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教学的审视与改进

2018-04-12 03:06吕俐敏
语文建设 2018年12期
关键词:瓜洲王安石古诗

吕俐敏

伴随着传统文化的热潮,“‘统编本语文教材的古诗文篇目增加了,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整个小学6个年级12册共选有古诗文129篇,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约占课文总数的30%,比原人教版教材增加很多,增幅达80%左右”[1]。由此可见,古诗成为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古诗在内容与思想上,凝结了历代文人的生活经验、智慧、情感、志向等;在形式上,平仄押韵对仗等语言表达,体现了格律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古诗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体。让这个结晶体熠熠生辉,取决于教师正确理解古诗,以及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无穷魅力,在与古人的对话中理解他们的生活、情感、志向,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这是我们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将以《泊船瓜洲》的学习为例,审视目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现状,并提出改进建议。

一、《泊船瓜洲》的解读状况

《泊船瓜洲》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绝句每首四句,按照格律诗的规则,第二、四句押韵;在五言绝句中,第一句最后一个字一般不押韵;而七言绝句中,第一句一般都押韵,并且通常都是平声韵。因此,《泊船瓜洲》作为七言绝句,首句入韵。入韵的字“间、山、还”均为平声韵,所以“间”字读作平声。王安石还写过一首《招叶致远》:“白下长干一水间,竹云新笋已斑斑。明朝若有扁舟兴,落日潮生尚可还。”“一水间”作为一个基本固定的格式,出现在很多古诗中,并且多是在平声韵的位置上。

《泊船瓜洲》的解读非常丰富,有考证写作时间的,有说“春风”是改革的春风的,还有说“绿”字用得好的。然而迄今仍无一个权威的结论来证明写作时间到底是什么时候。其实,这也符合古诗“诗无达诂”的特点,“诗言志”,志,心之所之也。诗人心里所想指向哪里,外人揣测起来自然会很困难,人的情绪变动不居,一天之内数次变化都有可能,心情好的时候是一种“志”,心情不好的时候是另外一种“志”,即便有明确的写作时间,都不好揣测这种“志”,只能尽力抵达,努力靠近真实,但永远都不可能就是真实。即便诗人能够跟我们对话,回忆自己数十年前或者几年前写作某作品时的心情,恐怕也只能是接近真实。

从文献可见,学术界对王安石此诗的写作背景提出三种可能:第一,宋神宗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王安石应召自江宁府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瓜洲后所作;第二,神宗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王安石第一次罢相自京还金陵,途经瓜洲时所作;第三,神宗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自江宁赴京途经瓜洲时所作。众说纷纭,争论有年矣,各有各的道理。但是,究竟哪个为真,也没有确定的结论。背景都不能确定的情况下,就说这“春风”是“改革的春风”难免草率不負责任。

此外是关于“绿”字,最早关于“绿”的说法来自南宋洪迈《容斋续笔》的记载:“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从北宋王安石到南宋洪迈,经历那么长时间,王安石在瓜洲渡口的船上写了一首诗,本来是一件比较个人的活动,草稿如何到了吴中士人家,洪迈又是如何获得的?钱锺书先生在其《宋诗选注》中对“绿”字作如下谈:“绿字这种用法在唐诗中早见而亦屡见:丘为《题农父庐舍》‘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李白《侍从宜春苑赋柳色听新莺百啭歌》‘东风已绿瀛洲草;常建《闲斋卧雨行药至山馆稍次湖亭》‘行药至石壁,东风变萌芽。主人山门绿,小隐湖中花。于是发生了一连串的问题,王安石的反复修改是忘记了唐人的诗句而白费心力呢?还是明知道这些诗句而有心立异呢?他的选定‘绿字,是跟唐人暗合呢?是最后想起了唐人诗句而欣然沿用呢?还是自觉不能出奇制胜,终于向唐人认输呢?”[2]可见这“绿”的用法也非王安石最早用。钱先生的一番揣测也非常有趣。

关于这首诗的解读,诗意、背景、鉴赏,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材料便如此丰富,教师该如何取舍并作教学设计呢?

