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高校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2018-04-19 08:20张闻陈香
东方教育 2018年6期
关键词: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大学生

张闻 陈香

摘要:本文从大学生科技创新概述入手,着重分析了培养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并探索了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问题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以提高高校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问题;策略

在科技快速发展背景下,创新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我国积极建设创新型国家,走创新发展道路,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量不断提高。而高校是我国高素质人才的主要来源,应积极承担创新人才的培养责任,加快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然而,由于高校教育环境不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缺乏对大学生创新兴趣、创新思维及观察力等方面的重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较低。这对这些问题,高校积极探索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而且对我国创新发展意义深刻。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概述

1.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内涵

科技创新主要指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生产某种具有较高价值的、独特新颖的产品。科技创新可以分为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和管理创新。大学生科技创新主要指大学生运用现有科技知识和经验进行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和管理创新的过程。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进而提高我国经济的竞争力。

2.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特征

首先,大学生科技创新具有丰富性活动。科技创新活动需要大学生进行知识学习和思维创新,并积极开展创新实践。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参与不同项目的创新活动。例如,理科专业学生可以参加知识竞赛、技能大赛等进行科技创新。文科专业学生可以参加论文征文、论坛等活动进行科技创新。同时,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大学生需要完善处理与指导教师、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并协调科技创新与学业之间的冲突;其次,大学生科技创新具有组织系统性。具体来讲,大学生科技创新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积极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进行统一组织和管理,要求高校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运行机制、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最后,大学生科技创新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各高校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为社会提供创新型人才,进而促进社会和国家的发展。

3.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构成

创新思维是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前提。创新思维是大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积极主动的思维放肆,能够促进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倾向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因素,只有具备了能力倾向,大学生才能够深入挖掘科技创新潜能,促进科技创新发展。能力倾向需要大学生的自身努力,将自身的知识与才能转化为科技创新能力。科学知识与技能是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基础,只有学生具备充足的专业知识和高水平专业技能,才能够熟练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机型科技创新。创新人格也是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组成部分,是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内在动机。具体来讲,创新人格是大学横创新认知风格、自我意识、人生态度的综合,能够激发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行为。

二、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忽视大学生科技创新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前提,只有大学生具备科技创新的兴趣,才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并且,兴趣能够激发大学生的研究和创新热情,促进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然而现阶段,有些高校在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忽视了学生兴趣的培养,导致学生对科技知识不感兴趣,缺乏科技知识与技能探索创新的热情,科技创新积极性不高,严重阻碍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还有一些高校教师一味强调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而忽视了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培养,导致学生的科技创新功利性较强,很多学生并不是出于科技兴趣参加科技创新活动,而是为了获得奖励、名誉等。

2.缺乏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思维是人脑的属性,而创新思维是人类的专利,是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必备因素。高校在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应重视创新思维的培养。然而现阶段,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缺乏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思维的重视,导致学生的创新思维深度不够。具体来讲,学生虽然能够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所在之处,但是却很难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出现半途而废的现象。并且,有些学生的创新思维灵活性不强,不能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做到触类旁通,经常出现科技创新半路笑着的现象。另外,还有一些学生缺乏独立性的创新思维,受传统思维的影响较大,在学术交流和科技创新的过程中不敢向权威,不敢质疑权威。难以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创新性看法,严重影响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3.观察力培养不足

观察能力是学生科技创新的必备能力,在科技创新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很多高校在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忽视了学生观察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缺乏观察力,而影响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具体来讲,有些学生缺乏敏锐的观察力,对生活和问题采取走马观花的观察方法,没有深入了解问题的本质,无法通过观察获取新的发现和新的现象。严重阻碍学生的科技创新。还有些学生的观察不够准确,无法获取精确的观察对象信息,导致学生的科技创新缺乏正确的信息支持。

4.大学生意志力较差

科技创新需要大学生具备坚强的意志力,能够克服科技创新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然而现阶段很多大学生的意志力不够坚强,科技创新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阻碍,经常会选择退缩和逃避,为自己无法解决困难,难以获取科技创新成果,因而放弃的念头,导致科技创新中途夭折。另外,高校在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重视学生科技创新技巧得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的意志力培养,没有对學生的意志力进行专门训练和指导,导致学生的意志力薄弱,严重阻碍科技创新。

5.缺乏资金和物质支持

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需要充足的资金和物质支持,因此,高校需要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进行财力和物力投入,以保证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开展。并且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自身还是一个消费者,不可能对科技创新活动进行大规模投资。在这种情况下,高效的物质和资金投入已经成为科技创新活动的主要经济来源。然而现阶段,高校对科技创新活动的资金和物质支持力度不够,很多学校都没有设置科技创新活动的专项资金,导致科技创新活动因缺乏资金支持无法正常开展,严重阻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受气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学校的物质文化环境、制度环境、课堂环境、学术环境等都会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1.学校文化环境

