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技师学院加强职业培训能力建设研究

2018-04-24 05:29郭宜勇
职业 2018年4期
关键词:高级工淮海宿迁市

郭宜勇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政府在培育更多优质就业岗位的同时,重中之重是帮助劳动者实现自身素质的提升,通过就业技能水平的提高,来实现体面就业、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提高收入水平。政府应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

近年来,淮海技师学院围绕服务地方产业发展、服务企业用工需求、服务劳动者技能水平提升等三个方面,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工作,受益对象囊括了企业在岗职工、失业人员、农民、军人、大学生等众多群体,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为地方产业发展和企业用工提供了一大批优质技能型人才。近三年,年均举办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班近200次,培训惠及企业120余家,培训鉴定职业工种40余个,培训人数近2万人次,鉴定取证数达1.8余万人,鉴定取证率在90%以上。营造了全社会尊重劳动、崇尚技能、学习技能的良好氛围,呈现了具有宿迁特色的鲜明亮点。

一、主要做法

1.针对性培训重点人群

紧紧抓住培训发展的良好机遇,科学布局,统筹规划,分类归纳,针对重点人群,重点打造了“工匠培训”(主要对象为在岗职工高级工及以上人群)、“彩虹培训”(主要对象为广大妇女下岗失业人员)、“创业培训”(主要对象为大学毕业生)、“富民培训”(主要对象为农民)、“阳光培训”(主要对象为残疾人士)、“助暖培训”(技能下乡精准扶贫)、“拥军培训”(主要对象为退役、现役士兵)、“金蓝领高技能人才培训”“中德合作办学”这九大项特色培训项目。2017年,九大特色项目培训总人数达到19235人。

2.市场化选择培训工种

根据人社部最新公布的《鉴定技能人员职业资格项目清单》(共计23项,其中准入类1项,水平评价类22项,工种45个),围绕地方产业发展急需的、劳动者愿意选择的项目工种开展培训。学院2017年度开设培训工种36个,如针对企业下岗职工开设起重装卸机械操作工(叉车)、电工培训,针对失地农民开设育婴员、保育员、美容美发培训,针对大学毕业生开展创业培训等项目,报名情况火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理实一体化培训手段

针对学习人员的特殊性,对职业素养课程采用讲座的形式进行,对专业技能的课程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模式进行,边讲解,边训练,既提升学员的兴趣,能学得进去,又有针对性地给予及时指导和训练,避免了其他职业院校普遍存在的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情况,有效地提高了学员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水平。

4.证书化支撑培训载体

采取职业培训加技能鉴定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所有参加培训的人员参加技能鉴定考试,获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以证书为载体,适应多元化的市场需求,增强劳动者的就业能力,使职业资格证书成为劳动者就业的“敲门砖”“通行证”。2017年度,学院培训总人数21980人,鉴定取证20236人,取证率达到92%,取得证书的人员100%实现了就业上岗。

5.创新化推进培训模式

一是前置培训,由以前的“退伍”扩展到“现役”。与宿迁市武警支队联合开展拥军培训,将培训对象扩展到现役军人,使现役军人掌握一技之长,为退役后更好地融入社会提前做好准备。2017年,开设了四期共212人,有效地贯彻落实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军民融合”思想。

二是送教上门,较好地解决了工学矛盾。采取送教到军营、送教到企业的模式,既节约了学员的时间,又有效地提升了技能,形成优势互补,教学相长,实实在在地体现了淮海技师学院的服务意识,体现了学院在培训工作中的责任与担当。

6.规模化培训高技能人才

在技能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以“为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经济转型升级输送高层次技能人才”为导向,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广度和深度,高技能人才培养迈上新台阶。2017年,共培训高级工3376人,占培训总人数的15%,涉及工种有维修电工、育婴员、驾驶员、花卉園艺师等。同时,笔者学院成功举办技师、高级技师培训班,来自宿迁多家单位的90多名学员分别接受数控车工、加工中心操作工、维修电工、车工、装配钳工、焊接等六个专业工种的学习,在为地方高技能人才培养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7.精准化突破技能扶贫

结合培训职能,淮海技师学院将技能培训作为精准扶贫方式在学院的责任扶贫区域进行全面宣传和推广,力求通过在广大贫困群体中开展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从根本上脱离贫困。2017年,学院广泛深入贫困群体开展调研和问询活动,了解群众需求和农村现实情况,根据采集的信息,做出制定培训工种、培训开展方式、培训课程安排、培训组织形式等计划。