二、改进:指向语言实践的“体验性活动链”设计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部分提到:“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应着力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积累言语经验……”虽然是高中的课程标准,但其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是适用于任何学段的语文课程的。如何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教学努力的方向。

在《泊船瓜洲》的学习中,我们设计了“体验性活动链”。陈晓波在《“语文·体验性活动链”的背景、内涵与价值》中说:“学生语文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模糊到清晰的过程,即实践的过程、体验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不是直线式推进的,是呈螺旋上升的状态。”“活动,指在真实、完整且有意义的情境中,学生为实践主体,教师为主导,共同完成由目标驱动的、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特定学习任务的过程。活动的主体必须是学生,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3]

1.用地图初解诗意

在学生已经能够非常流利地背诵《泊船瓜洲》的时候,他们一定认为自己已经学会了这首诗,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关于诗歌的字面意义究竟理解了多少?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挑战学生的已有认知,就需要设计有趣的学习活动来检测和推动理解。我们设计了学习活动一,请学生通过阅读诗歌和注释,在下图进行地理位置的标注。

在标注的过程中,学生出现了下列问题:(1)“瓜州”还是“瓜洲”?(2)瓜洲和京口究竟哪个在北边哪个在南边?(3)认为江南岸也是地名。分析上述问题,“洲”本来是“州”的分化字,“州”本就是指水中陆地,“洲”字出现之后,意义才发生了分化,“洲”专作水中陆地,“州”则指行政区划。对此,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澄清认识。瓜洲和京口的问题,则是因为缺乏阅读注释的习惯所致。认为江南岸是地名,这个错误资源非常好,由此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春风又绿江南岸”。

在这个活动中,还有一个环节就是标注王安石所处的位置。学生在标注的时候,出现如下情况:(1)在京口;(2)在瓜洲;(3)在水上。很显然,标注在京口的学生没有理解“泊船瓜洲”的意思,或者是忽略了对题目的阅读。

通过上述活动,很快就澄清了题目以及诗歌前三句的意思,同时也可以看到,即便是能够倒背如流的诗歌,在字面意义的理解上,也会出问题。那么,究竟王安石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或者言什么志呢?这个活动显然解决不了,需要进入下一个活动。

2.用背景体会情感

这个活动设计的目的主要是想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能够“逆志”。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明媚中,诗人为何会兴发出“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感慨?探究诗人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这一问题,通过文本本身显然是不够的,需要引入诗人的背景信息,设计活动如下。

在学习单上呈现如下信息:

(1)王安石在南京服丧期间,第一次应召入京变法。

(2)王安石第一次辞去宰相职务,回南京途经瓜洲。

(3)王安石罢相后再度赴京,推行新法。

学习提示:①王安石长期居住在南京,在此为母亲服丧三年;②瓜洲古渡是北上南下的必经之路。

学生利用前一个活动中的地图勾勒王安石活动的三条可能路线。写作背景(1)是王安石第一次应召入京,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但是变法会撼动很多人的利益,变法道路有多么艰难甚至凶险,作为一位韬晦多年的政治家,怎么可能没有这些担心而只停留于踌躇满志、春风得意、宏图大展的快意呢?

写作背景(2)是罢相回乡,距王安石出任宰相已过去四年。其间,他整肃御史台,“旧党”老臣如苏东坡、欧阳修、吕公著等被革职、流放、归隐,扫清了变法的所有障碍,并颁布了水利法、保甲法、免役法等各种新法;以征税来充实国库,导致人民破产,监狱人满为患,神宗皇帝迫不得已中止推行,王安石被罢相,知江宁府,路过瓜洲,写下此诗。此时他的心情可谓五味杂陈,在同僚取而代之的勃勃野心中,被牵连进一起谋反案。这个时候看到“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生机勃勃,想到未卜的前途和身家性命,那种复杂的心情也不是一个简单的思乡之情能够覆盖得了的。

写作背景(3)是熙宁八年,经历了自己阵营各种内讧之后,重任宰相。此时的心情一定非常明媚,但是,官场倾轧,再次推进变法,情况如何也难测,北上汴京,站在瓜洲渡口,回望江南美景,自然也是百感交集。

