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迦勒 黑白键上青春飞扬

2018-04-24 17:34梁伟
中华儿女 2018年8期
关键词:音乐学院钢琴音乐

梁伟

4岁学钢琴,师从于西北师范大学汪子良教授;

11岁考取美国曼哈顿音乐学院附中,师从于索罗门·米考夫斯基教授;

18岁以钢琴专业课、文化课双第一名的成绩被北京师范大学录取,师从于王海波副教授;

22岁考入莫斯科国立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师从于当今最杰出的演奏家之一、俄罗斯钢琴演奏家、教育家阿尔萨基·谢维托夫;

2011年,获得钢琴演奏博士学位的他毅然回到故乡,任教于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

他,就是第十二届全国青联委员、青年钢琴家、甘肃省音乐家协会钢琴学会理事、甘肃民革科教文卫委员会委员、兰州市音乐家协会理事、首批“金城文化名家”、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钢琴副教授王迦勒。不久前,在甘肃兰州,记者见到了这位彬彬有礼、又不失风趣的钢琴才俊,听他讲述黑白键上跳跃的青春梦想。

妈妈是他早年音乐路上的掌舵者

与很多钢琴家一样,王迦勒最初接触钢琴也是在家人的影响下,“我的舅舅和舅妈都是在专业乐团里,姐姐当年更是被誉为‘音乐神童,在甘肃小有名气,很早就去美国了。”至今,他还记得自己第一次被母亲带去上钢琴课的情景,“我说屋里有苍蝇,就一直躲在钢琴老师办公桌下面不肯出来,一节课就那样过去了,结果回到家就被气急的母亲修理了一顿。”

之后,王迦勒在母亲的坚持下还是走上了钢琴的道路。如今,许多年过去,王迦勒对早年自己弹琴的记忆已经很模糊了,印象深刻的几个片段都是因为年少不懂事惹妈妈生气的情景。当然,王迦勒在专业上从未让妈妈失望过,1993年,9岁的他凭借一曲《红星闪闪》获得了甘肃省少儿钢琴比赛一等奖。“比赛当天,我穿着妈妈织的白毛衣,带着红领结,弹得不错!”

1995年,王迦勒在妈妈的陪伴下去美国参加钢琴比赛,比赛之后拿到奖学金进入曼哈顿音乐学院专业、系统的学习。

“美国的学习让我看到了一个和当时国内不一样的钢琴世界,那时候在国内,一首曲子只要技巧能够胜任、弹奏流畅、有基本的乐感,就觉得自己做的已经很好了。但是在美国,老师会从声音的感觉,音色、质感,还有引用其他艺术门类的方法去引导,告诉你弹琴的核心是音乐该怎么去表达。另外,那个年代国内相对闭塞,在美国可以听到很多顶尖的唱片,还有音乐会和大量的乐谱,所以在那个阶段,我开始真正喜欢上了音乐,可以痴迷地坐在地板上拿着谱子一直听各式各样的音乐,并在音乐的世界里畅想。”王迦勒说。

在音乐的世界里,王迦勒过得无忧无虑,但是孤身在美国陪伴他的妈妈,压力却是巨大的,这其中有来自生活上的压力,更主要的是精神上的压力。就这样,在坚持了一年之后,妈妈带着他踏上了回国的旅程……后来,这也成了王迦勒的妈妈心里一辈子的痛。

回到国内的王迦勒只能更加用心地学习。2001年,他随母校甘肃省兰州一中学生乐团赴北京中山音乐堂与我国著名指挥家徐新合作演出了钢琴协奏曲《黄河》。这让他积攒了不可多得的与指挥、乐团学习合作的经验,成为他日后学习的动力。

2002年,王迦勒同时被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曼哈顿音乐学院、曼德思音乐学院录取,就在王迦勒准备再次踏上求学美国的艺术之路时,他被拒签了!无奈之下,只能报考国内学校的他最终以钢琴专业第一名、文化课甘肃省第一名的成绩被北京师范大学录取,师从王海波副教授。“其实,当时也有几所专业院校向我伸出了橄榄枝,但是母亲希望我选择一所综合性大学,一所具有历史文化积淀的院校,一所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的院校,最后我选择了北京师范大学。”

虽然在王迦勒早年的音乐道路上,母亲始终是掌舵者,但是他表示,如今自己回过头来看,母亲当年所有的付出,都为他今天的艺术之路做了珍贵的铺垫。

勤奋是每一个成功者必备的素质

读本科时的王迦勒,喜欢舒伯特、舒曼的艺术歌曲,但也喜欢摇滚乐,喜欢看人艺的小剧场,也喜欢从网上搜罗独立电影……

“北师大的本科学习,让我的音乐世界更加丰富和全面,曾经认为自己弹钢琴,未来要做独奏演奏家,或者是音乐会演奏家,那弹好琴就可以了,至于伴奏、配乐、包括视唱练耳,似乎都不重要。但是在北师大,这些課程都有涉及,包括之前内心非常排斥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教授这门课程的老师是个老北京人,艺术修养极高,将原汁原味的戏曲与地方小调,他可以信手拈来,极其有艺术魅力。”王迦勒说。

