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食品产业创新发展与兴化食业发展之路

2018-04-22 03:48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单绍骏
中国食品工业 2018年11期
关键词:食品生态经济

文|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单绍骏

新时代面对一系列新变化,新时期提出一大批新要求。县域经济转型升级、五大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农业食品产业融合、食品消费升级拉动等等,都是县域食品产业经济的新课题。回应新时代的新要求,就要深刻领会十九大提出的各项重要战略部署的精神实质,又要紧密联系本地发展实际,学以致用、有的放矢地对“顶层设计”进行“落地实践”。江苏兴化市大力推进健康食品产业发展,就是这个新时代背景下的县域产业经济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有益探索。

一、改革开放中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包括县域经济在内的区域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改革开放初期阶段产生的“四大模式”,就集中代表了这一历史时期区域经济的典型发展模式。发展乡镇企业、做强集体经济的“苏南模式”,为乡镇企业大发展和集体经济壮大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以发展小商品市场、培育民间经济力量为主的“温州模式”,同样发挥出了具有地域特色、符合比较优势的特色发展路径。东莞和广东则产生了以“三来一补”“两头在外”为特征的出口加工型产业集聚“东莞模式”。而“晋江模式”则是在地少人多、产业资源禀赋并不优越的倒逼机制下,依托侨乡资源的亲友资本优势和“爱拼才会赢”的敢拼精神,“无中生有”的兴办实体企业,建立发展几大实体产业,同样闯出了一片天地。

随着社会发展,这四大模式都在与时俱进,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调整。“苏南模式”主体的乡镇企业,通过改制迎来了新生。“温州模式”的小商品市场与制造,不仅把小商品做出大市场,更是把民营经济这种经济发展主体,扩散成浙江全省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而“东莞模式”为代表的广东区域经济发展,也历经了“腾笼换鸟”和发展高新科技为主体的“深圳模式”的替代。唯有“晋江模式”,由于几十年始终坚持不懈兴办实体经济,培育特色产业经济企业、弘扬企业家精神,所以晋江模式的发展主要不在转型方面,而更多的是不断推动原有产业升级。

此外,全国552个国家级、1991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各类工业园区为发展载体的产业经济集聚发展形势,更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工业化发展和产业经济培育的主流模式。在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区域经济发展中,产业经济发展起到了支柱型的核心作用,各类产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转型与平台载体建设更新升级,引领支撑了产业经济发展。

在中国产业经济版图中,食品工业已经成为主营收入12万亿左右的第一大产业,并始终稳居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半壁江山。其中,以食品产业为支柱型产业的“食品工业强县(市、区)”也大量湧现,食品产业园区、集群、食品产业名城也在不断增长。其中,中国食协推进扶持的食品工业强县(市、区)己经达到近百个。这些食品工业强县在以食品产业为支柱型产业的县域经济发展进程中,十分显著地带动了本地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了本地食用农产品资源的就地转化,拉动了三农发展。而另一个重要特征是,食品工业在不少地区很大程度上成了一些淘汰型产业的有效替代型产业。由此可见,各类县域食品工业发展模式,也是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区域经济发展成功模式中的重要内容。

回顾改革开放中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主要路径和模式,有助于从中发现产业经济发展的规律性和趋势性。其中,依托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借力政策扶持、激活内生动力、完善产业链条、创新产业服务等等,都是重要的成功经验。深入研究并坚持和发展这些成功经验,可以为新时代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发展打开视野、汲取养分,从中抓住发展规律,顺势而为乘势而上。

二、新时代县域食品产业经济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在改革开放获得了巨大成功的同时,区域经济发展普遍面临着不小的挑战。以大量消耗不可再生资源和破坏自然生态条件为代价的、追求数量规模型发展之路越走越窄,且不可持续。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也日益严重。区域经济发展面临一系列重大挑战。与此同时,挑战与机遇并存。进入新时代,一系列新发展机遇摆在面前。就县域食品产业经济而言,更是迎来了新的发展时代,进入了一个发展新周期。

这些新机遇包括:

