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建构对大学生一般责任感的影响

2018-04-23 01:08王娜廖清柔陈晓红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36期
关键词:责任感大学生

王娜 廖清柔 陈晓红

摘 要 责任感是个体对自觉主动地做好分内分外有益事情的义务的感知,是促进个人、组织和社会的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探讨影响大学生责任感的因素,更好的进行大学生责任教育,本研究以心理建构为内容,采用人际距离和自我建构作为心理建构指标,检验其对大学生一般责任感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责任认知较少受到心理建构因素的影响,而责任情感和责任行为受人际距离、个人取向和社会取向自我建构的影响较大,个人取向自我建构中多个因素对责任感具有负向影响,社会取向自我建构的大部分因素对责任感是正向的影响作用,但是社会敏感因素却与责任情感和责任行为存在负向影响关系。本研究结果有助于把握大学生责任感的影响因素和机制,为大学生责任教育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

关键词 心理建构 大学生 责任感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1问题提出

责任感是个体自觉主动地做好分内分外有益事情的义务的感知。个体责任感属于社会道德心理的范畴,对于社会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然而当前一些发生在大学生身上的社会事件,如药家鑫案、复旦投毒案、高考状元九年不与父母联系等事件却在表明大学生的责任感现状并不容乐观,责任感弱化现象普遍存在。责任教育是加强和提升责任感的重要手段,重视责任教育能够促进个体人格和个人社会化的健康发展,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中培养和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成为的重要战略主题之一。当前国内大学生的责任教育主要侧重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提出理论上的对策,较少从前因变量和内在影响机制角度提出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和建议。大学生正处于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其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具有较强可塑性,如果能试图从影响责任感的前因变量入手,找到关键的影响变量和作用机制,那么大学生的责任教育会更有科学性、可行性和有效性,也有助于学生真正将责任感内化于心,对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训练养成具有关键意义。

心理建构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想法与心理构念、表征方式有关。个体是社会网络中的一员,每个人的行为都会与他人发生直接的联系,个体如何看待自己与他人会影响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方式。人际距离是描述个体与他人之间关系亲密程度的变量,即个体在多大程度上将他人纳入到自我当中。研究表明,人际距离的增加或阻隔会增加个体与认知客体之间的心理距离,个体会觉得它相对“遥远”,进而影响对社会关系对象的共情能力,而共情、依恋等积极情感是产生责任感的重要影响变量,因而可以推断个体如何感知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影响责任感的产生。自我建构是个人认识和看待自我的方式,一般分为“独立自我”(认为自己与他人彼此独立,行为依从个人目标和个人态度)和“互依自我”(重视自己与他人的联系,行为依从规范和集体目标)两种。个体如何建构自我会影响个体行为,也影响与个体与他人有关的行为,责任感作为一种反映个体与外界关系和行为方式的要素,可能也会受到个体自我建构的影响。因此,本研究即试图以人际距离和自我建构作为心理建构的操作变量,探讨心理建构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影响关系,尝试找到责任感产生的前因变量,为加强责任感提升和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2研究方法

2.1研究工具

人际距离的测量:采用Levinger等1972编制的自我他人融合量表(Inclusion Other in the Self Scale,IOS)作为个体人际距离的指标,该量表是以一系列重叠程度逐渐增加的圆圈代表人们认为自我与他人关系的亲密程度, 选择的圆圈越重叠则得分越高,说明人际距离越接近。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r=0.83)和效度(r=0.45)。

自我建构量表:采用台湾学者陆洛(2007)所编制的自我构念量表,该量表共有85题,分为个人取向自我观和社会取向自我观两个分量表,其中个人取向自我观又分为独立、自主、竞争、一致4个因素,其中独立指自由、自足、掌控人生,自主指追求个人目标及成就,竞争指力争上游,胜过别人,一致指在任何条件下自我的表现都要一致;社会取向自我观分为情境自我、人际连结、自我修养、社会敏感四个因素,其中情境自我指自我随情境、关系而改变,人际连结强调自我与他人之间的互依与关联,自我修养指对道德修为的关注,社会敏感指对他人评价的关注。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良好,两个分量表 系数分别为.90和.91,各维度Cronbach系数介于.71 至.90 ,各维度间相关在0.4-0.8之间,说明该量表信效度良好。

責任感问卷:采用罗香群(2007)编制的大学生责任心问卷中一般责任心的部分,包括责任认知,责任情感和责任行为三个维度。该分量表Cronbach系数为.832,各维度间相关在0.3-0.8的范围内,说明该量表信效度良好。

2.2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广东某地方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207份,回收有效问卷197份,问卷回收率为95.16%。