北师大的学习氛围一直比较浓厚,音乐学院的专业课考试都是公开的,学生在台上弹,老师和别的同学就会坐在底下听,那时候但凡王迦勒考试,总是台下同学聚集最多的时候,大家都想来看看他的水准是不是和传说中一样的厉害,而王迦勒自然也没有让他们失望。当即将毕业,同班同学开始考研时,王迦勒一直都知道,自己要出国,要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这一次,王迦勒选择了俄罗斯,因为对于每一个钢琴专业的学生来说,那是传奇的起源和神奇的国度。

在获得莫斯科国立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面试邀请之后,他第一次踏上了这个国度。建于1866年的莫斯科国立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是目前世界上最优秀的音乐学院之一,学院以培养大师级音乐家为宗旨,很多杰出的音乐家都在这里学习和工作过,如柴可夫斯基、塔涅耶夫、拉赫马尼诺夫、斯克里亚宾、普罗科菲耶夫、列夫·奥柏林、里赫特、吉列尔斯、波格雷里奇、普莱特涅夫……

在抵达莫斯科的第二天,王迦勒来到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参加考试。从他走过窄窄的走廊,吱吱呀呀地推开那一扇足有两米高的木门,走进俄罗斯钢琴学派著名教育家海因里希·古斯塔沃维奇·涅高兹的琴房,面对20多名钢琴系教授,到最后收到录取通知。王迦勒面对我时仍心怀余悸的说:“这是我经历过最长的三个小时,真的是压力太大了……而且没有想到的是,之前以为能有一位助教来教我就不错了,没想到竟然有幸成为莫斯科音乐学院四大学派——伊顾姆诺夫学派的后人。”

就这样,在莫斯科,王迦勒开始了新的求学路。仅仅用了一年时间,王迦勒就攻克了语言关,而练琴,王迦勒说,除了学校可以练琴,每个宿舍也配一台立式琴,并且地下室也都是琴房,虽然老旧,但是每天5点就需要排队练琴,否则就没有琴练。话到此处,他不无感慨地说:“都是很旧的琴,有的时候可能练的人多,高音区的弦都在外面,像仙人掌一样扎着,但是能练出东西。我问过老师,为什么这里的学生虽没有好琴练,但是弹琴的感觉却像手下是名贵的钢琴的音色?老师的回答是:练琴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记住那个声音。”

从预科起步到博士毕业,王迦勒在钢琴演奏上的进步可以说是突飞猛进。2011年毕业,他应邀赴美国参加“2013IKIF音乐节”并演出。同年9月,他毅然回到故乡,任教于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这也让很多人感到费解,因为和他同批回国的同学全部留在了北上广,无一例外选择了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中央芭蕾舞团这样的专业院校或者国有院团。

王迦勒说:“我渴望回到生我养我的家乡,能将俄罗斯钢琴学派的音乐理念和艺术风格带回来,对家乡的琴童及音乐爱好者有帮助,我已心满意足。”

教学或公益,他都用爱奏出华美乐章

第一年任教,王迦勒收的第一个学生王思杰,是一个只学过一年钢琴、只会弹两首考试曲子的男生,可谓同期专业素质最薄弱的学生,他一时也感到很是头疼。在接下来的教学中,王迦勒从零教起,一点一点、循序渐进。他笑着说:“那不是查缺补漏,而是全缺啊。本身又是男生,手指比较硬。”

当时,学院给王迦勒分了一间独立琴房,里面有两架钢琴,在这里,每一天只要王思杰有时间,王迦勒就陪着他练琴,从基础学起,手把手地教。

“我们一起练琴,但是王老师一弹,我就完全听不见自己弹的是什么,老师让我也大点声弹,声音要遮住他的,这对我手指的力量是一种训练”,王思杰说,“王老师一点一点地教我,这其中的过程极苦,一个环节都没有漏掉,我感觉自己特别幸运。”

一年很快就过去了,这个男生一跃成为全年级专业课第一名,很多老师看了他的演奏甚至说他很像王迦勒。这也许就是对一名教师最好的肯定。王迦勒说:“他的确很像我,不仅是指外形像我,而且关键是他可以思考的弹琴,用心的演奏。今年6月,这名学生就研究生毕业了,之后他会去家乡的一所高校當老师,像我一样教书育人。”

至今,王迦勒已经带了二三十个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特点,他会帮他们分析出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让他们在同样的黑白键上奏出属于自己的青春色彩。“我在学生们的身上可以看到自己当年的影子,看到他们进步,我特别有成就感,感到欣慰。这些小小的成绩更多的是来自于西北民族大学和音乐学院的大力支持,是学校引进人才的优厚待遇与政策,还有音乐学院领导们及同事们的关爱,让我可以沉下心来踏实教学,更是学校和学院开明的办学政策和方向,让我能够与许多国内外的艺术家像钢琴家朱晓玫、作曲家刘聪等进行交流合作与切磋学习。”

