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 IMMORTAL MEMORY OF A CITY 1938,一座城的不朽记忆

2018-04-23 09:28陆培法程丽高启民张树良孔闯
走向世界 2018年4期
关键词:台儿庄海峡两岸古城

文/陆培法 程丽 图/高启民 张树良 孔闯

“历史上作为转折点的小城的名字有很多——滑铁卢、葛底斯堡、凡尔登,今天又增加了一个新的名字:台儿庄……这次胜利使台儿庄成为中国最知名的村庄。”1938年5月23日的美国《生活》杂志是这样报道台儿庄大捷的。1938年春的台儿庄大战,中国军队赢得了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三万将士的鲜血染红了台儿庄

据统计,台儿庄一战,中国军队共有3万将士壮烈殉国,其中全排、全连、全营乃至全团战死者,屡见不鲜;许多人甚至没有留下姓名。台儿庄6000多栋质量上好的房屋,血战过后,一片瓦砾,仅剩53处保存了下来。

这是一个信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1938年春,在台儿庄的废墟之上,国魂不朽。李宗仁在回忆录中写道:“台儿庄捷报传出,举国若狂。京、沪沦陷后,笼罩全国的悲观空气,至此一扫而空,抗战前途露出一线新曙光。”

美国女作家芭芭拉·塔奇曼说,台儿庄大战是日本明治维新建立现代化陆军以来,第一次从战场后退。

80年过去,台儿庄旧貌换新,商铺鳞次栉比。乾隆的御笔“天下第一庄”悬挂在门楼上,夜色中,下过雨的青石板泛着光亮,两侧的雕花门店依次排开,很难想象当年这里曾上演过一场生死攸关的大战。繁华背后,没有人忘记历史。一家饰品商店的墙外,悬挂着一张2米高的黑白照片。照片中,一名敢死队员在一名老兵的帮助下,把手榴弹绑在身上。游客们驻足观望,合影留念。这是美国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当年拍下的照片。

1938年4月3日夜,台儿庄岌岌可危。李宗仁下了一道命令,悬赏十万大洋,组织敢死队,夜袭敌军。李宗仁命令,凡是可以拿枪的士兵、担架兵、炊事兵与前线士兵集合,组成敢死队。

第27师师长黄樵松,亲自组织了20名敢死队员。出征前,黄樵松写下了一首《榴花》绝命诗:“昨夜梦中炮声隆,朝来榴花满地红。英雄效命咫尺外,榴花原是血染成。”石榴树是山东一种常见树种,许多人家种植在庭院,每年五六月间繁花盛开,通红一片。这首绝命诗,在守军之间流传开来。

在所有敢死队中,以31师91旅旅长王冠五的57人敢死队最为著名。84岁的老宅主人李敬善,在他的新家讲述了他所见到的战后台儿庄:“我们是敢死队员。敢死队员就是要以死报国!”为了击退反复攻城的日军,57名敢死队战士绑着手榴弹,手握大刀,与敌人展开肉搏血战。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战斗,杀敌60人,扭转了战况。而敢死队仅剩13人幸存。“都是血肉之躯,哪有不怕死的。但这些战士在国家安危与个人性命之间,毫不犹豫选择了国家。”说起敢死队,李敬善老人眼泛泪光:“是他们的牺牲,换来了我们的生存。”

“你们知道那会儿的仗打得有多凶吗?死了多少人吗?”李敬善老人说,仗打完的头几年,在土里随便扒拉扒拉,就能扒拉出很多子弹壳、炮弹壳;那时候房屋墙根下的土层都是绛紫色的,一下雨,就变成了血红色。说血流成河,一点都不夸张。1951年,台儿庄建了一所中学。作为第一届学生的李敬善回忆:“那时候连个土操场都没有,我们学生就去挖土填。但随便挖两锹,就能看到白骨。”

台儿庄:海峡两岸的情感纽带

1986年,中国首部反映国民党正面抗战的影片《血战台儿庄》上映。当年,辗转得到拷贝后,蒋经国急切地看完,很快就开放了国民党老兵回大陆探亲,两岸同胞在骨肉分离38年后,得以重逢,从而揭开了海峡两岸互动往来的序幕。

