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景良 心若有景诗自良

2018-04-24 17:34吴志菲
中华儿女 2018年8期
关键词:英模脊梁事迹

吴志菲

作为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马景良善于观察和思考。尤其是在近几年的工作当中,他发现介绍民族英模人物事迹的书籍有待加强推广。

几经思考,他决定以诗歌的形式重塑英模的形象。让他意想不到的是,所创作的诗歌励志读本《脊梁》一问世便备受文坛关注。

与英模一起烦恼一起高歌

通过反复思考,马景良最后确定用长篇叙事诗的形式,借鉴多种语言表达方式,创作10位英模人物诗歌读本,共5000行诗。每一位英模人物核心事迹控制在500行左右,“也就是说用半小时的时间,可以阅读完一位英模人物的核心事迹诗歌,达到数次被感动的效果,而且还有时间去思考去消化去吸收。我给《脊梁》定位,必须是一本饱含满满正能量的诗歌读物,更是一本适合青少年阅读的励志读本,也要符合习总书记提倡的‘弘扬正能量,用文艺的力量温暖人,鼓舞人,启迪人的文艺思想”。

为了有效解决阅读时间、阅读方式、阅读效果等问题,让国民在最简短的时间,用最简单的方式和最简洁的语言来了解英模人物核心事迹,同时感动自己,从而效正三观偏差,马景良准备借鉴古代律诗、歌行体、打油诗和现代诗歌等多种诗歌语言形式来叙述英模人物核心事迹,达到通俗易懂的效果;怎么写,解决了。写谁的问题,还要深思熟虑。在广泛阅读英模事迹的基础上,马景良精选出了雷锋、焦裕禄、孔繁森、时传祥、张海迪、吴登云、吴天祥、王顺友、郭明义、阿尼帕等10位现当代英模人物,他们中还有一部分人健在,有很强的说服力,有很好的教育意义。这些英模人物,大都是领袖或国家领导人倡导过,曾经轰轰烈烈开展过学习活动,人民有记忆有印象,阅读后会起到好的效果。在10位英模人物中,有战士,有公务员;有地委书记,有普通医生;有党员干部,也有老百姓;有汉民族,也有少数民族。

10位英模人物涉及方方面面,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意义。雷锋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忠于党忠于人民,把自己全部精力全部热情都贡献给了国家;焦裕禄为了兰考县的发展,鞠躬尽瘁,总是在工作时用笔、烟灰缸、桌子角去顶疼痛的肝部,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孔繁森心系高原,心系藏民,为了阿里地区的发展,置生命于度外,为了藏族同胞,把自己的全部积蓄都用于济困,用大爱书写民族团结之情;时传祥同志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用一人的脏,换来万家的净;张海迪用自己的拼搏追求人生理想,用自己的智慧治病救人,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吴登云热爱边疆扎根边疆,以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忘我工作,无私奉献四十年;吴天祥乐于助人,无私奉献,把自己的全部爱都给了孤寡老人、下岗职工;王顺友为了邮件安全,宁可舍命,也要确保万无一失,过滩涉水,翻山越岭,在西域高原上传邮二十多年;郭明义同志用“信仰的力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阿尼帕用博大的慈母之心,伟大的母爱之情,帮贫济困,收养孤儿,创造了至真至纯的大家庭。

10位英模人物的共同特点是:他们都强烈的热爱着自己的祖国、民族和人民;忠于国家,忠于事业,信仰坚定,理想崇高;积极向上,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一心为民,舍生忘死,乐于助人,奉献社会;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他们身上充分体现了爱国精神、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和大无畏精神。

在创作雷锋用双手当锹挖泥,焦裕禄用烟头烫肝部皮肤,孔繁森献血救孤,时传祥教儿女掏粪,张海迪用镜子照着拿剪刀剪掉溃烂的肉,吴登云用手术刀在自己身上割下13块肉皮,吴天祥奔赴汶川地震一线救灾,王顺友一个人在深山老林孤独无助,郭明义拿到60多本献血证,阿尼帕为了收养的孤儿只穿半截裤子等事迹时,马景良的心一次又一次被震撼,被感动。

马景良的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母亲是一位很善良的农村妇女,父亲是解放后第一批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一直默默无闻的为当地群众尽责。父母对国家领袖对民族英模崇敬有加,从小就教导他要学习英模人物,长大报效国家。所以,英模人物一直以来都是马景良最崇拜的人最敬重的人。马景良说,在今生能用自己的笔写心中崇敬的英雄,把他们的故事通过文学的形式推广,真正是三生有幸。