一是新发展理念带来的机遇。新的五大发展理念,是新时代产业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与行动纲领。这些新理念中,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创新发展虽然是永恒的主题,但不同发展阶段、不同产业主体有着不同的创新导向。在新时代县域食品产业创新发展中,发展模式与路径方向、工作机制与平台载体、从产业集聚转为产业生态培育等等诸多方面,创新引领下的产业发展,会将死水变活水,激活内生动力。而协调发展理念下,可以整合区域产业发展要素,打破农业食品产业边界,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更好的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绿色发展体现在县域食品产业发展中,可以使生态农业延伸至生态食品,形成生态型产业经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断通过生态产业的壮大,会得到完美的诠释。开放发展可以使县域经济打破行政区划束缚,借助国内国际两个开放,大力拓展发展空间,扩大企业营销半径,实现倍增发展计划。而共享发展理念指导下的共享经济思维的提升,会极大地改变传统经济思维的局限性,抓住数字经济时代的基本规律,跟上时代步伐,发展新经济建设。

二是政策支持机遇。能否用好政策红利,是县域食品产业发展中苦干实干加巧干综合工作能力的一种体现。因为政出多门,侧重点与含金量也各有不同,所以既要抓住“全面”争取更多的政策优势,又要突出“重点”,使得到的政策扶持效果最大化。农业方面的不少政策与食品工业紧密相关。例如农业产业化三产融合战略及配套政策、生态农业、农业对外开放示范区、主粮加工扶植等不少政策,都为县域食品工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扶持。工业、商业同样有不少利好政策。此外,国家战略中也有不少重磅政策导向。例如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布局、2030国家健康战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特色小镇建设与各类实验区、示范区配套政策等等,都为县域食品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机遇。

三是产业升级机遇。十九大提出的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大战略部署,明确发出了产业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信号,数量型发展全面转型为质量型发展。区域食品产业发展也逐步告别了粗放型发展历史阶段,进入精细化、专业化、比拼全要素生产率的历史新时期。这个全局性产业转型升级过程,在一定意义上看,是一次拉平起跑线、行业洗牌、上台阶再出发的公平竞争过程。共享经济、智慧城乡、平台载体、全民两创、产业链条整理、商业模式重构、人才与资本支撑等多方面转型升级,打破了传统滚动式发展的先发优势格局,为跨越式发展的后发优势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空间。

四是发展创新机遇。创新能力不同,新时代食品产业发展质量与数量就会不同。发展模式创新,会将传统的生产企业“空间集聚”为主,变成全产业要素“整合共振”形态。发展路径创新,会使原来的聚焦产业集群和加大产能的单一路径,变成为用产业经济替代“产品经济”的产业化路径、用平台经济承载传统经济活动的平台化路径、用产业生态接替产业集聚的产业发展生态化路径、用智慧园区引领转型升级的园区升级智慧化路径,以及用跨界融合协同产业全面发展的跨界融合路径等等。不同方面的各种创新实践,都会产生和利用好创新带来的新空间、新价值。让僵化的发展局面产生新活力。

五是区域发展转型机遇。十八大以来,国家层面的三大区域发展战略和国家中心城市经济圈划定等各层级区域经济发展的重新梳理、明确定位,为各地产业经济发展规划了新的蓝图。这一系列区域发展定位调整,会带来产业格局的重构和产业地图的改写。这些经济格局变化带来了大量的诸如产业转移等发展机遇。高度重视区域发展变化趋势,抓住定位调整时机积极站位对接,也是抢抓机遇的一个重要方面。

六是消费升级机遇。食品产业既是传统的快速消费品产业,又是充满了消费升级机遇的“创新性产业”。消费、投资、出口这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消费已经占据首要位置,是经济新常态下最重要的发展动能。食品消费不仅是刚性消费,更具有巨大的创新消费空间。在低端产能过剩的同时,中高端适销对路商品仍不能满足不断提升的食品消费需求。研发新产品、创造新品类、引领新消费是食品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之一。

七是差异化发展机遇。区域食品产业发展“同质化”现象严重。特别是在招商引资、园区建设、产业规划等方面,“千人一面”现象,使大多数食品产业园区为核心的县域食品产业,争抢发展“独木桥”。同质化严重的现状,正是“差异化”发展的机遇。放大地方特色,找出发展环境差异,做好细分市场,都会减少同质化竞争压力,更好地实现招商引资,做好产业质量、做大产业体量。

还有不少其他发展机遇,在此不一一讨论。研究新时期县域食品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存在的机遇,有助于较准确的把握住时代特征,了解问题点与机会点,减少工作的盲目性。

三、兴化健康食品产业发展的思考

江苏省兴化市正在大力推进健康食品产业发展。兴化发展食品产业经济的工作实践,是新时代我国建设现代化产业经济体系中的一个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发展样本。研究兴化健康食品产业发展实践,不仅是对这个案例本身的探究,也是对新时代县域食品产业创新发展的一次思考。