2008年4月8日,台儿庄大战胜利70周年之际,枣庄市(台儿庄为它的县级行政区)对外宣布:重建台儿庄古城,打造中国第一座二战纪念城市。

作为昔日煤都,在台儿庄重建过程中,枣庄找了5家国有煤矿,让每家各出10万吨煤炭,换来4亿元作为股份,成立开发公司,演绎了一段用50万吨煤炭换来一座千年古城的佳话。中国几十支最好的古建筑队伍齐聚台儿庄,按照明清两代建筑的风格原位重建,精雕细刻。经过几年的努力,“单桨摇遍全城的东方古水城”真的“复活”了。

2009年,台儿庄被国台办确定为中国首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成为两岸民众交流、合作的平台。截止到目前,大陆共有海峡两岸交流基地43家,而台儿庄是中国第一家。

“台湾方面认为,台儿庄干了一件他们想干而没干成的事情。当时国民政府想在这里建设一个抗战模范城,然而正值战时,未能实现。”台儿庄古城管委会副主任王兆海说,“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的重点项目就是古城重建,古城也是两岸交流的平台,二者相辅相成。在这里设立基地,对于两岸交流,对于文化旅游都是一个带动。”

○6000栋房屋,仅有53栋留存下来,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Only 53 of the 6,000 buildings remai. They are the witnesses of history.

○繁华背后,勿忘历史,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记忆,是对烈士最好的缅怀。Don’t forget the history behind the prosperity; remember the past and it will guide your future. Memory is the best way to recall the martyrs.

古城内的妈祖庙是两岸妈祖文化交流基地。2011年,专门从台湾大甲请了一尊妈祖像,由两位台胞护送来到大陆。第二年,还专门护送这尊妈祖回台湾参加巡游活动。

古城建成后,徐州机场与台湾有了直飞航班,当地台商于春明说,他早上在枣庄吃完早餐,午餐就可以在台湾吃了。

“台湾来的游客和参访团越来越多。”枣庄市台办负责人告诉记者,“原来交通不便,一年来的台湾朋友不到1000人。高铁通车后,到北京、上海都是2个多小时,到济南不到1小时。”

如今,台儿庄古城已有十几家台湾商家入驻。古城已经成了海峡两岸中华文化的传承基地。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说,“重建台儿庄的梦想成真,由小看大,只要两岸一条心,精诚团结,一定能圆中国梦,唯其如此,世界才能有真正的和平!”

编辑/王天宇

In the Battle of Taierzhuang in the spring of 1938, the Chinese army won its fi rst victory in the frontline battlef i eld since the Anti-Japanese War.

The old town of Taierzhuang that was almost in ruins shows a new look now. Behind the prosperity, no one forgets the history. In the Battle of Taierzhuang, the 57 expendables led by Wang Guanwu, Brigadier of the 91st Brigade, 31st Division, were the most well-known. 84-year-old Li Jingshan,owner of an old house, recounted the post-war scene of Taierzhuang in his new house, “We’re the expendables.We must sacrifice our lives for our country!” To repulse repeated attacks by the enemy, 57 expendable warriors,strapped with grenades, holding a broadsword, fought a bloody battle against the enemy. After more than one hour of fighting, they killed 60 enemies and changed the course of the battle. However, only 13 warriors survived.

Nowadays, a dozen Taiwanese merchants have settled in Taierzhuang.The old town has become a base for Chinese cultural inheritance across the strait. Yok Mu-ming, Chairman of Taiwan’s New Party, said, “The dream of rebuilding Taierzhuang came true.A small sign can indicate a great trend.As long as Taiwan and the Mainland could be of one mind and unite with absolute sincerity, we will definitely realize the Chinese dream. Only in this way can the world achieve peace in a real sense!”

猜你喜欢
台儿庄海峡两岸古城
通海古城缀记
凝眸古城淮安
良渚古城
我有两个童年,一个古城一个江边
关于党员红色精神信仰现状的调研和反思
海峡两岸
海峡两岸
海峡两岸
《遇见另一个台儿庄》展示不一样的台儿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