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PD模式下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研究*

2018-04-18 08:19环,陈
建筑设计管理 2018年3期
关键词:参与方装配式分配

冯 环,陈 燕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0 引言

装配式建筑由于其设计标准化、生产工厂化、施工装配化、装修一体化、管理信息化、应用智能化的特征,加之其还强调“四节一环保”的综合效益,造成了装配式建筑的风险问题较传统现浇方式的建筑更为突出。装配式建造过程也是建筑、结构、机电、装修等多专业的集成,并行工程应用在设计、制作阶段是装配式建筑发展趋势,不少地方政府提出,装配式建筑应优先采用设计、生产、施工一体化的总承包模式,但传统的总承包思维和交付方式无法满足装配式建筑的发展需要。

IPD(综合项目交付)要求项目主要参与方在项目早期通常是项目设计开始之前就参与到项目之中的新兴的项目交付模式,其通过多方合作协议,在项目主要参与人之间进行风险共担,共享收益。将IPD模式应用于装配式建筑,构建各参与方协同工作模型,在降低整体风险的前提下,依据IPD原则对风险重新进行分配,不仅能激励各方高效协作,促进装配式建筑向精益建造发展,也可以为装配式建筑的合同设计与实践提供指导。

1 IPD模式概述

IPD的基础为团队整体表现,其是一个全新的项目交付系统,选择项目的所有参与者借助多方合同实现索赔、风险/利益管理和物资采购等一系列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讲,IPD模式概念与“并行工程”大同小异,都是将所有的资源整合和相关人员引入到项目里,将其组成一个全新的队伍,以信任为基础,创建资源共享型的创新合作机制,使项目得以全面实现,从而为项目创造更大的经济收益[1]。与以往的项目交付形式进行比较,IPD模式在收益管理和风险控制上具有较强的优势。如今,在项目建设的时候,经常会使用到的IPD模式,包括IPD的有限责任公司模式和IPD多方协议模式两种形式。

2 工程项目风险识别流程

文章的主要研究方向就是风险识别,以我国的国情为基础,找到最佳的IPD模式,将其优势进行积极的发挥,使各参与方对风险分配的需求得到满足,对运营维护、项目建设和项目设计各个阶段存在的风险进行合理的分配。因此,在IPD研究模式风险问题里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怎样才能实现对风险的有效识别,这也是所有参与方实现成功合作的重要原因之所在[2]。项目风险识别流程如下:收集资料,系统分析IPD模式的特征,组织结构,建设目标,项目资源等→采用风险识别方法和工具,确认项目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建立风险因素初步清单,采用检查法和事故树法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比较分析→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分类,利用专家调查法或综合评判矩阵确定关键风险。

3 全生命周期风险控制

3.1 合同环境控制

合同管理的主要内容就是怎样出台和使用合同条款使项目参与方对风险控制进行积极的配合。以往建设工程项目的合同类型为交易型,在比较明确的服务和产品购买中使用。合同条款的主要作用就是对各方关注的自身利益进行积极的鼓励,对所有的责任进行踊跃的承担,如果将项目当作是一个整体,那就会使利益冲突比较明显,项目风险也会不断增加。IPD合同是多方合同,创造了完整的合作系统,合作者对管理责任和风险进行共同承担,积极地鼓励对方,使各参与方尽快地投入到项目中,共同制定条款,对风险进行共同承担,与新型的操作系统和组织结构进行有机的融合,使所有的参与方实现互惠互利,对项目风险进行及时掌控,从而使项目目标得到快速的实现[3]。在项目的准备阶段,各参与方要尽早地参与到其中,为项目早期策划出谋划策,制定出符合项目工程实际情况的最佳策略。在对项目进行设计的时候,设计与施工要积极地配合,注重提升项目的可行性,将返工现象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使项目的设计质量得到不断提升。在项目施工的时候,各参与方相互协作解决遇到的困难,使相互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使发生冲突的可能性被减少,使决策执行力和质量得到不断提升。要想使各方实现充分的协作,就要将风险进行共同承担,不断提高各方承担风险的积极性,从而使风险事故得到不断降低和减少。

综上所述,操作合同和系统能够顺利实现,主要是有科学的组织体系。合同和组织体系能够实现不断的优化和改善,就需要有合理的操作系统,操作系统和组织体系能够实现有机融合的关键性因素就是合同,IPD模式实现风险管理的基础是合同、操作系统和组织体系的有机融合,这三者密不可分。

