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剑》背后
——我在《铸剑》剧组做“小天使”

2018-04-18 08:38唐国超
新世纪剧坛 2018年2期
关键词:铸剑小天使后台

唐国超

第一次以参与者的身份来写演后谈,或许和一般观众有不一样的体会吧。

跟舞台剧《铸剑》结缘在北京演出前的两个星期,当时在朋友圈看到《铸剑》在招募志愿者;从剧照立刻就爱上了这部戏,于是立马报名,第一时间加入到了志愿者的队伍中。记得当时群组的名称叫“小天使在铸剑”,“小天使”指的就是我们这些志愿者。北京演出是在1月20日和21日,而“小天使”是在17日到21日的时间段里工作,总共也就五天时间。

我本来报名的是服装小天使,后来因为群演临时缺人,我就主动加入到群演“小天使”的队伍中。我的出场安排在第二幕和第四幕,分别扮演未来警察和战士。这部戏服装非常的酷炫,未来警察的服装分为三个部分,头盔,上衣,下衣,而我的主要任务就是作为像未来警察一样的监督者,从舞台走过。战士的服装是夜光的条状雨衣,里面身穿黑色紧身服。这场的主要任务就是作为战士的一员,时刻关注大王的一举一动,虔诚地服从于大王。

2018年1月17日 进组

第一天到剧组对《铸剑》还不是很了解,昨天规定的是13:00到,我早早地来到了剧场。另外的小伙伴还没到,只能我一个人到台上“舞枪弄剑”,还挺兴奋。台上闪着亮光的星星在侧光定点的影响下显得格外耀眼。过了10分钟左右,制作人、导演助理和“小天使”们都来了。

通过一番实地考察,走台,对道具、服装和演员有了一定的认识,更了解到《铸剑》的演出情况。《铸剑》作为2017年林兆华戏剧邀请展的闭幕之作,改编自鲁迅小说《铸剑》,驱动传媒和上海戏剧学院联合出品,波兰导演格热戈日·亚日那执导。2017年在上海和哈尔滨都有演出,我很幸运能够近距离目睹和现场感受亚日那导演的日常排演并参与演出。《铸剑》共有五幕,加上序幕以及各个幕的幕间戏。我的戏份在《铸剑》中很少,分别在第二幕扮演未来警察以及第四幕扮演士兵。《铸剑》的主创人员有扮演国王的莱赫·洛托茨基,扮演黑衣人的美国演员斯威夫特(Sweft),史可老师扮演母亲以及上海戏剧学院的两位年轻老师和6名学生。而“小天使”就是演员一人配备一个,总共组成了11名服装天使,两名道具“小天使”,两名群演“小天使”。

第一次看到舞台,感觉特别有意思,白色木板斜坡简单明了,左边是将近60度的坡,右边是90度。负责人还特地问我们谁要去试试,一个女生跑了两回也没上去,差了一点点。我也特意试了下从底下跑上高台,的确需要很大的体力,从高台下来也的确是非常陡,以至于下来心脏跳得特别快,无论是从上面到下面,还是从下面到上面,都会有演员需要在舞台上完成相应的动作,可见《铸剑》对所有演员的体力以及形体要求很高。这个简单的装置虽然只是一个平面的结构,由于灯光以及幕布的运用把舞台分成了两个表演区域,加上低的舞台区域包含的幕布以及国王出来时的幕布,让平面的舞台展示出了多维立体的高度。

《铸剑》剧照

上场口和下场口分别有一张桌子,上面整齐地放置了道具:人头、面具、骷髅面具、古琴、刀、枪……舞台上人头面具的制作也是根据真人1:1完成的,而且为了还原真实度以及道具的耐用度,特别把假人头植上了头发,可见道具 的用心程度。《铸剑》的服装非常繁琐,精美得超乎想象。演员需要换好几套服装。序幕,演员身穿红色紧身衣,之后每个演员在各个幕之间要换上不同的衣服,“小天使”的任务就是帮助演员在短时间内抢装。抢装的位置在两面侧台临时搭造的换衣间,每个“小天使”把需要的服装按照顺序放在侧台的衣架上,各个演员之间的服装做上标记,以防在慌忙中穿错衣服。

我这个未来警察的服装穿起来比较费时,这就需要我们在后台换,换衣服的时间点就是序幕的声音响起,“咚”则是我们开始换衣服的标记,这时我们就需要解决好个人问题,在服装“小天使”的帮助下换装。成功换装就需要去后台候场。

