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2018-04-14 22:04
交通财会 2018年2期
关键词:财经纪律财会人员公益

张 戎

(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上海 200090)

事业单位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组织形式,根据其职能和运行资金来源可分为公益一类和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公益一类事业单位,通常是指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经济社会秩序和公民基本权利,政府必须予以保障,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以及只为政府履行职能提供支持保障的事业单位。这类单位的宗旨和业务范围由政府确定并严格监管,不得从事经营活动。公益二类事业单位,通常是指面向全社会提供涉及人民群众普遍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公益服务,政府予以支持,可部分实现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以及主要为政府履行职能提供支持保障的事业单位。这类单位按照国家确定的公益目标和相关标准开展活动,在确保实现公益目标的前提下,可依法开展相关的经营活动,依法取得的经营性收入主要用于公益事业发展。

由于同属事业单位,但其收入来源不同,特别是有些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其管理模式是采用企业化管理模式,因此,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较之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上,更兼具复杂性。

一、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易出现的问题

由于对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有的简单地把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等同于行政单位或一类事业单位,也有的将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内部采用企业化管理模式,直接等同于企业来管理,因此,往往在上级开展审计或巡视、巡查工作时会发现许多不该发生的问题。

一是预算管理意识不强。行政单位或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比较强调预算管理,由于其经费来源直接由国家财政拨款,没有预算即没有经费,因此,这些单位往往预算概念很强,而二类事业单位,特别是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由于其经费来源基本不靠国家财政,而是通过自主经营取得,因此,预算管理的意识很薄弱,甚至有一种 “自己挣来的钱,想怎么花就怎么花” 的错误认识。

二是内控制度建设薄弱。有些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不重视,认识肤浅,特别是一些内部施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偏重业务发展的速度和效率,忽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跟进,有的甚至错误地认为内部控制过于繁琐影响工作效率。这种错误的认识导致有些单位不重视内控制度建设,走个过场、敷衍了事,从而导致单位整体财务管理水平得不到提升。

三是财经纪律执行不严。财经纪律是党和国家制定的经济法规和相关政策,是各项经济工作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有些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自认为不是行政机关,没有花国家财政的钱,因此,在执行财经纪律方面找各种理由给自己“网开一面”,特别是在“三公”经费的使用,以及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方面,屡屡犯戒,甚至导致一些腐败现象的滋生。

二、解决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易出现问题的方法

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之所以会较之行政单位或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出现诸如预算管理意识不强、内控制度建设薄弱和财经纪律执行不严等问题,最关键的因素还是对于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其根本属性是事业单位这个认识不到位所造成的。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最根本的还是要端正思想,从根本上认识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有别于一般企业,是其事业单位特殊性质决定的。另外,在端正思想的同时,还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全面加强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关键组成部分,是事业单位开展财务活动的重要依据和前提,其贯穿于财务管理的整个过程,事业单位开展的一切活动,必须“先有预算,后有支出”,一定要摒弃认为只有行政单位或一类事业单位才需要预算,因为是吃国家财政,而二类事业单位基本靠自收自支,花“自己的钱”不需要预算的错误观点,要认识到,二类事业单位也是事业单位,就必须按照事业单位的要求,先预算后支出,并且要严格按照预算进行开支,严禁无预算或超预算的行为发生,不然就将成为审计或巡视、巡查工作被查处的一项重要问题。

要加强预算管理,首先要重视预算编制,科学的预算编制是全面加强预算管理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其次要严肃执行经批准的预算项目,在执行过程中,不得随意地更改预算,特别是不得随意改变预算的用途,保持预算的严肃性;第三要加强对预算执行的监督,及时发现并制止不符合预算的项目执行,确保预算的有效性。

(二)切实加强内控制度建设

健全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是事业单位会计内控的关键,也是加强财务管理的制度性保障,切实加强内控制度建设,是加强财务管理的重要保障手段。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梳理现有制度。对不符合现行法律法规与政策要求的、不切合实际情况的、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不适应本单位发展的制度应予废止;对不够严密和完善、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制度应予修订;对执行效果好、能够发挥作用的制度予以保留。

二是修订完善制度。通过调查研究,找准财务管理制度建设方面的空白,以及存在隐患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作为制度建设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抓好制度的修订和建立工作,按照“立、改、废”的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制度体系。

三是保障制度落实。建立落实制度的保障机制,明确各项制度责任部门,抓好制度的落实,深入开展宣传教育,使单位职工了解制度,自觉执行制度,不断增强制度意识,贯彻落实制度。

四是建立完善制度的自我评价机制。制度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制度执行,为确保制度有效执行,增强制度的执行力,应该建立和完善财务制度自我评价机制,每年至少评价一次,对与国家法律法规或政策不符,与实际情况不符,内容缺失或重复,制定时间久远的相关制度,及时完成“立、改、废”,确保财务制度的持续优化,为进一步夯实财务管理基础,全面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提供制度保障。

(三)严肃财经纪律,强化“红线”意识。

财经纪律是财务人员的“法”,是不可逾越的“红线”,是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只能遵守,不能触犯,否则就必将受到纪律的严处。严肃财经纪律,强化“红线”意识,首先要加强事业单位领导干部财经法纪教育,切实增强领导干部财经法纪观念,许多单位违反财经纪律事件的发生,“表现在财务,决策在领导”。领导干部要自觉、认真学习财务管理和财经法律知识,增强自身免疫力,提高依法办事的水平和能力,只有领导干部掌握了一定的财经法律知识,才能更好地去指导财经工作,才能在履职中不出错或少出错。其次要健全和严格相关财务制度,要通过健全财务规章制度来强化、规范领导干部和财会人员的财经意识和财务行为,明确在单位经济活动过程中,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通过建立严格的内控制度,从财务审批到财务分工,到财产物资管理等,每个环节上都应相互牵制、相互约束,从制度上保证财经纪律的严肃执行。

(四)培养高素质的财会人员队伍

加强财会人员业务培训,提高财会人员业务水平和财经法纪观念,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财会人员队伍,是做好一个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要多渠道、多方式地强化财会人员的后续教育培训,促进财会人员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政策水平和业务技能,培养出具有廉洁理财,严格监督,敢于碰硬的财会人员;要加强财会人员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对有违纪行为的财会人员,绝不姑息迁就,要严肃处理,该撤换的坚决撤换,该调离工作岗位的坚决调离,真正选好、用好财会人员,要建立健全财会人员的轮岗制度,强化财务监督职能,替领导把好财经法纪关。

结束语

总之,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它既有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共性,也有其财务管理的个性要求,因此,身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的领导和财会人员,必须更加深刻地学习掌握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基本要求,杜绝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容易产生的问题发生,加强财务管理,提高单位的整体管理水平。

猜你喜欢
财经纪律财会人员公益
公益
公益
新时期严肃财经纪律的研究
公益
对行政事业单位财经纪律责任主体的几点思考
发力提高企事业单位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
基层事业单位会计档案管理问题探讨
对高校财会人员队伍建设的若干思考
如何提高农业各级财会人员的专业素质研究
完善财经法制建设使财经纪律成为“有牙齿的老虎”
——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廉政研究院院长乔新生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