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骶髂关节紊乱临床检查新方法的应用效果评价

2018-04-24 10:48曹彦彬黄科春苏茵茵
中国体育科技 2018年2期
关键词:直腿骨盆阳性率

李 霞,曹彦彬,黄科春,许 叶,苏茵茵



急性骶髂关节紊乱临床检查新方法的应用效果评价

李 霞1,曹彦彬2,黄科春2,许 叶1,苏茵茵2

1.广西壮族自治区体育科学研究所, 广西 南宁 530031; 2.广西体育运动创伤专科医院, 广西 南宁 530021

目的:介绍一种急性骶髂关节紊乱临床检查的新方法——6 s检查试验,通过与临床常用的4种检查方法比较,评价其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6 s检查试验、“4”字试验、骨盆旋转试验、下肢长度测量及直腿抬高试验等方法对急性骶髂关节紊乱患者在复位前和复位后进行检查。结果:复位前34例急性骶髂关节紊乱患者6 s检查试验阳性率为97.06%,明显高于其他临床检查试验;复位后,无并发症的治愈者,6 s检查试验假阳性率为0%,与其他临床试验相似,有并发症的治愈者6 s检查试验假阳性率约16.7%,与骨盆旋转试验相似,低于其他试验。未治愈的3位患者,6 s检查试验阳性率100%,高于其他试验。结论:6 s检查试验是一种高灵敏度和高特异度的检查方法,可作为急性骶髂关节紊乱初步诊断和复位效果评价的方法。

急性骶髂关节紊乱;复位;6 s检查试验;灵敏性;特异性

骶髂关节紊乱,又名骶髂关节错缝或骶髂关节紊乱综合症,是指由骶骨和髂骨的耳状关节面组成的骶髂关节,在外力和其他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发生超出生理活动范围的微小移动(最微小者只有1~2 mm的错移)而不能自行复位,导致该关节内、外力学环境失衡和相关软组织损伤并出现下腰痛为主的临床症状[3,4]。在临床实际工作中,骶髂关节紊乱诊断特异性较差,一些被用来诊断骶髂关节紊乱的症状和体征,也同样会出现于腰骶部其他疾病中[1]。加之骶髂关节紊乱时的脱位范围微小,缺乏显而易见的畸型和明确的影像学改变,骶髂关节的大小及形状随个体有很大差异,即使同一人两侧也不完全相同,所以,骶髂关节的改变在X线摄片上往往也不易被反映出来。目前,笔者从几十年的临床工作中总结出一个简便快捷的诊断方法,在6 s内基本能诊断出是否为骶髂关节紊乱,因此称为6 s检查试验。本研究利用此方法对34例急性骶髂关节紊乱的患者在复位前、后进行检查,并将其与临床常用的检查试验相对比,发现该方法具有快速、简便、灵敏性和特异性较高的特点。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2月,在广西体育运动创伤专科医院骨伤科门诊就诊的急性骶髂关节紊乱患者34例,男19例,女15例;年龄19~73岁,平均年龄41.47±12.54岁。病程1 h~2周。其中,单纯的骶髂关节紊乱者27例,伴有其他引起腰痛的伴发症或并发症者7例(5例椎间盘突出,1例梨状肌综合症,1例骶髂关节炎),所有患者腰部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与不适。

1.2 诊断标准

1)根据患者的主诉及病史,了解致伤的原因及经过,看是否存在引起骶髂关节错位的损伤外力及机理;2)临床观察步态、活动受限情况,引起疼痛的动作姿势等;3)临床检查试验,包括“4”字试验,下肢长度测量(不等长者为阳性)、骨盆旋转试验、直腿抬高试验等;4)触诊,包括压痛、双侧髂后上棘对比,让患者自然俯卧于床上,站在其右侧用双手拇指仔细触摸双侧髂后上棘,观察双侧髂后上棘的表面是否平坦,左右高度以及与脊柱中点间距是否一样等;5)以影像学方法排除其他疾患。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综合判断来诊断骶髂关节紊乱[5]。

1.3 复位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骶髂关节损伤疗效评定标准进行[2]以及复位后触诊对比双侧髂后上棘。治愈:腰骶痛消失,活动自如,双侧髂后上棘恢复对称。其余为未治愈。

2 方法

1. 急性骶髂关节紊乱患者在复位前和复位后,均采用6 s检查试验、“4”字试验、下肢长度测量、骨盆旋转试验、直腿抬高试验等试验进行检查,记录相应的结果。

2. 6 s检查试验方法:被检查者采取平躺姿势,双手臂抱于胸前,双脚与肩同宽,膝伸直位,足尖朝上,保持正常呼吸;分别先后缓慢举起左、右腿以及双腿,每次举腿后均要回到初始位置,足举起至离床面10 cm即可,每个动作约2 s,分别记录单腿和双腿离开床面时是否能诱发出病人腰骶部的不适感或脚是否能轻松离开床面等情况。以下两种情况为阳性:举单腿无任何不适感,而举双腿时出现了不适感或者无法举起双腿;举单腿有不适感,但举双腿时明显重于举单腿时或者无法举起双腿。