但是,王迦勒也坦言,国内的艺术教育仍任重而道远,“不敢说全国,至少在中国的西部,音乐启蒙的不专业,基层一线老师的专业水平和艺术修养,甚至社会影响不够,家长、老师急功近利的心态都极大限制甚至损害了音乐教育的核心目的与发展方向;这是非常严肃的问题,绝对有必要像我国的科学研究与基础建设一样上升到国家层面来!要让教育回归教育的本质,避免畸形的发展,不但要看教育的结果,更加要关注到教育的过程;在学生艺术和美学的教育上不但不能‘减负,反而要做‘加法,学钢琴的学生不是只要弹好钢琴,只练好练习曲就可以走遍天下都不怕了,而是要看遍天下人类历史留下的所有美好的东西,听遍各民族留给我们的经典作品,要让学生在良性、健康的环境下发展和熏陶……”

除了教学,王迦勒也在不断提升自己。先后出版专著《俄罗斯钢琴音乐作品的比较与研究——柴可夫斯基和拉赫玛尼诺夫》和演奏专辑《多米尼克·斯卡拉蒂奏鸣曲K.1-30》,特别是这套专辑的录制,王迦勒说:“自从当老师之后,越发觉得知识体系的重要性,对于键盘音乐的起源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来说,在国内普遍的现象是大家弹好J.S.巴赫的几首重要的作品,例如《创意曲集》、《十二平均律》这些作品就可以了,而且主要用于‘应付考试和个别比赛;但在国外恰恰相反,作为最为基本的知识,作为学生不但要知道巴赫,你还要知道像亨德尔、D.斯卡拉蒂、拉莫、库普兰这样的大师作品,要知道西方音乐语言、音乐结构是如何建立和发展的……所以正好有一个机会能够录制这套专辑,一方面是将自己的知识学以致用,更多是希望将自己的教学理念传播出去,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2012年开始他开始担任国内外一些钢琴专业比赛的评委和艺术讲座工作;2013年开始组建钢琴三重奏组并在省内两次比赛中拔得头筹;同年5月至6月,举办个人钢琴独奏省内巡回音乐会和慈善募捐音乐会;2014年赴欧洲,分别在意大利贝加莫和乌迪内,以及奥地利维也纳举办个人独奏巡回音乐会;2016年在北京国家图书馆音乐厅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

巴赫·布索尼的《恰空》、贝多芬的《c小调32变奏曲》、李斯特的《彼得拉克十四行诗》与《但丁读后感》……随着王迦勒的手指在黑白琴键上飞快地跳跃,爱在琴音中升华。

王迦勒谈起举办音乐会的意义,“作为音乐工作者,首先要做的就是推动音乐,特别是古典严肃音乐的宣传,因为哲学家尼采说过:我们拥有艺术,所以不会被真相击垮。我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作为一名青联委员,这份责任义不容辞。而且这份工作必须在不断的努力中才不会退步,离开舞台的音乐是抽象、空洞、没有生命力的,我要在青年这个人生宝贵的阶段,‘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不给自己留下遗憾。我虽然在学校学习的阶段已告一段落,但音乐会不但是一种音乐展现的形式,更是一种学习、交流和提高的重要手段;这让我想起了在意大利贝加莫老城音乐厅的那场演出之后,一位年长的听众到后台来与我交流,说到:祝贺你,中国的年轻人,你的音乐非常打动我,特别是《恰空》,甚至比我听过阿图洛·米开兰杰里的演奏还要棒……”

音乐,是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的艺术;而慈善,则可以帮助更多需要支持的人获得鼓励与热情,举办慈善音乐会不仅可以推动古典音乐的普及,更重要的是这种慈善的方式符合艺术宣扬真、善、美的本质。以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王迦勒表示会更多的举办类似的活动。

2017年10月,王迦勒赴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参加首届“一带一路”中白青年国际艺术节的音乐大赛,最终凭借优异的表现获得本次大赛钢琴组冠军,白俄罗斯国立音乐学院副校长彼得·法米奇表示:“艺术是无国界的,音乐更是可以不用语言就能够沟通,王迦勒的琴声是我近几年来,听过的最美妙的音乐之一。”

一路走来,钢琴如同王迦勒生命中那一抹最浓的色彩,这位“80后”青年钢琴家在黑白相间的琴键上以旺盛的青春活力努力追寻着自己的梦想,而钢琴也见证着他的成长,见证着他对音乐的赤子深情。

猜你喜欢
音乐学院钢琴音乐
Reflections on English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Curriculum Reform
纸钢琴
浙江音乐学院、哈尔滨音乐学院成立
音乐
钢琴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
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