江苏兴化地处苏中里下河地区的核心区,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家乡,也是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诞生之地。兴化农业食品发展成绩巨大,生态农业资源十分丰富。兴化荣获了一大批产业经济方面的国家级荣誉:中国县域经济百强县、中国工业百强县、中国食品工业强市、中国健康食品产业创新基地、中国生态河蟹养殖第一县、中国脱水蔬菜加工第一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级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等等。此外,兴化还是中国小说之乡、中国国际象棋之乡、中国十大乡村旅游目的地和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而兴化的农业文明遗存“垛田”更是获得了十分宝贵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世界级称号。而这项农业文化遗产经有关方面的估值就达到687亿。这一连串的称号既可以充分反映出兴化农业食品产业的良好状况,也体现出兴化进一步又好又快发展的硬实力和软实力基础。

新时代兴化要有新发展。在产业经济这个涉及到立县之本、富县之基、强县之重的重大问题上,兴化给出了明确的答案。那就是“建设中国健康食品名城”,将健康食品产业做大、做强,做成兴化市域经济发展的第一大支柱产业。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在这个背景之下,积极支持兴化食品产业发展,为兴化发展提供行业支持。并协助兴化市政府,以兴化食品产业发展的载体兴化开发区为平台,共同推进兴化健康食品产业“新时代新发展”。

为此,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组织有关力量,对兴化健康食品产业发展进行了一些专题研究。这些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四方面,一是对兴化健康食品产业发展的综合条件做出分析评估。二是对健康食品产业支撑兴化又好又快发展做出论证。三是细化明确兴化食品产业发展的聚焦重点。四是研究如何推进产业发展落地。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判,可以就“兴化健康食品产业发展之路”,进行一些初步的思考与认识。这项工作研究内容较多,择要介绍如下。

(一) 判断综合发展条件

对兴化市自身发展条件评估首先是对区位优势和劣势的分析。兴化市地理区位、交通区位和功能区位都具有一定的优势。这些优势包括位处长三角国家发展战略区和江淮生态经济区 、里下河生态经济示范区等等。作为江苏省“后花园”生态功能定位尤为宝贵。其次从自身发展条件的角度来看:

一是兴化市域经济层面。兴化经济发展正处于从传统工农产业经济向生态型产业经济转型的历史节点。工业立市方向“生态产业立市”、农业产业与工业发展的“产业分割”向农业食品“产业融合”这两大转变,是兴化市域经济转型发展的一条主线。

二是兴化开发区层面。开发区是兴化食品工业发展的核心载体。兴化开发区也面临着转型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开发区产业经济转型也将开始从推动“产业集聚”向全面培育“产业生态”、从主抓“产品经济”转向抓住“产业经济”、从“传统政府招商”向“产业生态引商”进行模式升级。这三方面转换,可能是兴化开发区“园区模式”升级改版的重要目标。

三是兴化生态型产业基础层面。兴化优越的自然生态条件和生态文化基因,使兴化具备十分优良的生态农业资源禀赋。食品工业已经形成的产业集群和产业优势,又为本地特色农产品加工转化和扩大更多品类做大做强提供了基础条件。这些“硬实力”之外,兴化独特且无法复制的古代兴化先民创造的“垛田”等世界农业文化历史遗产和水上森林等近代生态文化“标本”,都构成了兴化发展生态型农业食品产业的独特而宝贵的“软实力”。

从兴化自身发展条件分析不难看出,兴化开发区具备创建“中国健康(生态)食品产业名城”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包括丰富的生态农业资源、良好的食品产业基础、明显的农业食品特色品类优势和独具的文化软实力。此外,政府部门营造的经商环境及已经形成的良好政商关系,也是十分有利的发展条件。

从外部发展条件来看,有几个因素十分重要。

一是政策因素。包括:绿色发展的一系列政策与兴化生态产业资源优势的对接。国家大健康战略配套政策与兴化健康营养食品的对接。现代经济体系建设与开发区发展转型、产业升级对接。省市区域分工定位与兴化生态型产业经济发展定位对接。通过一系列政策对接可以争取外部资源的最大化。

二是产业因素。发展生态型产业协同推进生态农业与生态食品产业共振发展。发展大健康产业会协同康养产业与健康食品与营养食物发展。通过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原有产业转型升级。