在描写英模人物雷锋用手当锹抠土双手流血时,马景良觉得自己的手会感到莫名的痛,就像是自己在用手抠土。我们来看看那一段描写:“防汛水库里的水位不断上涨 /要越堤/需要连夜开掘溢洪道/雷锋首当其冲/挥舞铁锹去挖泥/坝边黏土被冲垮/飞奔直击雷锋矮小的身体/因为专注挖泥没有防备/雷锋被砸伤 锹也飞/天黑雨大找不着锹/雷锋只好用手去挖泥/能出一份力就出一份力/全然忘了伤痛忘了自己/很长时间后/雷锋才发现手上流着血/几乎少了一层皮”。

在创作焦裕禄肝病发作时,用物体顶住肝部,自己的心会感到疼痛,十分难受。这一段是这样写的:“从1964年开始/焦书记的肝病越来越重/发病的频率更大/每次发病/他总把右脚踩在椅子上/用右膝盖顶住肝部/以减轻疼痛/棉衣上的第二和第三颗扣子/一直没扣 是因为/他时常要用左手压住肝部/在办公室或家里/鉛笔 掸子 茶缸都成了他/压迫止痛的工具/甚至他坐的藤椅/也被顶了一个大窟窿”。

在描写孔繁森特殊的遗物时,马景良感动的泪流不止。即使在阅读资料时就知道,在创作时仍难相信,一个党的高级干部逝后只有八块六毛钱。这段是这样描写的:“……还剩几盒药品/还未来得及送给波拉、姆拉们/除此之外/再就是八元六角现金/这就是他的全部遗产/阿里地区烈士陵园的衣冠冢/人们挑来挑去/总找不出几件像样的衣物/黑色棺木里/只有一套洗的发白的破西服……放于其中/看得见的只有这些/看不见的还有他对藏族群众的深情/和那颗与藏民连在一起的心”。

在描写时传祥与日寇周旋时,马景良大呼过瘾,哈哈大笑;在创作郭明义资助100多个孩子,献血6万多毫升;在描写吴登云用手术刀从自己身上割下13块肉皮;张海迪为了给百姓治病,在自己身上的做实验;吴天祥买18斤肉和150个馒头,为下岗工人下肉丝面的故事;还有阿尼帕为了照顾孤兒,在寒冷的冬天,刚刚生孩子的月子里,在冰冷的河水里清洗羊肠等等,这些感人的事迹都让马景良嚎啕大哭。

每一个英模每一件事迹都会让马景良热泪盈眶。作家马景良是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单位工作较忙,为了做到工作创作两不误,马景良利用晚上和节假日(包括春节),靠着一包包方便面,闭门谢客,一个人,一支笔,一杯茶,饱含深情,泪水和着墨水,完成英雄人物事迹诗稿创作。

在创作完成后,马景良写了一首小诗,描述了他的创作状况:“一杯茶/一本书/一个人呆坐/就着微弱的炉火/从故事里走进一个个英模/去感受他们平凡中的伟大/与他们一起烦恼一起高歌/感动的泪眼啊/你怎和心儿一样脆弱……”

马景良说,在阅读和创作时,需要通过与英模人物的交流,走进英模人物内心世界,常常一次又一次被英模人物事迹感动的泪流满面。

因为接地气所以有温度

马景良从小爱好文学,刚刚走入社会时,看见那些能够在报刊上发表作品的人更是肃然起敬,哪怕只是发表了短短的几行字,马景良都觉得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从那之后,马景良就开始了写作之路,首先是大量地看书、做笔记,什么书他都看。马景良边看书边写作,一直都没有什么成果。后来又读了很多书,买了很多关于小说美学、小说心理学、文学概论、中国文学史等方面的书籍。他那时候的工资基本上都用来买书了。马景良每晚学习至少到两点,早晨八点照样工作。可以说,那个阶段,马景良除了把工作做好之外,再就是把精力和收入全部投入到文学上去了。