3. 数据处理方法。将试验结果数据,用SPSS 20.0进行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4例急性骶髂关节紊乱患者中,有31例治愈(成功复位者),3例未治愈(未能成功复位)。

3.1 复位前各项临床检查试验阳性结果比较

如表1所示,34例急性骶髂关节紊乱患者,6 s检查试验阳性者有33例,阳性率高达97.06%,高于骨盆旋转试验阳性率52.94%(2=22.950,υ=1,<0.001)和“4”字试验阳性率44.11%(2=22.950,υ=1,<0.001),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可以认为,6 s检查试验方法优于骨盆旋转试验和“4”字试验;骨盆试验和“4”字试验之间差异无显著性(>0.05),但这两者与直腿抬高试验20.58%和下肢长度测量17.64%之间差异有显著性(<0.05)。可以认为,骨盆试验和“4”字试验方法优于直腿抬高试验和下肢长度测量。

表1 34例急性骶髂关节紊乱患者不同检查方法阳性结果比较

3.2 治愈者各项临床检查试验阳性结果比较

31例治愈者,其中有25例没有并发症,有6例有并发症。

3.2.1 无并发症治愈者的临床检查结果

25例没有并发症的骶髂关节紊乱患者治愈后,除直腿抬高试验还有1例阳性外,其余临床试验阳性人数为0,假阳性率0%(表2)。

表2 25例无并发症治愈者临床检查阳性结果比较

3.2.2 有并发症治愈者的临床检查结果

6例有并发症的骶髂关节紊乱患者治愈后,假阳性率从低至高依次为:下肢长度测量、6 s检查试验和骨盆旋转试验、“4”字试验、直腿抬高试验(表3)。

3.3 未治愈者各项临床检查试验阳性结果比较

3例未治愈者,各项临床检查阳性率从高至低依次为:6 s检查试验、骨盆旋转试验、“4“字试验和下肢长度测量、直腿抬高试验(表4)。

表3 6例有并发症治愈者临床检查阳性结果比较

表4 3例未治愈者临床检查阳性结果比较

4 讨论

4.1 关于6 s检查试验的灵敏度

灵敏度是用来衡量某试验检测出患病者的能力,是将实际患病的患者判断为真阳性的比例。本研究中,实际患有急性骶髂关节紊乱疾病者包括复位前和未治愈的患者。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利用6 s检查试验进行检查,复位前患者的阳性率为97.06%,未能成功复位的患者阳性率为100%,均明显高于其他临床检查试验,且有显著性差异,可以说明,在骶髂关节紊乱的诊断上,6 s检查试验灵敏度明显高于目前临床常用的检查试验,具有高灵敏度和低漏诊率的特点;利用骨盆旋转试验和“4”字试验进行检查,复位前的患者阳性率分别为52.94%和44.11%,未能复位患者骨盆旋转试验和“4”字试验的阳性率分别为66.67%和33.33%,结果表明,这两个试验也可以作为辅助诊断急性骶髂关节紊乱的方法。而患侧下肢长度试验、直腿抬高试验的阳性检出率低,灵敏度差,不适合作为诊断急性骶髂关节紊乱的方法。

4.2 关于6 s检查试验的特异度

特异度是衡量某试验正确判断无病者的能力,是将实际无病的人正确判定为真阴性的比例。本研究中,实际无急性骶髂关节紊乱疾病者是已经成功复位者(治愈者),又分为无并发症和有并发症两类。对急性骶髂关节紊乱灵敏度较高的6 s检查试验、骨盆旋转试验和“4”字试验3个试验进行特异度考查。无并发症的治愈者:6 s检查试验、“4”字试验、骨盆旋转试验的阳性率均为0%,即真阴性率为100%;伴有并发症的治愈者:6 s检查试验和骨盆旋转试验的阳性率为16.7%、“4”字试验阳性率为33.3%,即真阴性率分别为83.3%和66.7%。以上结果表明,6 s检查试验和骨盆旋转试验特异度高,尤其是无并发症者,该试验阴性基本可以排除骶髂关节紊乱。当然,由于样本量有限,还需要加大样本量进一步验证这一结论。另外,直腿抬高试验的假阳性率在无并发症和有并发症的患者中分别为4%和66.6%,可能表明,直腿抬高试验的假阳性是由急性骶髂关节紊乱患者的并发症(或伴发症)所造成的,但因样本量过少,仍需增加样本量加以验证。