无论哪种背景下写出的《泊船瓜洲》,其实都不是简单的高兴不高兴能够解释的,如上文所言,只能尽力抵达,努力靠近真实,但是永远都不可能是真实,这也是“诗无达诂”的魅力所在。

如此復杂的情感,自然不是六年级的小学生能够体会得到的,即便是成年人,也未必能够抵达这种情绪的终点。因此,学生画路线体会情感,能够体会到什么程度,是开放的。

3.用对比鉴赏品评

关于《泊船瓜洲》“绿”的用法,一直广为流传,故事的版本来自洪迈的《容斋续笔》,在故事中,只有作者是如何换字的,并没有写换的理由。这也是中国古典诗歌鉴赏的一个最大特点,如葛兆光先生所言:“把天才的感悟和印象的描述,当作复述诗歌手段和引导阅读途径,这个传统很长……可是这种很超越的方法虽然能启发‘上根人的心弦,却对一般阅读者的理解相当有伤害。”[4]“绿”字用得好,为什么?在广为流传的故事里并没有加以说明。因此,学习的任务就是要学生体会到“绿”字用得好,好在哪里。我们设计了如下学习活动单,请学生对比几个“绿”字的用法。

自学提示:请你阅读下面四首诗句中“绿”字使用的不同方法并进行归类。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2)东风已绿瀛洲草,紫殿红楼觉春好。(李白《侍从宜春苑赋柳色听新莺百啭歌》)

(3)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4)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

学生很快发现,(3)(4)句中的“绿”都是形容词,形容后面的“蓑衣”和“丝绦”,而(1)(2)句中的“绿”则是变绿的过程,是动态的。动态就比静态要美吗?为什么这个“绿”的描述动态的用法就成为故事,其中一个可能的理由是什么?“绿”作为形容词使用是常态用法,作为动词使用则是非常态用法。明明江南岸因为处处是春草才绿的,怎么是春风绿了江南岸?此处“动态发出者”(主语)或“动态接受者”(宾语)的意象接不上茬,对不上缝,这种不近常理的用法,使人必须停下来思索一下其中的意味,才能体会到这个字蕴含的深意。这种“绿”还蕴含了一种心理现象,包含诗人的特殊感觉,需要设身处地站在江北回看江南。春风浩荡,水岸开阔,绿遍山原,内心一定也是信心满满,充满对生命的喜悦;这种喜悦跟后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平生感慨之间形成了对比,才唤醒了人们读诗的好奇感以及探寻诗歌写作背景的好奇心。普通学生能够理解到“绿”的非常态用法,而这种非常态用法的好处,则需要在一首首诗歌的诵读中不断积累,有意分析,才能形成有体验的认识。如何让认识驻留,我们设计了如下活动单:

自学提示:后人在欣赏这首诗的时候对这个“绿”字的用法十分欣赏,因此就流传下来了这样一则鉴赏故事。请你自读这段,并用修改符号在下面的诗句中表现出自己的理解。

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

——出自南宋洪迈《容斋续笔》

写作任务:各个时代都有对诗歌的鉴赏,鉴赏的过程是一个跟作者、作品对话的过程,请结合刚才同学的发言,写下我们对“绿”的鉴赏和体会。

这个学习活动单,采用把一段文言性质的鉴赏材料直观化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文言,并体验完整的修改过程。在充分理解了这段话的基础上,再请学生把刚才大家对“绿”的鉴赏过程记录下来,形成鉴赏笔记,积累关于诗歌鉴赏的一些基本方法。

上述三个活动设计,力求做到前面活动的成果是后面学习活动的资源,遵循了学生学习诗歌的基本规律,从字面意义的理解到字背后意义的理解,再到鉴赏层面的理解,形成一个完足的体验过程。

