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高山村明清驿站壁画与“郁林州”科考之路

2018-04-12 10:27毛雄飞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8年2期

毛雄飞

摘 要:广西玉林在明清时期称为“郁林州”。历史上的玉林是中原南下至合浦港出海的南方“海上丝绸之路”古水道重要河海交接内陆港口。这条古水道同样也是郁林州士子们北上科考和出仕往返的征途之路。玉林高山村松城驿馆壁画图像演绎了郁林州民间“虽为稻菽谋,不堕青云志”的科举之道。

关键词:高山村驿站壁画;科考之路

[课题资助:广西壮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灵渠南下古水道沿线明清物质遗存艺术图饰的文化研究”,批准号:15DZS001]

广西玉林在明清时期称为“郁林州”。汉武帝元鼎六年,汉帝国平定了“南越”,置南海、苍梧、郁林等岭南9郡,郁林之名始于此。其时所置郁林郡辖地沿袭秦制之桂林郡。清雍正三年改直隶郁林州,直隶于广西布政使,领博白、北流等4县。

古代岭南以西“海丝路”古水道,从长江中下游南下湘江入灵渠,转漓江经桂江至苍梧,又从西江沿北流河南下,经陆路从天门关进入郁林,最后沿南流江南下贯通整个广西,直通廉化古海港出海,通达东南亚的安南(越南)、暹罗(泰国)等国。

一、高山村驿馆壁画题材“水”与“陆”绘画场景释放的科考之路信息

玉林高山村古民居建于明朝天顺年间,现在遗存下来的玉林高山村松城驿馆的前身,是明代《徐霞客游记》中被称作为“松城圩”的松城客栈。其原址在今高山村以西,掩映于一片高大松林间筑舍相依而居的十几间客房。游记中记录了地理学家徐霞客于崇祯十一年在玉林高山村屐址留宿的经历。高山村松城驿馆壁画则至少应该在此之后绘制。那时候的郁林州是广西境内经济发达、人文荟萃之地。

事实上,玉林自古就是桂东南重要的交通枢纽,由于五岭天险,中国古代中原和岭南交通基本依赖于水路,而玉林则是名副其实的运输中转站,南下北上通过玉林进行旅途生活给养和货运补充。因此玉林自秦汉以来一直是“海丝路”灵渠南下古水道沿线的商贸重镇,而高山村驿馆壁画“水”与“陆”绘画场景素材便依据于郁林州当时的环境现实。

清代邱桂山所修乾隆版《郁林州志》卷二山川志序云:“郁林去桂林千余里,控引浔梧,毗邻廉化,其山逦迤旷衍,林木丛萌,望之蔚然而深秀。水则渟泓曲折,无笨滩险溜为涉滩者病。以故清淑之气,毓奇诞灵,士能文章,民亦寿考,固不仅伐材溉田之资其利而已。若夫村落之繁庶,市集之駢阗,则又岭南—大都会也。”[1]很明显的,高山村松城驿馆壁画题材所描绘的水汀野趣,带有显著的区域地理特征。那些烘托瑞草祥兽的“水”与“陆”场景传达出作为古水道枢纽的郁林州,这条古水道同样也是郁林州士子们北上科考和出仕往返的征途之路。

诞生于玉林本土的清代广西名宦苏宗经曾经留下描写自己家乡江岸村景色的诗句:“酾江岸上得村名,后枕青山面向城。明镜潆回双溪涧,飞虹蜿蜒两桥横。百年松树参天秀,六月荷香绕舍清。几座楼台深竹里,唔咿常有读书声。”[2]

诗中的松、竹、荷、青山、池塘、小桥和楼台,正是高山村松城驿馆壁画描绘的江岸题材的取材源泉。而“百年松树参天秀”则正是当年徐霞客在《徐霞客游记》中描述的称为“松城圩”的高山村明清时期的真实写照。

