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对脑梗死患者恢复期的疗效分析

2018-04-24 08:31张景川
中国医药指南 2018年7期
关键词:病程脑梗死统计学

张景川

(辽宁省庄河市中医医院,辽宁 庄河 116400)

本文为探究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通过中医辨证治疗后取得的临床成效,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入院的脑梗死患者80例确定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研究,请看以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资料来源于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80例,通过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其中观察组男性和女性患者分别为23、17例,年龄在45~75岁,(65±2.1)岁为平均年龄,病程2~4年,平均病程为(3.0±2.1)年;对照组男性和女性患者分别为25、15例,年龄在40~80岁,(60±2.5)岁为平均年龄,病程1~3年,平均病程为(2.0±1.3)年。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上,两组患者差异不明显(P>0.05),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1.2 临床诊断标准

1.2.1 纳入标准:①两组患者均经MRI及脑CT等检查确诊为脑梗死[5];②获得所有患者知情同意,同时签订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①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患者;②肝、肾功能不全者;③代谢紊乱、药物过敏者;④精神障碍性疾病患者;⑤哺乳期及妊娠者。

1.3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基础治疗,包括:降颅内压治疗,为维持患者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给予患者静脉补液治疗,常规活血化瘀、神经营养等对症治疗。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基础西医治疗,主要方法为:实施奥拉西坦注射液(生产厂家:常州四药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50085)治疗,该品用药剂量为6.0 g,给予患者静脉滴注治疗。观察组患者运用中医辨证治疗,主要方法为:①若患者为阳虚暴亢型,则给予患者镇肝熄风汤治疗,该品主要中药成分为:15 g丹皮、杜仲、赤芍和石决明,20 g白芍、黄芪和牛膝,6 g炙甘草,30 g钩藤、菊花和天麻。②若患者体质为气虚血瘀型,则给予患者补阳还五汤治疗,该品中药组成为:30 g黄芪,15 g桃仁、地龙、当归、牛膝、红花、川穹及赤芍。③若患者为肺虚痰热型体质,则给予患者降热化痰等治疗,临床一般选用15 g枳壳、大黄、麦冬、远志和生地促成中药方剂进行治疗。上述几种中药方剂用水煎服治疗,1天服用2次,1天1剂,分早、晚服用,对患者持续治疗5~6个疗程,1个疗程为1周。

1.4 观察项目和指标:①临床治疗效果:比较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其判定标准[1]为:显效为患者恢复康复状态,临床症状消失;有效为临床症状有明显好转趋向;无效为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病情加重。②观察两组患者生存质量状况。③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系统软件统计分析资料;(n,%)表示计数资料,同时通过χ2进行相应检测;有统计学意义用P<0.05表示;(±s)表示计量资料,同时通过t进行检验。

2 结 果

2.1 治疗效果方面两组患者进行比较:在治疗效果方面,观察组显效30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0%(38例);对照组显效20例,有效10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75.0%(30例),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生存质量方面两组患者进行对比:在生存质量方面,观察组患者各项指标得分都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存在一定统计学意义,结果情况见表1。

2.3 针对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两组患者进行对比:对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组出现恶心1例、呕吐1例、头晕1例,总发生率7.5%(3例);对照组出现恶心4例、呕吐4例、头晕3例,总发生率27.5%(11例),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生存质量方面两组患者进行对比(±s,分)

表1 生存质量方面两组患者进行对比(±s,分)

组别 例数 身体健康 心理健康 社会关系 环境因素观察组 40 86.1±10.2 80.1±9.2 87.3±9.7 88.5±11.3对照组 40 63.2±9.7 52.3±12.6 70.8±10.1 73.5±11.4 t-4.976 4.235 4.573 4.346 P-<0.05 <0.05 <0.05 <0.05

3 讨 论

中医辨证治疗,就是依据患者病情状况,从病因、病机等方面给予患者全面对症治疗,一般采用温肺化痰、活血益气、清热泻火、益气补中和温阳补气等相关治法,对患者进行辨证治疗[2]。按照患者个体情况的不同,可适当增加或减少药物用量,若患者存在其他伴随症状,可添加其他药物治疗,最终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3-4]。除中医辨证治疗和常规基础药物治疗外,患者还可通过其他中医方法进行治疗,例如推拿:选择手、足三阳经腧穴,通过捻、按、弹拨等手法,对患者进行推拿按摩,1 d推拿1次,达到温经通络、活血理气的作用,同时避免患者肌肉发生萎缩的情况。针灸:选取合谷、百会、人中、曲池等穴位,利用直针的针法对患者三阴交、曲池穴及合谷穴进行针刺,利用斜刺的方法针刺百会穴及人中穴,1 d针刺1次。从而促进患者局部组织血液循环,有效避免患者肌肉萎缩情况的发生,最终促进患者疾病快速恢复[5-6]。综上所述,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通过中医辨证治疗后可以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在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同时,使治疗总有效率明显增高,且治疗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有利于促进患者疾病恢复,应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1]李林海,毛勇,李芳,等.脑梗死中医综合治疗临床效果探讨[J].中医临床研究,2015,7(30):45-47.

[2]张海萍,辛莉.急性脑梗死CT检测与中医辨证关系的研究[J].中医学报,2013,28(8):1226-1227.

[3]吕建军,郭素贞,赵伟娥,等.注射用丹参多酚酸治疗动脉硬化性脑梗死2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9):53-55.

[4]梁泰红,孙宁宇.中风Ⅳ号方治疗脑梗死40例[J].陕西中医,2011,32(3):297-298.

[5]李佳祥.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后遗症116例疗效分析[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10):2526-2527.

[6]曹永菊.中医情志护理对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的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5):179-180.

猜你喜欢
病程脑梗死统计学
关于投稿的统计学要求
鼻负压置换治疗对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患儿病程及病情的影响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统计学符号使用的说明
统计学符号使用的说明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本刊对来稿中统计学处理的有关要求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作用探讨
纤维连接蛋白联合基因分型检测在预测乙肝进展、病程及转归中的作用
针灸配合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膝关节滑膜炎的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