因个人性格、爱好、知识的差异,有的喜欢画面的色调,有的喜欢画面的构图等等,各不相同,各有己见。对于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这一事实,大家又保持一致的看法。所以,允许个人表达爱好不同,又不失感悟的共同性,真正提高自身的视觉素养。

又如,在古埃及人像雕塑一课,笔者安排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腊人像雕塑造型比较的教学环节(图3),在一步步设问中,引导学生从艺术造型的感受与鉴别要素入手,进一步加深對古埃及人像雕塑正面律特征的理解,跳出就作品论作品的条条框框,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艺术视野。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分析的方便,我们将理性分析和感性观照分为两个层次,其实在鉴赏教学中两者是相互渗透相互关联的。在理性分析的过程中,应不时地返回到感性观照阶段,这时每次的感性观照都会产生些新的感受,或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深化了,或是整个都变化了。

参考文献:

[1]王大根.视觉文化时代与高中美术课程实施[J].中国美术教育,2005,(04):2~5.

[2]张舒予等.视觉文化概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3]吴廷玉,胡凌.绘画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

江苏省扬州大学附属中学

猜你喜欢
纤夫美术素养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染成岁月的一砣金黄(外一首)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美术篇
纤夫号子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丰子恺送画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暮秋,想起嘉陵江的纤夫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