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会城市在经济发展中被空间选优的经验事实研究

2018-04-21 10:26秦少华
现代经济信息 2018年4期
关键词:资源配置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全国27个省级行政区的相关情况,发现省会城市在经济表现、发展规划以及政治配置等方面表现出优于非省会的城市的情况。文章给出了三种证据,在经济表现部分主要使用单位面积下经济量作为比较指标,在发展规划部分总结了梳理了最近三次的各省(区)规划纲要,总结提及各城市的次数,发现在各省(区)内省会城市被提及的次数最多,最后本文考虑了省会城市与非省会城市的政治配置状况,即城市和主政官员的级别,这也反映出省会城市的优越性。

关键词:空间选优;规划纲要;资源配置

中图分类号:F83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04-000-02

一、引言

省会城市相对于本省非省会城市有一定的特殊性,同时全国不同的省会城市之间又有一点的共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本文主要研究这个问题。民间有打趣的说法,把四川省叫做“成都省”,把湖北省叫做“武汉省”,给人初步的印象就是这些省份的省会城市在本省的经济总量上占据重要位置,同时也占据了大量资源,要不然不会被本省非省会城市的人打趣又讽刺地叫做“成都省”、“武汉省”。简单分析2015年各省区的经济总量数据,除去4个直辖市和港澳台,发现27个省区中有21个省区存在省会城市一枝独秀的情况,最严重的情况下,四川成都的经济总量是排名第二绵阳的6.35倍,湖北武汉的经济总量是排名第二宜昌的3.22倍,安徽合肥的经济总量是排名第二芜湖的2.26倍,广东的广州是深圳的1.03倍,只有河北、内蒙古、辽宁、江苏、福建、山东例外,这6个省区的省会城市在本省区内排名第二或第三(济南在山东第三,烟台第二;呼和浩特在内蒙古第三,包头第二),排名第一的分别是唐山、鄂尔多斯、大连、苏州、泉州、青岛。以上6个例外城市中,唐山有重工业和资源优势、鄂尔多斯有资源优势、大连有沿海优势、苏州有工业优势、泉州有产业和沿海优势、青岛有历史和沿海优势。

本文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省会城市在经济发展中被空间选优了,也就是中央或省级政府在制定发展战略和相关政策时偏向了省会城市,这有很多表现形式,包括直接的规划纲要较多地支持省会城市,或者各类国有企业较多地集中于省会城市,当然也包括私人部门(企业或劳动力)偏向省会城市。这种政府层面和私人层面选择区位或者空间的行为,我称之为空间选优,为什么会选择省会城市?因为省会城市相对非省会城市有诸多比较优势,包括历史、政治、教育、医疗、交通等各个方面。实际上,对空间要素和经济发展的研究由来已久。学界往往认为可以追溯到1826年杜能的开创性研究(何雄浪,郑长德,2013;付晓东,2013;孙久文,2015),杜能把空间要素纳入到完全竞争分析框架,研究均质空间中城市周围的农业区位问题。杜能(1826)比较比较系统地提出区位理论之后,又有聚集经济理论(马歇尔,1890)、空间竞争理论(霍特林,1929)、结构主义理论(缪尔达尔,1970)、现代城市经济学(阿朗索,1964)、城市偏向论(利普顿,1976)、资本空间理论(哈维,1982)、新经济地理学(克鲁格曼,1991)、新新经济地理学(奥塔维亞诺,2011)等都涉及到空间和经济发展的相关问题。国内直接聚焦省会城市的文献不多,俞勇军和陆玉麒(2005)利用GIS 软件,计算出我国各省区经济重心、人口重心、几何重心,并根据这些重心与省会城市位置间的关系,对我国各省最高级中心城市的组合类型进,认为我国目前部分省区省会城市的布局不合理,以及部分省区的形状过于不规则阻碍了省会城市对全省的经济组织作用。王美霞和樊秀峰等(2013)对中国30 个省会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 TFP) 增长变化及收敛性进行了分析,发现1995-2009 年,省会城市生产性服务业TFP 呈快速增长趋势,且其增速明显高于全国以及31 个省市区的平均水平,技术进步水平的提高是其主要原因,技术效率则出现少许负增长,说明产业粗放型特征仍然明显;TFP增长虽存在显著区域差异,但呈现收敛趋势,且部分城市已显现明显的“追赶效应”。何宜庆和廖文强等(2014)构建了中部六省省会城市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耦合度函数与耦合匹配度函数,并划分出耦合系统匹配度类型。并对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实证分析。曾冰和郑建锋等(2016)研究认为当某省对外省的地方保护程度越深,该省省会城市发展的集聚力越大于分散力,从而导致省会城市过大过快发展,并进一步拉大了该省地区间经济差距。反之,当该省加强同外省的合作来往,省会城市发展会受到一定抑制,并促进了省内其他地区的发展。江艇、孙鲲鹏和聂辉华(2017)在一个专题讲座上指出,行政级别越高的城市,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平均水平越高,且行政级别和价格一样,都是配置资源的手段,而省会城市的行政级别往往较高,在配置资源上占有相对优势。