三是规划因素。兴化发展要对位省市上位规划。兴化食品产业发展规划要对位兴化市总规和开发区详规。配合相关上位规划落地的同时,创造性的突出产业发展规划特质。

结合对兴化健康(生态)食品产业综合发展条件分析,有几个发展关键点值得注意。

一是要抢抓发展机遇。抓住新时期国家战略和省市发展战略的调整窗口期,抓好行业进步转型升级和创新消费产业升级机遇期,抢抓机遇争取资源。

二是抢占行业制高点。在新时代创新空间里,抢占产业经济中“定规则、成概念、卡高位、出模式、抓资源”等高层级位置。

三是创新引领发展。在新经济条件下,兴化食品产业发展要有新思维、新定位、新路径、新内涵、新模式。

四是发展要素集聚。不仅是传统型的“产能”集聚,还要全面推进生态原料、先进加工、创新研发、产业服务、市场对接等“全要素”集聚,进而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经过综合发展条件分析,兴化健康(生态)食品产业发展具备较好的条件,经过努力完全可望得以实现。

(二) 谋划健康(生态)食品产业发展总体思路。

让健康(生态)食品产业支撑兴化又好又快发展,首先要明确一些原则与指导思想。

一是明确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落实省市战略部署,立足兴化发展实际,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创新产业发展模式,追求落地实践成效,争优创先打造名城。

二是厘清兴化发展需要怎样的健康食品产业。

兴化市域经济发展正在从“工业立县”转换到“生态产业立县”。开发区主导产业也正从“食品加工”到“健康食品创造”的方向转型 。由此,兴化依托自身生态农业优势,打造基于生态农产品深加工为主体的兴化健康生态食品产业名城,通过食品工业的产业拉动作用,有效实现农业增值、工业做优、商贸兴旺的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局面。这里的重点在于,生态型农业食品高度融合基础上的健康食品产业,既符合兴化实际突出比较优势,又使健康食品产业得到绿色生态优化,形成兴化产业优势和特色。

三是发展愿景与目标。兴化健康生态食品产业发展在三次产业不同环节中,可以分别实现三大目标。

基本原则: 1、坚持生态经济发展、贯彻五大发展理念

2、坚持战略创新引领、打造差异化新优势

3、坚持培育产业生态、实现发展转型升级

4、坚持突出产业特色、努力改写产业地图

5、坚持创造经济价值、产业兴市服务社会

明确这些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可能有助于统一认识、明确思路。

目标一:全国食品工业创新发展模范

目标二:全国农业食品融合示范

目标三:行业食品商贸重要平台

这三个产业目标的实现,要通过“树区域品牌、强产业经济、出模式经验、建国家名城”等一系列工作努力,进而实现“产业大融合、企业大发展、行业大兴旺、经济大飞跃”的四个愿景。

(三) 兴化建设健康(生态)食品产业的工作思路

正确的战略可以使产业发展形成工作聚焦。选择适当的策略则有助于战略顺利实现。

兴化食品产业发展可以从农业与食品工业两大产业实际出发,分别制定两大推进工作推进战略,一是生态农业食品融合战略。这个基于兴化生态农业优势的推进战略,是—种带有后发优势的产业经济赶超战略。赶超对标是生态农业及其深加工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通过赶超将生态农业基础进一步做牢,两大产业融合进一步做实。二是健康食品产业高地战略。这是具有先发优势特点的主业聚焦战略。在打牢产业基础的同时,抢占产业高地,实现行业引领。

1. 选择有针对性的工作策略。

适当的工作策略有利于用好资源、提高效率。下面几个策略可能值得考虑。

一是政府引领、高端定位。重大项目由政府牵头、统筹协调,充分用好政府整合高端资源的资源配置优势。

二是培育生态、要素集聚。逐步改变传统招商模式,抓紧培育产业生态,通过优化产业生态形成产业要素自发集聚的气场,从“要你来”到“你要来”,从而缓解招商难问题。

三是产业融合、放大优势。通过产业分工调整、产业组织创新等产业经济手段,尽快打破产业边界,实现生态农业食品全产业链条推进、全要素整合发展。

四是突出特色、差异竞争。面对同质化竞争激烈、特色发展不足的行业普通现状,着力彰显兴化产业特色,尽量减少同质化竞争,用差异化参与进行业市场竞争。

五是共享经济、开放合作。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新经济特征,都有助于为兴化食品产业放大发展格局,通过内外开放合作,共创价值、实现共赢。

