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伴成长 德润心田

2018-04-14 10:39张妍
神州·下旬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道德意识德育

张妍

伴随着新时代开启的新征程,小学德育工作的理念也有了新的拓展和深化,教育教学内容从《品德与生活》转变为《道德与法制》,这为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许多新的课题,有待我们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去探索和解决。

习近平同志指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并强调要提高全民法治意识和道德自觉。这一论述恰恰为小学阶段从《品德与生活》到《道德与法治》的重大课程转变做了理论指导。毫无疑问,基础教育阶段是人的身心发展最迅速的阶段,是人的道德与法制观念的形成期,所以基础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与法制观念的关键期,从这个意义上说,基础教育关乎全社会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关乎整个社会行为规范的确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养和法制意识是我们一线教师应当履行的重大责任。

一、法治意识融入心中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提出的小学阶段目标是“着重普及宪法常识,养成守法意识和行为习惯,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法、身边的法,培育学生的国家观念、规则意识、诚信观念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目标极为明确,实现目标的程度以及为实现目标所实施的教学方法和途径则有待深入研究和优化。在这方面对比中外、借鉴古今就显得非常必要。

新加坡社会环境优美,这个国家非常注重从小就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他们制定的公民与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社会的“好公民”。从效果看,他们很好地实现了这一目标,可见规则教育这一目标的实现程度如何关键在培养,重点在寻找学生能够接受的教学方法和途径。

其实贯穿古今,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传承中德的观念一直被强化,德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儒家思想是我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思想,孔子学说对中国以及远东文明发生过重大影响,并成为持续至今的意识形态。儒家提出“五常”,分别为“仁、义、礼、智、信”,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的因素,也是规则教育的基本准则。至于如何把价值观念内化到每个学生的心中,我国古代也总结了许多经验,诸如“举一反三”、“循循善诱”、“教学相长”,以及“慎独”等等,对于传递社会行为规范有着明显的积极作用。

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对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认知阶段,教育者必须结合好认知、情感和意志,全面施教,经过长久和润物细无声的感化,才能使受教育者信服,从而内化为他们的行为。

教育者的教育教学方式是受教育者接受道德与法制,以及接受程度实现多少的关键。基于上述认识,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积极探索,也得到了一些收获。

在对《上学路上》这一课进行教学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实时设计教学情境。如果需要过马路的时候遇到红灯,但这时路上没有车经过,妈妈一定要拉着我的手闯红灯过马路,我该怎么办?我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判断是非是每一个孩子从小应打下的基础。接着我又组织学生做模拟游戏“我是交通小民警”,让学生轮流扮演交通民警,进行上学路上的游戏模拟,宣传交通安全知识。我知道,单靠一节课难以在孩子的心中将交通安全意识扎下根基,于是我与班主任老师联系,开展“我是交通安全宣传员”的推广活动,不但在学生中间互相宣传,还要向父母、爷爷奶奶等成年人做宣传,并收到他们的反馈意见,赋予家校互动、家校合作新的意义,多角度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在实现这一教学目的之后,我还利用这一良好契机,在学生中深入开展“生活中除了遵守交通规则,我们还应该遵守哪些规则”的大讨论,这一开放性问题更是引发了孩子们的热烈反响。

二、关注成长,促进交往

良好的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随着社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越来越成为人的内在需求。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要求基础教育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良好的公民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所教授的课程必须从学生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为此,教学要因地制宜地营造有利于学生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学习环境,选取学生生活中真实可信的生动事例,采用学生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教学成为学生体验生活、道德成长的有效过程。

在学习《拉拉手,交朋友》这一课时,我进行学科整合,與音乐老师共同编辑音乐剧。在玩交朋友游戏前,组织讨论“什么样的朋友我喜欢”、“我的优点告诉你”等活动,让同学增进彼此的认同感。课堂上营造唯美的故事情节,“在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几个善良的小伙伴,他们想与你们交朋友,大家愿意结识新朋友吗?请你随着轻松的音乐步入森林里寻觅伙伴吧!”在悦耳的音乐氛围里完成游戏,也使得教学效果达到甚至超过了预期的设想。

三、加强疏导,循循善诱

小学生行为规范的培养应当强化疏导,循循善诱,而且应当缓急适度。教育是个长期的过程,学生规则意识的形成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二者应契合紧密,同步提高。落实到小学德育教学上,就是必须做到法伴成长、德润心田。

小学德育教学应立足于疏导,要像控制河水一样,宜疏忌堵,不能断流更不能泛滥,这对教育工作者有着很高的要求,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必须把循循善诱深入到教学细节中。譬如,我们提倡让孩子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但不等于说这些看法教师全都认同,教师有自己正确的立场,而且应该适时表明自己的立场,正确观念及时弘扬,引导作用不能放弃。再如,谦让是一种美德,而所谓谦让,本质上是需要放弃一些个人利益的。如果完全拒绝任何谦让,将走向彻底的利己主义。教师要有智慧、有针对性地把出现问题的孩子的思路拉回来,引导他们反思自我,进行真正的道德思考,同时让学生们学会换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时教师的责任就是积极地引导学生自主向善,而强迫向善必将把学生推向虚伪。总之,尊重学生的选择但不放任,引导学生思考但不绝对控制,度的把握是一门艺术。

小学德育是人生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孩子是幼苗,需要悉心呵护,努力栽培。教师作为园丁要伴随孩子一起成长,为他们的心灵输入正能量,匡正他们认识和行为,让他们在健康快乐的学习生活中法伴成长,德润心田,为向更高的目标迈进立德立行。

猜你喜欢
道德意识德育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跟踪导练(五)(2)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道德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消防意识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