3.2 施工初期风险控制

(1)第一阶段,施工初期,也就是风险分担的开始阶段,需要对自担风险进行有效的分配。在项目前期,对项目的使用模式进行确定后,需要对项目进行风险识别和可行性研究。从各个参与方抽调人员组成风险管控小组,各参与方以自身的专业角度为出发点,为项目提供科学合理的建议和意见,对项目的风险因素进行高效的识别,并初步分析已经识别的项目风险。①初级分配。对各参与方可以掌控的风险进行科学的分类。②再次分配。对不能掌控的风险和潜在的风险进行科学的分类。③对可控风险进行分类,各个参与方对自身可以掌控的风险进行如实的评价,对可控风险按照各参与方的能力进行科学分配。

(2)第二阶段,对各参与方的风险分配比进行确定。以各参与方对风险的态度为基础,使用随机合作博弈模型借助风险各个参与方中的转移情况来对总体的风险损失进行有效的降低,对转移的风险比例进行确定,各个参与方的实际分担量也就是风险分担量。

(3)第三阶段,对风险实现动态监管,对风险进行再次分配和跟踪。该项目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风险管理小组需要对风险进行及时的跟踪和上报,并对新风险进行有效的监督。

(4)第四阶段,总结、评估和分配风险损失。①项目竣工后结算风险成本,依据对等原则,对风险分担比例进行科学的确定,对各参与方需要承担的风险损失进行不断的明确。②风险评估小组科学评估价值,以实际承担的风险和需要承担的风险为基础,项目需要对其进行有价补偿。③各参与方要以自身承担的风险比例为基础,对项目出台的补偿标准进行评价。如果认同,风险分配完成;如果不能认同,则需要进行重新谈判。

3.3 成本风险控制

在对项目TC进行确定的时候,需要IPD项目所有的参与者一起来完成,创建一个具有积极意义的IPD激励池。从IPD项目团队一起商议的费用中抽取一部分作为IPD激励池资金,在项目施工的时候,依据事先商量好的条款来对IPD激励池里面的资金进行减少或增加,依据有关条款将IPD激励池里面的资金发放给项目团队的员工,IPD激励池的运作机制如图1所示。IPD项目团队可以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创建风险奖励制度,也就是以团队创造的价值为基础,对各参与方的收益进行确定。假如TC大于项目实际成本,团队成员就可以得到一定的成本补偿,节省的项目资金也可以进行分享。假如TC小于项目实际成本,增加的项目成本需要由团队进行分担[4-5]。通过使用这样的管理办法,可以使团队成员的创新精神和聪明才智得到较大程度的发挥,使项目成本得到有效节省,使项目价值实现最大化,使项目收益得到不断提高,最终使项目的成本实现有效的监管,为项目营造了最佳的创造氛围。

图1 IPD激励池的运作机制图示

4 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达到装配式建筑多专业集成建造、并行设计生产的发展要求。IPD模式作为比较先进的一种就项目交付管理模式,主要以协作、信任和集成为基础,对风险收益进行合理的分配,有效避免各个项目参与方出现敌对的情况,而且也提升了项目风险控制水平。

参考文献:

[1]吕鹏.建设工程项目IPD模式风险分担管理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

[2]郭章林,张然然.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研究[J].价值工程,2017(26):35-37.

[3]刘巽全,李琰,邱迪.上海地区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管理风险浅析[J].建筑施工,2017(03):422-423,426.

[4]齐宝库,朱娅,范伟阳.装配式建筑全寿命周期风险因素识别方法[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03):257-261.

[5]杨青,苏振民,金少军,等.IPD模式下的工程项目风险控制及其社会网络分析[J].工程管理学报,2015,29(03):110-115.

猜你喜欢
参与方装配式分配
基于秘密分享的高效隐私保护四方机器学习方案
装配式建筑设计中BIM技术的应用
装配式EPC总承包项目管理
装配式建筑EPC总承包管理模式研究
应答器THR和TFFR分配及SIL等级探讨
遗产的分配
一种分配十分不均的财富
基于SNA视角的PPP项目参与方行为风险研究
关于装配式建筑的几点思考
绿色农房建设伙伴关系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