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着力研究一件事情,就是证明省会城市被空间选优了。主要分析各省的规划纲要、政治资源配置等,以此来展示省会城市被空间选优的行为事实,最后是结论部分。

二、从规划纲要看空间选优行为

本文在这一部分重点研究各省区的五年规划纲要等方面是否存在省会城市优于本省非省会城市的情况。以河南省“十三五”规划纲要作为例,统计分析该纲要涉及各省辖地级市的表述及提及各辖地级市的次数,发现差距很大,比如提到郑州102次,最少的是许昌,只有4次。关于省会郑州,一共提到102次,包括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现代创新体系、建设人力资源强省、构筑现代基础设施网络、推进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快生态系统建设等几个方面,几乎在纲要的每一个章节都有提及,且其表述多使用支持、重点建设、推进、提升、加快、建成等偏向性词汇,而对涉及到其他城市用词较为普通,且提及的次数远远低于省会郑州。

使用同样的方法,本文也分析了其他26个省份的近三次规划纲要,发现都存在省会城市占优的情况,把这些省会城市在本省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及的次数、以及在所有城市提及次数中占比和省会城市提及次数的首位度汇总起来,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信息:第一,在各省的三次规划纲要中,省会城市被提及的次数几乎是最多,例外是河北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及唐山最多,福建的十二五、十一五两次规划纲要中提及厦门最多,山东的三次规划纲要中,提及青岛最多,广东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及深圳最多,除此之外,都是提及省会城市最多。第二,关于提及的次数,并不稳定,比如山西省,提及省会太原的次数从十一五的23次,增加到十二五的45次,增加到十三五的51次,但是也有一次省份,比如湖南省,从十一五的78次,减少到十二五的65次,减少到十三五的42次。第三,我们发现省会城市被提及最多的是昆明,在云南省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中,被提及了140次,其他提及次数较高的是长春(十三五)、郑州(十三五)、海口(十三五)、武汉(十二五)、西安(十二五)。第四,分析省会城市被提及次数在全省占比和首位度,我们发现郑州、武汉、海口、贵阳、拉萨、西安、兰州、成都等城市最高,可以认为其空间选优度最高。最主要的,本文想要证明一件事情,就是省级政府在制定发展战略和政策的时候,偏向了省会城市,在这里,我们无须说明这种偏向行为效果如何,通过分析规划纲要,我们确实看到了实际存在的偏向行为,这已经支持了论点。我们知道,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众多事项均需要省级政府部门审批,更接近省级政府部门驻地能够减少企业的审批成本,这增加了省会城市对企业投资的吸引力。省会城市作为一省的门户城市,往往承担着一省吸引资金、技术、高层次人才等高端要素的期望,这就反映到了省级层面的发展规划中。

三、从城市的政治配置看空间选优行为

下面本文想要梳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情形,就是城市的行政级别,和主政官员的行政级别。本文认为,把省会城市和其主政官员设定为相对非省会城市更高的行政级别,这也是一种对省会城市的空间选优行为。