2. 建设必要的产业体系。

完善的产业体系会构成良好的产业生态,良好的产业生态才能吸引优质资源和优秀企业在兴化兴业发展。有四个产业体系值得研究。

一是生态资源经济转换体系。兴化生态农业资源主要体现在鲜食农产品和初级农产品加工方面。而通过推进食品加工制造产业与生态农业的产业融合,可以实现生态资源向生态经济的转变。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这个转换体系主要是将兴化传统农业与传统食品工业两大产业系统,整合融合为一个“生态型产业经济系统”。这个转化升级并非是人为打乱原有独立的两个产业体系,而是利用产业经济原理使仍然处于两个独立状态的产业系统,通过产业组织融会贯通,在产业经济层面实现有限一体化,成为一个新型生态经济转换体系。

二是重点品类研发创新体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发展新动能。兴化调味品、可可加工、发酵奶油、红皮小麦及水产品、脱水蔬菜等本地特色食品产业及特色食用农产品,具有通过研发及应用,大幅度扩展产业强度的广阔空间。这一批重点品类的科技研发与产品创新,现有的碎片化创新可以进行整合,形成完整的研发创新系统,以提升全要素生产力为方向,主攻产业价值链高端,用提升经济效率逐步替代依靠产业规模扩大的传统发展模型。

搭建N个重点品类创新研发平台、形成体系化的研发创新阵型,也会使兴化产业地图更加清晰。

三是农业食品商贸交易体系。商品交易是产品生产的目的。调味品等重点品类交易功能的缺失会严重影响兴化食品产业生态的完整性和产业要素的匹配。逐步搭建线下+线上+集采+期货+订制的全业态食品商贸交易平台,一方面补齐生产型服务业短板,为兴化农业食品产业服务,另一方面,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经济主体,将是兴化食品产业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极,其亩均经济效益将远超一二产业。未来的经济贡献率、节约用地、产业竞争力、吸纳就业人口等多方面,价值巨大。

四是文创咨询产业服务体系。强大的生态健康农业食品产业需要强大的生产型服务业支撑系统。这个产业服务体系中,包含有金融融资、策划设计、文化创意、商务咨询、法务、知识产权、会展公关、市场推广、物流仓储等生产型服务业。这些服务要素的整合配套,为使前端产业获得有力支撑,共同形成一个比较完备的独立产业生态系统。

3. 选择适应的发展路径。

在发展路径选择方面,这五个路径值得关注。

一是商品经济产业化。传统的以商品产销为主线的经济道路已越走越窄。用“产业经济”替代“产品经济”,用“产业化”而升级“产品化”可以开辟发展新路。“产品化”更多是为商品生产营销而集聚资源,以促进销售为目标。而产业化则是以形成产业生态为方向,摆脱主要力量用于扩大生产的“数量型”发展之路,更加聚焦于全要素整合,走“质量型”发展之路。

二是经济活动平台化。建设平台型产业经济,可以打破传统产业经济的封闭性、局限性。用开放性和共享性提升传统经济效率,更好地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和企业主体作用。各类平台载体的形成,可以更好地市场化配置资源。其开放性、自主性及透明度,更有利于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助推兴化产业生态的完善。

三是产业发展生态化。推动产业集群曾长时间作为发展产业经济的重要路径。但随着时代发展,以生产型企业产能集聚为主的产业集聚形态,已经开始升级为包括更多产业发展要素聚合的产业生态形态。所以,用产业生态接替产业集聚是兴化食品产业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

四是园区升级智慧化。兴化开发区转型升级中,产业园区智慧化、信息化、数据化是其中重要环节。开发区总体转型为智慧园区、工业园实现两化融合、食品产业实现数字经济化,都是兴化产业经济重要的转型升级之路。

五是跨界协同融合化。新经济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传统产业经济的边界被打破,产业跨界融合日益形成,产业协同发展成为可能和必然。而兴化食品产业与兴化生态农业的跨界融合,也是兴化产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路径。

探讨兴化健康食品产业发展,还有更多的角度和内容。包括明确发展任务、确定重点专项、提出具体发展计划、研究产业发展运营模式和运营机制、制定产业发展保障措施等等。内篇幅所限,这些研究思考内容留待日后再继续交流探讨。

新时代面对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县域食品产业发展必将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历史发展浩诰荡荡。江苏兴化市大力推进健康食品产业发展、创建“中国健康(生态)食品产业名城”的努力,一定会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在自身创新发展的同时,为新时代背景下的县域产业经济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做出有益探索。

猜你喜欢
食品生态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国外如何进行食品安全监管
“生态养生”娱晚年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263项食品及食品相关标准将要开始实施
竟然被“健康食品”调戏了这么多年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