苏宗经是举人、广西名学者、诗人,他在中举之后曾多次北上赶考。在路经古水道另一节点灵渠时,留下了著名的诗文《出陡河过兴安县》,描述传递出科考途中经灵渠北上的行程:“行尽灵渠路,兴安别有天。径缘桥底入,舟向市中穿。桨脚挥波易,蓬船买酒便”。[3]苏宗经的科考之路必定是从老家郁林州出发,沿水路北上经灵渠过湘江至中原地区。

这条古水道江岸两边风景秀丽,不仅是北上科考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文人骚客南下“文会”的绝佳途径。高山村李拔谋故居遗址,至今留有本村进士李拔谋后人珍藏的几幅笔墨诗词遗存,从中可管窥高山村明清“文会”之风。道光年间桂林“三元及第”状元陈继昌曾拜访李拔谋,题联:“文章尔雅训词深厚,事理通达心气和平。”传达出惺惺相惜的同籍之谊。同来会访的广西才子北流籍翰林李绍昉当即咏吟一联,挥洒题字:“蠹鱼自嗮闲箱极,蝌蚪长收古鼎钟。”

明清时期,南下北上行经于这条古水道的士子们曾几度意气风发、春风得意,又几度跌入人生低谷、落榜失意?江河无语却冷暖自知。如今作为地方史料记录在册的,唯有只字片语和点滴事轶。幸得这些壁画、诗词为证,才不被湮没于无情岁月。

二、高山村驿馆壁画释放出的全民科举之道:“虽为稻菽谋,不堕青云志”

杨梅在《玉林高山村明清古民居文化初探》论文中简略提到高山村明清古民居装饰,可惜的是文章并没有对古建筑装饰作进一步详细的阐释,对高山村壁画更未曾深入地研究。而文章中所表述的“图必有意,意必吉祥”,也属中国传统民间美术的普泛性特征。

玉林高山村松城驿馆壁画比较于大多中原建筑附件,特别是北方地区的壁饰,没有那种浓厚的装饰味。相反,高山村壁画沿袭了传统中国文人画的表现形式,笔法兼工带写,写实中又有写意的意趣。其国画技法淳熟,虽描述题材仅限于花草瑞兽,但栩栩如生,逼真生动地还原了桂东南区域生活的原型。这是玉林高山村驿馆壁画艺术中的地缘性文化形态特征的呈现。

高山村古民居的壁画每一幅都用行书提款,比如:绘制鹿的场景提款为“福禄高位图”;绘制公鸡晨鸣的画面提款为“一品当朝图”等。这些壁画图像皆体现出中国传统绘画美学思想中“书画同源”的审美情趣。壁画画面结构如同书籍排版,左图右画,整体给人的印象是书法和绘画相生相济,勾勒出中国传统花鸟画的意境美。

高山村驿馆壁画内容形式上,体现了汉科举选拔官员制度的推行对郁林州这一南疆边远山区世俗观念带来的深刻影响和变化。现在看来那些古民居墙壁上渐趋斑驳脱落的彩绘壁画痕迹,在明清时期曾凝聚了高山村祖辈对子弟登科及第的殷勤期盼。科举虽竞争残酷,但却给予了交通闭塞的“南蛮之地”的寒门子弟上升的空间,从而从根本上引起了这片“化外”世界文化领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锻造出了“进士村”的文化渊源。

玉林高山村驿馆壁画在对村民教育方面的训涵育化,又显示出了公共性的功能作用。可以说高山村驿馆壁画是明清时期郁林州的公共艺术,是郁林州通过驿馆交通性质向外界展示文化实力和进行文化交流的正式场所。同时,也从更高的层面证实了中国作为文化大国,其推行的科举制度对扫除边远地区愚昧、文化的普及起到了真正积极的推动作用。

由于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严格秉行无差别遴选官员的举措,不论出身贵贱,皆可通过科考取得功名。这就将包括郁林州在内的偏远山区的读书人纳入中华儒学的文化中心圈之内。下层知识分子通过科举选拔展示自己的才华,实现人生价值。古代中国科举制度的优越是世界上其它任何教育制度无法比拟的,体现出中国文化传统的世界先进性地位。