经查阅相关资料得知,中国城市的政治级别一般分为准国级城市(香港、澳门),省级城市(直辖市)、副省级城市、非副省级省会城市和普通地级市。省级城市即四个直辖市北京、上海、天津和重庆,不在本文研究范畴。接下来是副省级市,指的是中国行政架构为副省级建制的省辖市,正式施行于1994年2月25日,其前身为计划单列市,其党政机关主要领导的行政级别为副省(部)级官员。副省级市的党委、政府机关主要领导的级别,即中共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长、政协主席职务列入《中共中央管理的干部职务名称表》,其职务任免由省委报中共中央审批。在行政区划类别上,副省级市仍然属于省辖市,由所在的省级行政区管辖。中国现有15座副省级市:广州、深圳、南京、武汉、沈阳、西安、成都、济南、杭州、哈尔滨、长春、大连、青岛、厦门、宁波。其中青岛、大连、宁波、厦门、深圳是计划单列市,其他的都是省会城市。说明省会城市在行政级别上相对本省其他城市确实占有一定优势。即使省会城市不是副省级城市,在其他层面,省会城市也有一定的优势,比如2016年12月,国家发改委印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中,第六章节明确提出,支持武汉、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除此之外,本文还梳理分析了各省中共常委的情况,除了各省中共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等省级单位的部分高级负责人是省委常委以外,如果省辖市的市委书记同时也是省委常委,相对于不是省委常委的其他城市,在政治和经济上都将占有一定优势,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无一例外省会城市的市委书记都是省委常委,而除了省会城市,本省其他城市只有一到两个市委书记同时是省委常委,有的省份只有省会城市。江艇、孙鲲鹏和聂辉华(2017) 的研究发现行政级别越高的城市,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平均水平越高,但城市级别对TFP的正面影响主要体现在国有企业和外资及港澳台企业。同时,行政级别越高的城市,制造业产业结构越倾向于全面均衡发展,而这一效应主要通过国有企业推动。研究强调,行政级别和价格一样,都是配置资源的手段,尤其是对中国这样市场经济还不完善的国家来说,行政手段可能成为市场机制的有益补充,但是由于行政配置和资源配置有不同的配置模式,可能带来效率的扭曲。

四、結语

以上通过梳理和分析各省的规划纲要、城市行政级别以及各省内部市委书记是否为省委常委,发现省会城市在各个方面都占有相对优势,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省会城市被空间选优的事实,而行政级别越高的城市在资源配置上占有相对优势,省会城市相对本省非省会城市在资源配置上更有便利性优势。本文的研究力在证明一个问题,即省会城市相对非省会城市来说,出现了空间选优的现象,发生了空间选优的行为。

参考文献:

[1]付晓东.中国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区域经济评论,2013(2):141-153.

[2]何雄浪,郑长德.新经济地理学的反思与展望[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3,15(6):48-55.

[3]何宜庆,廖文强,白彩全,等.中部六省省会城市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耦合发展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4(7):70-75.

[4]江艇,孙鲲鹏,聂辉华.城市级别、全要素生产率和资源错配[J].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工作论文,2017.

[5]孙久文,原倩.“空间”的崛起及其对新经济地理学发展方向的影响[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5,V29(1):88-96.

[6]王美霞,樊秀峰,宋爽.中国省会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收敛性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13,35(4):102-111.

作者简介:秦少华,河南唐河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博士在读,西方经济学专业。

猜你喜欢
资源配置
我国制造业资源配置概述
市场营销资源配置优化的动态博弈模型分析
基于排队论模型的医院MRI设备资源配置分析
基于DEA和Malmquist指数的中部地区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研究
把资源配置到贫困人口最需要的地方
刑事侦查资源配置原则及其影响因素初探
信贷资源配置与我国经济发展平稳性
辽宁:卫生资源配置出新标准
计划外用工:当代中国史上的一种资源配置形式
杭州科技资源配置能力提升路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