三、审视:古诗教学的流程要与解读、阅读的流程相一致

盘点小学的古诗教学常态,如温儒敏先生所言:“有的教案总喜欢来個三段论——‘知作者,解诗意,想画面,未免太死板,也不得要领。”“现在有些古诗词教学过于烦琐,像做外科手术,把那种‘美都给弄跑了。”[5]温先生这两句话,可谓直指当前古诗教学的要害,前者是教学流程,几乎不论在哪个年级都是这个套路;后者是课堂教学的具体表现,几乎哪个年级都要分析,设计各种问题提问。此外,无限制地盲目拓展教学资源,也是目前诗歌教学的一个通病。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一定是整合学科逻辑和学生认知逻辑的结果。从学科逻辑而言,中国古典文论谈到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都是诗歌解读的优秀传统经验。钱锺书先生对于作品的解读提出“阐释之循环”:“乾嘉‘朴学教人,必知字之诂,而后识句之意,识句之意,而后通全篇之义,进而窥全书之指。虽然是特一边耳,亦只初桄耳。复须解全篇之义乃至全书之指(‘志),庶得以定某句之意(‘词),解全句之意,庶得以定某字之诂(‘文);或并须晓会作者立言之宗尚、当时流行之文风,以及修词异宜之著述体裁,方概知全篇或全书之指归。积小以明大,而又举大以贯小;推末以至本,而又探本以穷末;交互往复,庶几乎义解圆足而免于偏枯。”[6]以先生之言观诸教学,前半段讲的是“自下而上”的阅读策略,后半段是“自上而下”的阅读策略,这两种策略在语文教学中宜交错使用,与先生之言不谋而合。葛兆光先生在《汉字的魔方》中,从语言学的角度讨论了诗歌解读的基本要点——语序、格律、典故、虚字、诗眼等,更强调诗歌作为“自给自足的文学文本”,“特别是那些历久弥新、传诵不绝的抒情诗歌,并不传达某一历史事件,某一时代的风尚,而只是传递一种人类共有的情感”,过多地追求背景记忆,则会消解诗歌的美,“‘美作为代价偿付了‘真,而‘善有可能在‘真的道德尺度下被无情勾销”。[7]综上各家所言,古诗的解读可以“自上而下”也可以“自下而上”,关注的要素可以非常丰富,语序、格律、典故、虚字、诗眼等都可以作为学生学习的内容。教学的时候,要根据具体内容、具体年级进行选择。

盘点小学阶段的古诗,政治意味深刻、具有史诗性质的并不多,大都是通过或优美或壮美的景色,抒发人类共通的情感、情绪——离别、思念、美景、良辰、亲情等内容。这类诗歌的解读,更多侧重于字面意义的理解,整首诗意义的串联,以及串联之后产生的画面。比如《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而言,关键是理解“危”的意义,并串联整首诗的意义。字面意义疏解之后,想象楼究竟有多高,天空究竟有多么澄澈,明白只有大胆想象才能写出这样的文字。联系《古朗月行》《静夜思》一起来看,感知李白总是把目光投向遥远的天际,帮助学生对李白及其作品获得初步印象。这个显然就是“解诗意—想画面—总结归纳形成初步印象”的教学步骤。

而高年级的古诗教学,比如上文谈到的《泊船瓜洲》就是“字面解读—立意解读—鉴赏解读”的教学步骤。为什么安排鉴赏解读?是因为在历史累积的资源中,有“千锤百炼为一‘绿”的语言材料,也是因为这个“绿”字使用的特殊性所致。当然,更是因为高年级的语文课在教学内容的取舍中,设计有挑战性的学习活动很重要。并且这个设计中就有对教学资源有效利用的尝试。我们将另文申述。

总之,在小学古诗教学中,设计合宜的教学活动,需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起点,二是每首古诗的独特性以及每首古诗的共通性。教无定法,教必有法,遵循古诗的特点和儿童的认知,便是古诗教学之“法”。

参考文献

[1][5]温儒敏.如何用好“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J].课程·教材·教法,2018(2).

[2]钱锺书选注.宋诗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48.

[3]陈晓波.“语文·体验性活动链”的背景、内涵与价值[J].中国教师,2017(10).

[4][7]葛兆光.汉字的魔方[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2,23.

[6]钱锺书.管锥编[M].北京:中华书局,1979:171.

猜你喜欢
瓜洲王安石古诗
楼船夜雪瓜洲渡
古诗教我珍惜时间
瓜洲天生是个渡口,天生留不住人
北陂杏花
劳劳亭
梅花
回不去的瓜洲
瓜洲:大运河的那颗“纽扣”掉了
初夏即事
唐.欧阳询《九成宫》集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