即使是在我国辽阔大地这一偏远山区小小的高山村也被文明光辉普照。高山村自李拔谋首中进士后,村里各个家族竞相开办启学蒙馆、私塾、学馆等,到清未全村共有15间。明万历年间(1574年),村里便办起了“独堆坡书房”。自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到清末150年间,高山村共出4名进士,21名举人,193名秀才。

高山村读书的风气盛行各家各户:“深深幽静巷,学子读书勤。日晓吟诗句,夜临颂赋文。家家藏墨宝,户户登青云。仕途亨通畅,兴家益国民”。[4]在这里“家、国、天下”的儒学理念被诠释得淋漓尽致。诗中所描述的“深深幽静巷”就是由原“企岭巷”改名的“青云巷”。这条巷子在“牟绍德堂”附近,巷中历代科考人才辈出。小巷称呼的改变外人看来不足为道,却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山村人“青云志”理想的精神归属。

“虽为稻菽谋,不堕青云志”从根本上影响到了高山村民尚读的文化气息,不仅使那些穷困而好学的学子以“蒸尝资助”的方式,得到了稻谷粮食等对生活有帮助的实质性助学资助,同时,也使农家赖以生存的农业生产和农闲居家读书两不误,兼顾了读书与生产,也使村民的物质精神财富同时得到了提升。“学馆读仕途通,蒸尝资助励学童。研墨相勉树风范,家风熏陶民俗功。”[5]

科举制度推行对世人的文化贡献,体现在高山村普通百姓思想观念的转化上:“虽为稻菽谋,不堕青云志”。这是中国农业文明传统文化独特性的体现,是融官方儒家思想意识和民间习俗信仰为一体的地方科举之“道”,从而在人生观、价值观转变的过程中促使了“耕读”精神的诞生。

而这些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不但体现在玉林高山村驿馆壁画的象征精神内涵上,也作用于高山村村民的实际行动上,乃至于整个的日常生活行为中。建于清嘉庆年间的高山村古建筑“承绪楼”主人牟承续,其父亲牟绪亭生平举人不中,但一生勤学不辍,对子孙学习勉训有加。牟承续子承父志,在“承续楼”二厅中堂壁上悬挂牌匾:“黎明即起,洒扫庭院,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生动地演绎了“虽为稻菽谋,不堕青云志”的家风鞭策。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之归为“科举情结”,这是由科举制度滋生的科举文化的核心精髓,这种进取的“科举之道”对人生态度,对人类文明的进步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尔今,后人对科举制度的看法众说纷纭,民国和文化大革命时期对科举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碾弃。人们忽略了科举在制度上世界领先性的历史真相,以及学术上精密严谨的前沿性历史事实,这种全盘否定是历史的原因造成的。出自元代高明《琵琶記》的:“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也让世人慨叹科举的利与弊,但那种“头悬梁、锥刺股”的苦读精神,却实在是在任何时代任何行业都需要的敬业精神。

的确,这条古水道承载了太多的因科考制度辐射这边远山区带来的希望和失意。高山村人为从这山村走出去的寒门士子而欢欣鼓舞,也为名落孙山的族人黯然辛酸。玉林古驿馆壁画图像从题材到内容到形式,至今犹如一面亮可鉴人的铜镜,虽饱经岁月沧桑洗礼,却依然存有郁林州旧时的容仪,凭借其特有的艺术语言向世人表述明清时期郁林州的科举之道。

注释:

[1][清]邱桂山.(乾隆)郁林州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1.

[2][清]苏宗经.酾江诗草[M].据光绪十八年雕本影印,2006.

[3]唐柳林.水街[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5.

[4][5]杨梅.玉林高山村明清古民居文化初探[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6,(02):77.

作者单位:

江西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