将近三点排练才开始,我们也是第一次接触衣服所以换衣服的时间整整花了半个小时,其中还包括5个服装“小天使”的帮忙,后台有电视,可以直接观看到舞台上一举一动。“小天使”们本来彼此陌生,都是在一点一点的接触中慢慢熟悉。而且也认识了导演和演员。第一天的任务相对轻松一点,再加上剧组初到天桥剧场,所面临的灯光问题,都需要临时做出调整。之前有了两次演出,所以在强度上稍微有所保留。或许是导演按照新环境临时安排的排演进程,不至于让演员产生心理压力,过于劳累。在后台见到了史可老师,真的特别开心。如果我给剧组第一天一个定义,应该可以称之为:了解。

2018年1月18日 试装

每天剧组会在微信工作群里发布任务。由于不知道导演的排练安排,所有演员都必须换好服装。从序幕开始排,国王、史可老师和演员们都在舞台就位,序幕的时间相对较短,但导演还是特别仔细。国王打王后耳光这一动作导演让演员重复了N次,王后一次次倒地,导演一次次亲自实验动作。导演会随时打断,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情况改变灯光,排练中也会有翻译来解释导演的想法,一次次尝试导演规定的动作。有时导演还会亲自演示台词的变化,我记得最多的词莫过于“loudly”。导演要求最多的还是演员的形体动作,怎么样去抚琴,怎么样去舞剑,走的每一步都至关重要。

第一幕中的侧光定点灯一直在重复,演员站在特定的位置,挥舞着相应的动作。这些在我看来是一样的动作,后面却改变了挥舞的节奏。由于剑上装有闪光片,在灯光的照耀下,会在舞台上显示出来。形体指导、导演,对这场戏很看重,他们在寻找如何让舞台动作能够更好地展示给观众。演员所站位置正好在舞台的斜坡,而且演员还要做一个360度的水平旋转,由于舞台材料原因,旋转的过程不知道摔了多少次,摔倒的声音整个后台都能听见,在后来的演出中也出现了这个问题。

第一幕有段戏眉间尺要吃面,导演安排的是碗里有一根面演员要一下子吃完。道具“小天使”问男演员要准备什么面,有什么要求?他就跟我们说:“不要香油。哈尔滨那场是食堂做的,那个粗啊。还得吸溜,关键是吸溜不起来,还都香油。齁死我了。”我们就逗他:“那上海是不是很好吃。”他说:“快别提上海,上午买的面下午就馊了,可是还是要吃下去。”

我一直在等着演出,不过导演讲得太细,我们就干干等了一上午,那个未来警察的衣服一直穿在身上,因为不知道导演的安排,如果到我们上场,临时穿衣服还来不及。未来警察的衣服都有电路,里面还要穿紧身衣,穿完不能喝水,不能上厕所,只能站着,那个衣服还特别沉,我们站了3个多小时。真的很辛苦,但心里无比快活和充实。

《铸剑》剧照

2018年1月19日 彩排

今天应该是排练强度最大的一天。导演要求从序幕重新开始排,所有演员换好服装一一开始。我给未来警察服装充上电,以防出现没电的状况。

遗憾的是,我没有参加到《铸剑》整个排练当中,导演有的思路都没有理解到。我也是第一次和外国戏剧家合作,当时史可老师在排练中还说外国人特别敬业。的确,国王老爷爷七十多岁从头到尾排练,深深打动了我,一次次在舞台上跑来跑去,一次次不打折扣的面粉浴,幕间还沉浸在情绪里真的让我肃然起敬。第一幕国王出场,国王要从后面的楼梯走到高台,加上舞台背景的升起,才开始说台词。这段戏导演同样在认真地要求国王老爷爷怎样去处理台词。国王一开口就让人崇拜。因为是彩排,随时会中断,所以就需要国王老爷爷一次次爬上高台,在空余时间,我走过那个高台,真的特别的陡。每次排练国王老爷爷就把自己最大的热情贡献在舞台上。

国王老爷爷要在后台抢装,每次都是在穿未来警察衣服时碰到他,我们都会很礼貌的说Hello!然后老爷爷会对我敬个礼,特别和蔼。国王的戏基本集中在前几幕,所以这一天老爷爷基本都是在等待排练。

第四幕同样有我的戏份,不过没有台词,只是一个小士兵,第一次了解到剧情,所以再慢慢接受。演完一遍之后导演会告诉我这是怎样的一个情景,国王杀死其中的一个士兵,演员们之间要产生联系,要对此作出反应。导演还要求尽可能夸大反应,话剧要表现,让观众尽可能地看到你所要表达的内容。当Sweft弹唱到“love”时,每个人都应该体现出自己的表情——那是不被大家承认的一个词。他坐在台下观看着每一次的演出,他会临时叫停表演,总是会说“loudly”。