3研究结果

为探究大学生人际距离和自我建构对一般责任感的影响作用,采用层次回归的方法计算人际距离和自我建构对责任感的影响效用总量和各个因子的影响作用大小,以人际距离、个人和社会取向自我建构为预测变量,分别以责任认知、责任情感、责任行为为因变量,检验人际距离和自我建构对三类责任感影响(变量已中心化),模型解释率和各因子系数结果见表1。为更直观地看出各个变量对责任感的预测程度以及不同责任感影响因素的差异,在本研究的回归模型中,采用了变量全部进入的方法,对于不具有显著预测效应的因子也暂时保持在模型之中。

根据研究结果,人际距离和自我建构因素对大学生的责任认知都没有影响,但是对责任情感和责任行为具有一定影响作用,其中责任情感受到人际距离、个人取向、社会取向自我建构的共同影响,责任行为受两种自我建构的共同影响。具体说来,个人取向自我建构中“竞争”因素对责任情感和责任行为的影响是负向的,而“一致”因素对责任情感的影响是负向的,对责任行为的影响是正向的;社会取向自我建构中“情境自我”正向影响责任情感,“自我修养”正向影响责任行为,而“社会敏感”对责任情感和责任行为的影响是负向的。

4讨论

本研究采用人际距离和自我建构作为心理建构的指标,检验其对大学生责任认知、责任情感和责任行为的影响作用。根据研究结果,责任认知较少受到心理建构因素的影响,而责任情感和责任行为受人际距离、个人和社会取向自我建构的影响较大。

认知-情绪双系统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受到认知和情绪两个系统的支配,认知是更理性的决定人们行为的“冷系统”,而情绪是更直觉的决定行为的“热系统”。责任研究中,学者也普遍认可责任由认知和情感两方面因素的影响,是责任认知和责任情感的共同作用。本研究的结果也证明了相似的观点,由于责任认知是行为的冷系统,遵从理性加工的思维模式,能被意识监控,人际距离和自我建构都是相对稳定的个体认知,因此也对责任认知的影响也相对稳定,起的作用较小。责任情感则属于热系统启动的范畴,遵循感感性加工的思维,作用迅速,常常被被情绪、习惯经验刻板印象所驱动和支配,很难控制或修正。而人际距离和自我建构因为涉及到外部的对象或事物,很容易唤起相应的情感或刻板印象,进而影响责任情感的反应。根据以往研究,共情等情感因素会产生对他人更强的责任感,进而能够更快的做出助人行为或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因此在责任教育中,可以从拉近人际距离,加强责任情感角度入手,提高责任教育的情感性。

心理建构中,个体和社会两种自我建构取向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东西方两种文化价值观念的特征,二者对于责任感具有完全不同的影响作用,个人取向中对责任感有显著影响的因素大多是負向影响作用,即使是未达显著的因素其方向也是负值。尤其“竞争”因素对一般责任感各方面的影响均为负向,说明越是竞争倾向强的个体责任感越低。这一结果值得引起重视,随着当前社会压力增大,竞争激烈,大学生有可能会因为过于看重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和取胜,而忽视了对他人的关注和责任感的履行。社会取向自我建构的大部分因素对责任感是正向的影响作用,说明高社会取向的自我建构具有更高的责任感。但令人意外的情况是,社会取向中的“社会敏感”因素对责任情感和责任行为都为负向影响关系。如果结合该因素的具体内涵,可以发现该因素内容主要强调要隐藏个人想法喜好以避免他人负面评价,是应对外部评价的策略而非对应为之事的内化于心,从结果上看对社会评价过于敏感也并不是提高责任感的良好途径。

5总结

本研究以心理建构为内容,采用人际距离和自我建构作为心理建构指标,检验其对大学生责任认知、责任情感和责任行为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责任认知较少受到心理建构因素的影响,而责任情感和责任行为受人际距离、个人和社会取向自我建构的影响较大,个人取向自我建构中多个因素对责任感具有负向影响,社会取向自我建构的大部分因素对责任感是正向的影响作用,但是社会敏感因素却与责任情感和责任行为存在负向影响关系。本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加准确的把握大学生责任感的影响因素和机制,为培养、干预大学生责任感问题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

参考文献

[1] Levinger,G.&J.D.Snoek.Attraction in relationship. A new look at interpersonal attraction[M].Morristown,NJ: General Learning Press,1972.

[2] Trope,Y.& N.Liberman.Temporal construal[J].Psychological Review,2003(110):403-421.

[3] 李明.责任心的多元内涵与结构及其理论整合[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03):123-128.

[4] 徐立明.小学生责任意识形成机制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09(10):9-11.

[5] 陆洛.个人取向与社会取向的自我观:概念分析与实征测量[J].美中教育评论,2007(04):1-24.

[6] 罗香群.大学生责任心的编制和应用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7.

猜你喜欢
责任感大学生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浅议新闻记者的社会责任感
培养责任感强的孩子
浅议新闻记者的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