8.合作化开展培训项目

2017年,淮海技师学院与宿迁市残联、宿迁市公交公司等企事业单位深入广泛合作,相继与他们合作举办了多期行业培训班,工作扎实,成效显著。2017年2月,34名残疾新生到学院报到;3月份宿迁市公交二公司的103名驾驶员参加了驾驶员高级工培训班;4月份与市残联合作开展了残疾人美甲培训班;5月、7月、9月,分别有54名、35名、47名公交驾驶员参加了驾驶员高级工培训班。与此同时,学院多方开拓其他可行合作单位,与宿迁市旅游局达成为全市星级宾馆饭店开展烹饪高级职业技能培训班的合作意向,与洋河酒厂、双沟酒厂、德华纺织等宿迁市知名企业达成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

二、存在问题

一是企业组织在职员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足,他们认为,参加培训一方面会影响企业生产、企业效益,另一方面,员工提升技能、取得证书会带来不稳定,增加员工的流动。

二是政府的重视程度还不够、财政投入较少,技师学院的经费渠道不稳定,资金压力较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正常教育教学和职业培训工作的开展。

三是技能证书与学历证书、职称证书还没有有效贯通,在招考、就业、晋升、待遇等方面还存在着壁垒,“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的机制还没有有效建立。

四是淮海技师学院师资力量缺乏,学院现有全日制学历班在校生5500余人,年均社会培训2万余人次,在承担学历班教育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承担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根据人社部师生比1:18的标准,师资力量远远不够。

三、对策

1.建立政府主导的校企合作联盟,推进集团化办学

组建政府主导的,由政府相关行政部门、职业院校、行业协会、企业共同参与的校企合作联盟,明确职业院校和企业作为培训共同主体,推动企业积极、主动地组织员工参与职业技能培训,推进校企集团化办学。加大对企业的教育宣传,引导企业树立社会责任意识,让企业认识到员工技能的提升不仅不会影响企业效益,而且会推动企业的提档升级。同时,给予企业一定的实惠,对组织培训较好的企业,政府给予相关税费减免,调动企业参培的积极性。

2.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变更技师学院经费渠道

根据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意见》(苏发〔2016〕17号)、人社部《关于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人社部发〔2014〕96号)、江苏省编办省财政厅省人社厅《关于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有关问题的通知》(苏人社发〔2017〕122号)等相关文件精神和淮海技师学院创建省重点技师学院的需要,建议加大对淮海技师学院的财政投入力度,将学院经费渠道从自收自支变更为全额拨款。同时,落实“地方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的要求。

3.贯通技能证书与学历、职称证书通道,落实技工院校毕业生待遇

目前,国家、江苏省层面已经有了明确文件规定(人社部发〔2014〕96号、苏人社发〔2017〕122号),技工院校中级工班、高级工班、预备技师(技师)班毕业生分别按相当于中专、大专、本科学历落实相关待遇,在参加企事业单位招聘、确定工资起点标准、职称评定、职位晋升和参加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等方面与同等学力人员同等对待,但是在宿迁市还没有有效的落实。建议以宿迁市政府名义发文明确,在宿迁市所有招考、就业、晋升、待遇等方面,技工院校中级工班、高级工班、预备技师(技师)班毕业生分别按中专、大专、本科学历落实相关待遇,取得高级工、技師、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的分别按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落实相关待遇,贯通技能等级证书与学历证书、职称证书的通道。

4.推进淮海技师学院自身建设,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

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师数量明显不足。学院在承担学历班教育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承担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现有全日制学历班在校生5500余人,年社会培训2万余人次,根据人社部《关于印发技工院校设置标准(试行)的通知》(人社部发〔2012〕8号)中技师学院设置标准(试行)第十三条要求,技师学院学制教育师生比不低于1:18。按此标准计算,学院目前应有教师编制307名。而学院实际只有142个教师编制,师生比为1:39,缺编严重。根据事业发展规划,到“十三五”末,学院全日制学历班在校生超过8000人、年社会培训2.2万余人(正常在校培训2000人),按照人社部师生比标准,学院应有教师编制556名,建议适当增加学院编制,进一步推进学院自身建设,加强职业培训能力建设,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

(作者单位:淮海技师学院)

猜你喜欢
高级工淮海宿迁市
江苏淮海自控设备有限公司
江苏淮海自控设备有限公司
江苏淮海自控设备有限公司
宿迁市打好防汛抗旱主动仗
宿迁市创建“三四五”工作法,画好侨界同心圆
“校企工作室引领同步生产化训练”
基于生产实训的数控车削高级工课程建设研究
宿迁市
峥嵘岁月——纪念辽沈、淮海、平津战役胜利40周年(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