马景良发表的第一篇文学作品是《拧开的水管》,发表在1984年某期《咸宁日报》的文学副刊头条,1000多字——写的是一个拧开的水管无人管的故事,有很多人看见了,都说这个水管应该关掉,就是没人动手。就这一个故事,他呼吁大家少说多做,实实在在做人做事。1985年在《湖北日报》东湖副刊发表小说《喜日》,讲述了一个农民娶亲移风易俗的故事。在《农民日报》上发表的《风俗》,则反映的是农村陈旧风俗和人们的思想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产生的较量——该作品拿了全国的征文银奖,这对马景良来说是很大的一个激励。马景良的作品大多以农村和农民为素材,可谓接地气,不仅得到发表单位的认可,也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他写了一部中篇小说《无品芝麻官》,也是讲的农村农民的故事。一个村支书,一个没有“品”的“无品芝麻官”,什么事都要管,什么事都要做,真的是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吃力不讨好,经常被群众骂。这篇小说在《九头鸟》发表之后,又在《湖北农村》上连载,还在咸宁地区首届短篇小说评比中拿了唯一的一等奖,而且被改编成电视剧。

《无品芝麻官》的创作还有一个故事,就是这个故事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在他驻队的那年发了大水,村里的大堤垮了。那天晚上,马景良和同事一起,在凌晨两点多赶到村里。当他们看见洪水从断堤处汹涌而出时,他和同事站在堤坝上及时组织村民抢险。谁知,他们脚下的堤坝瞬间垮塌,马景良和同事被洪水吞噬。等到他清醒的时候,自己却在离堤坝几十米之外的一片泥沙里,身上的衣服都被洪水冲掉了,全身是血,嘴巴、鼻子、耳朵都在流血。马景良的第一反应就是寻找同事和村民。这时同事和几个村民也从另外一个地方爬起来了。跟他一样,一丝不挂,浑身是血。是当地的村民把马景良和他的同事救了,并送到村卫生室治疗。这件事对他感触很深。这个村的书记是一个很朴实的人,在整个抢险救灾过程中,处处体现出一个基层共产党员的责任感、使命感,跑上跑下、对内对外,把村里所有事情处理得井井有条。当然,除了吃苦还挨了不少骂。马景良觉得那是个很称职、很了不起的书记,触动了他完成中篇小说《无品芝麻官》。

小说《硕婆》,是马景良写的一篇关于农村杀猪农民的故事,讲述他们的喜怒哀乐和正直,在《长江文艺》上发表,获得很多好评。

马景良的创作始终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要尽一个文化人的责任,用自己的笔通过文学的形式向社会传播正能量。在这期间,马景良也写过一些报告文学,把地方的一些很感人的人物,通过他的笔,向社会树立起一个高大的形象。他也采写过很多传奇人物的一些传奇故事,通过纪实的手法把他们表现出来,传播正能量。如《向主席的专列举黄旗的扳道工》《在白俄总统府的神奇中医》《从墓碑上走下来的活人》《一个女人与一百三十六个孤寡老人的故事》等作品,先后在《知音》《青年月报》等报刊发表。

有一种转换叫诗情诗意的表达

近年来,马景良一直呼吁加大对英模人物的宣传与推介,要从小学抓起从儿童抓起,从动画、动漫、中小学生读本抓起,把英模人物宣传做实做细,真正为儿童成长出一份力尽一份心。

在创作中,马景良被英模人物的事迹一次次感动,可以说创作的过程既是思考提炼的过程,又是作者灵魂洗礼的过程,这正是作为这个时代作家的一种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的体现。

马景良说,若自己都不能感动,何以感动读者呢?《脊梁》完稿后,马景良想请叶延滨老师写序,最初还担心叶老师不同意,没想到,叶延滨拿到《脊梁》书稿后,很惊喜一位在基层从事文化工作的诗人,因为责任而创作出了诠释民族英模人物核心事迹的5000行长诗,欣然以《励志的好诗,尽责的诗人》为《脊梁》作序。叶延滨说:诗人景良做了一件大好事,向社会传输了满满的正能量,《脊梁》也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好书。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谭旭东说,诗人的高度,决定了诗的高度。诗人的良心,会变成诗的良心。“景良兄写诗,写出来的是精神的高度、文化的高度,也是诗的良心、文学的良心。民族、国家要有文化与精神的脊梁,诗人和诗也要有脊梁。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价值危机的时代,像景良兄这样写出厚重的诗集《脊梁》,是值得敬畏的。”

猜你喜欢
英模脊梁事迹
新时代学习宣传英雄模范的路径方法
党是民族的脊梁
江西寻乌:三举措开展英模教育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吴天祥亲给拾荒助学老人送大米和鲜花
天津市慈善协会主要领导慰问见义勇为困难英模
与时俱进
蒲松龄与喻成龙交往考辨
柳下惠事迹考述
你的脊梁,我的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