除吃饭时间基本上都是排练。

在排练结束后,导演召集所有的演员为他们加油打气,最后手贴手一起欢呼。

2018年1月20日 北京首演

《铸剑》北京演出两天,每天14:00和19:30两场。今天下午北京首场演出。好兴奋。

演出前统一检查道具、对讲、麦克、服装等,保证演出正常进行。

13:30的时候,史可老师提出把序幕过一遍。导演就在化妆间前带领所有的演员又重新过了一遍,确定了一下点,每一个细节都非常仔细。这个时候大家心里难免会有点小激动。演员和“小天使”都把自己的任务安排好了,迎接北京首演。

今天的两场演出,出现了小的失误。定点灯以及灯光特效,在特定的点没有跟上;几个音效放的时间慢了点,导致戏的节奏变得迟缓;舞台光滑导致演员摔倒;演员的麦克时不时会出现听不到声音的情况。

导演说了一句话:明天再接再励!

2018年1月21日 谢幕

今天是演出最后一天,也是“小天使”与演员相处的最后一天。

演出安排了两天,四场,演后谈分别安排在这两天的晚上。因为未来警察的衣服没了电,服装“小天使”马上给我充电;当时已经穿上衣服,所以她问充电的地方在哪里。我说在屁股上,要站着充电,她还特意偷拍了一张充电的相片。

还发生了一个有趣的事情,后台有广播,每个房间都能听到。有个“小天使”在广播中说:请大家到排练室,导演有话跟大家说。只见导演在排练室吃着汉堡,演员们则在门口等候。应该是“小天使”理解错了,导演说看见大家,说大家加油吧。

今天最后一场演出,我跟大家一起谢幕,站在台上心里很激动。

今天的演后谈,我和所有的演员都参加了,台下的观众也是非常热情,提出了很多问题,好像是演出的自然延续,和演出一样精彩。演后谈之后,后台的“小天使”已经把服装全部装起来,最后一天,大家聚集在一起拍照留念,只可惜大家选了最小的一个房间,摄像师只能站在化妆台才能把大家都拍到画面里。

这五天,真的很充实,让我和其他“小天使”们学到了非常多的知识。

在《铸剑》剧组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看到完整的这部剧。哪怕到现在我还是特别想看一下在台下这个剧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我很多朋友都来看《铸剑》的演出,我没有一一询问他们观后的感受。其实大多数人也都存在质疑,基本上都是关于“鲁迅小说改编”的话题吧,还有人观看之后会觉得有点尴尬。的确,在排练中我也有过这样的疑惑。演后谈中观众也有问导演为什么会选择鲁迅,当时导演就说“关于中国人所谓的报仇:父债子还,是无法理解的,所以它是以灵魂的方式来诉说这个故事”。这个《铸剑》是亚日那的“铸剑”而不是鲁迅的“铸剑”,这也是导演的回答,这就是在外国人的眼中鲁迅的意义吧。在2017年12月南锣鼓巷戏剧节我还参加了一个同样是根据鲁迅小说改编的《呐》的演出,如果让我评论一下哪个好坏,我还真无法做出判断。

《铸剑》剧照

《铸剑》这部戏有很多精彩的地方,观戏的朋友还夸赞这是她见过特效最棒的舞台剧,舞台及灯光完全体现了导演的创作风格。在剧尾的一幕四个人在永恒重生的投影下奔跑让我那几个朋友感到匪夷所思,相反在外国人眼中,那才是这个戏最棒的地方——超越时间、空间的概念。我认为这个戏的确有硬撑的感觉,难免会让人产生烦意。演后谈中最喜欢的一个问题就是“从剧本创作到搬上舞台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这部剧从平面剧本创作到多维立体的舞台创作的确经受了很大的阻碍,多么想亲自感受下当时的过程。在后台观看过演出的剧本,全部是中英文,这也体现出了导演的创作能力和思维方式。

《铸剑》给我另一个震撼就是外国演员的表演方式,记得国王老爷爷开口说台词的那幕,绝对震撼无比,久久不能忘怀。美国演员的肢体协调能力等很多方面都是中国演员应该学习的。《铸剑》在我看来是一次难得的艺术尝试,尽管存在争议,但亚日那导演敢于突破,跨文化创作出一部具有西方韵味的《铸剑》。而敢于尝试或许是中国话剧未来应该发展的方向吧。在这些天里我还认识了一个词:包容。不管是好是坏,都要有一颗包容心,敢于创新,对未来的戏剧有很大的作用。

猜你喜欢
铸剑小天使后台
传统铸剑文化的历史记忆与现代传承路径探析
《小天使报》的自我介绍
我是爱心小天使
Wu Fenghua:Yueju Opera Artist
老铸剑师的秘诀
我发现一群可爱的“小天使”
后台暗恋
从铸剑到亮剑的奋斗历程
互联网思维下的汽车服务连锁后台支撑系统
后台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