物质文化环境的学生和教师的气质涵养、品格修养有着重要影响,同时也会影响学生的科技创新。如果高校具备良好的文化环境,能够为科技创新提供充足的文化支持,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丰富学生的科技创新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水平。反之,如果高校缺乏良好的文化环境,大学生科技创新将失去文化支撑,缺乏文化内涵。具体来讲,学校文化环境主要包括学校的物质文化环境和文化观念环境。其中物质文化环境能够为学生科技创新提供物质支持,文化观念环境能够为學生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

2.学校制度环境

学校制度环境对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有着直接影响,良好的制度环境是开展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保障。如果高校具备良好的制度环境,能够运用制度规定规范科技创新的标准、方式、流程等,进而促进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序开展。反之,如果高校缺乏良好的制度环境,没有采用制度方式来规范科技创新活动,会严重影响科技创新活动的规范性,不利于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高校要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高校制度,设置导师制、本科生科研制度、本科生研究奖学金等先进的制度经验,为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制度保障。

3.学校学术环境

学术自由是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必要条件,高校为学生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宽松自由的环境,促进了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然而现阶段,我国高校的而且自主权有限,行政干扰对高校带去的影响较大,学术自由不够充分,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利于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针对这种情况,我国应积极对高校放权,提个高校的办学自主权,优化高校的学术环境,促进高校的学术自由发展,为科技能力培养提供良好的学术环境。

4.学校课堂环境

课堂是高校开展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学生知识学习的主要阵地。课堂环境对学生科技创新有着重要影响,良好的课堂环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兴趣,竟然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反之,沉闷的课堂氛围会严重挫伤学生的课堂表现积极性,导致学生的被动学习,阻碍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现阶段,仍然有些高校采取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只能在教师的指挥下进行学习,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严重影响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5.学校宿舍环境

宿舍是学生在高校中的主要生活场所,舍友的观念态度会影响学生的行为。因此学校宿舍环境对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的重要影响。如果宿舍环境良好,学生能够与舍友和谐相处,保持愉悦的情绪,有利于学生将精力集中在学习上,促进科促进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反之如果宿舍关系不够和谐,学生无法保持愉悦的情绪,难以将精力集中在专业学习和科技创新上,将严重影响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另外,如果整个宿舍内部具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能够共同进步,合作开展科技创新,有利于学生在课下进行科技创新研究,强化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进而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反之,不过宿舍缺乏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将时间用在娱乐和休闲上面,会大大减少学生的科技创新及学习时间,不利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四、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

1.优化科技创新活动发展机制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高校开展长期性的科技创新活动,因此高校应积极建立科技创新活动的长效机制。为此,高校应不断提高科技创新的地位,增加科技创新教学环境和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强化教师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制定长期性和阶段性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目标,定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确保科技创新活动的长期发展。并且,高校应积极强化科技创新教学,丰富科技创新教学形式,将科技创新活动贯穿在学生的课外探究、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中,强化学生的科技创新。另外高校教师对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影响,为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高校必须优化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强化教师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创新指导能力,让教师能够对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进行科学指导,加强科技创新培养。

2.加快教育改革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良好的学术环境,因此高校应加快教育改革,促进学生技术发展,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为此,高校应积极树立创新教育思想,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改天死记硬背的灌输式教育模式,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开展启发性教学和探究性教学,将创新教育思想落实到教学活动中。并且,高校应积极改革教育方法,强化理论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创新机会,加快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高校应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工作中,使学生在教师的领导下进行科技创新探索。同时,高校可以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大赛,通过竞赛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和创造灵感是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基础,因此,高校应加强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灵感。为此,高校应积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想象的引导下发现新的问题和事物,激发学生的创新探索行为。并且,高校应积极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强化学生的科技创新动机,激发学生对科技知识和技能的好奇心,让学生在好奇心的引导下主动进行科技探究和科技创新。另外,高校应不断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兴趣,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热情。为此,高校应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学生的兴趣爱好现在能够吸引学生兴趣的科技创新项目,并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型兴趣,提高学生科技创新积极性。

4.大学生自我培养创新能力

自我教育是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途径,在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我想应重视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发展,鼓励大学生自主培养创新能力。为此,大学生应积极学习专业课程,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培养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拓宽思路,创新问题的解决方法。并且,大学生应不断提高自己的实验观察能力,认真观察生活中的科技现象,掌握正确的科技创新信息。另外,高校大学生应积极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积累科技创新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科技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山东省高校大学生科技竞赛育人效果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J]. 高勇善,李洪亮,李连璞,潘丹.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5(06)

[2]大学生科技竞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 王业社,王放银,向文江,秦波莲,余有贵,马文银,谢兵. 中国电力教育. 2013(10)

[3]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路径探析[J]. 孙荪,刘峰.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09)

[4]以科技创新为载体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J]. 张中超,张俊.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3(29)

[5]大学生科技创新典型人物关键特质、影响因素与成长规律研究[J]. 任少伟,陈冉.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3)

猜你喜欢
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以机器人为载体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协同培养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