4.3 关于6 s检查试验的优点

由于骶髂关节紊乱不能自行复位,因此,对于腰痛患者确定其是否存在骶髂关节紊乱是选择正确治疗方案的一个关键的环节。而6 s检查试验对急性骶髂关节紊乱的诊断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特异度的特点,因此,既可以用来筛查是否存在急性骶髂关节紊乱,又可以用其评价复位的效果。同时,该试验操作简单、快捷,只需6 s钟即能得到结果,也不需要特殊的仪器与场地,患者自己在家就可以自我检查,无经验的医生也可以利用该方法快速筛查。经过半天的培训与实践,无临床经验医生便可以掌握该方法,不同医生的诊断结果相似率很高。

4.4 关于6 s检查试验的缺点

复位后,与单纯的急性骶髂关节紊乱患者相比,伴有其他引起腰痛的并发症的患者,存在一定的假阳性率,因此,对于这类病人需要更多的检查方法以确诊;6 s检查试验不能明确诊断是哪侧的骶髂关节有问题,只能通过患者感到不适的部位来推测;6 s检查试验不能区分脱位的类型是前脱位还是后脱位。

5 结论

6 s检查试验对骶髂关节紊乱的诊断灵敏性高于目前临床常用的检查试验,特异性也非常高。该方法简单易掌握,不受仪器场地限制,只需要6 s钟就能得到结果。因此,6 s检查试验是一种简单、快捷、实用、灵敏度和特异度高的诊断方法,医生可利用其对骶髂关节紊乱进行初步诊断以及评价复位效果,病人也可以用此方法自我快速诊查以排除骶髂关节紊乱。当然,由于本研究样本量有限,今后还需要更多的相关研究进一步验证。

[1] 樊洪冬,邓俊琴,张杰.骶髂关节骨错缝误诊误治21例[J].中国骨伤,2001;14(8):503-503.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216-217.

[3] 寇用礼.临床创伤外科[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84:431-437.

[4] 孟锋.论“骨错位”“筋出槽”理论的临床应用[J].北京中医, 1997, 16(1):31-32.

[5] 王正琴,杜建明.手法调整治疗骶髂关节半脱位[J].中国正骨, 2011, 23(12).15-17.

Evaluation on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New Method Diagnosing Acute Sacroiliac Dysfunction

LI Xia1, CAO Yan-bin2, HUANG Ke-chun2, XU Ye1, SU Yin-yin2

1.Guangxi Sports Science Institute,NanNing530031,China; 2.Guangxi Sports Injury Hospital,NanNing530021,China.

Objective: To introduce a new method diagnosing acute sacroiliac dysfunction — The 6 Seconds Check Test, and compare with other 4 methods usually used in clinic, and evaluate the effect of the new method diagnosing the disease. Methods: We use the methods of 6 Seconds Check Test,“4”test, pelvic rotation test, leg length test and straight leg raising test to test the patients with acute sacroiliac dysfunction before and after reset. Results: Before reset, the positive rate of The 6 Seconds Check Test applied to diagnose 34 patients with acute sacroiliac dysfunction is 97.06%,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other clinical check tests; After successfully reset, the false positive rate of The 6 Seconds Check Test applied to diagnose the patients without complication is 0%, Similar to the other clinical tests, the false positive rate of the 6 Seconds Check Test applied to diagnose the patients with complication is a little higher, about 16.7%, it’s similar to the pelvic rotation test and lower than the other tests. The positive rate of The 6 Seconds Check Test applied to diagnose 3 patients who failed to reset is 100%, higher than the other tests. Conclusion: The research of The 6 Seconds Check Test is a test method with high sensitivity and high specificity, it can be used as a method of acute sacroiliac dysfunction primary diagnose and reset effect evaluation.

G804.5

1002-9862(2018)02-0125-03

10.16470/j.csst.201802018

2017-09-18;

2018-01-30

广西壮族自治区体育局课题(GXJT2014002)。

李霞,女,副主任医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运动医学,Email:lisa2113@126.com。

猜你喜欢
直腿骨盆阳性率
采集部位及送检模式对提高血培养阳性率的分析*
破伤风抗毒素复温时间对破伤风抗毒素皮试阳性率的影响
视频宣教结合回授法对肺结核患者病原学阳性率的影响
“直腿神器”在收“智商税”
破伤风抗毒素复温时间对破伤风抗毒素皮试阳性率的影响
为什么医生让“直腿抬高”
推荐一套测试运动能力的方法关于功能性运动的测试(五)
痛经,当心是骨盆歪
痛经,小心是骨盆歪
爬行更适合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