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耀祠:伟人身边的见证

2018-04-24 17:34余玮
中华儿女 2018年8期
关键词:马科斯毛主席毛泽东

余玮

从参加红军时站的第一班岗就在毛泽东办公室门口,到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中央警卫团团长,张耀祠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光都是在伟人毛泽东身边度过。传奇的是,他还曾奉党中央之命亲身参与拘捕“四人帮”主犯江青,在波澜不兴中完成中国“十月革命”的特别行动。他曾长时间负责安排毛泽东主席的安全保卫,并有机会近距离见证一代伟人的喜怒哀乐。在老人眼里,毛泽东是伟人,也是常人,不是高高在上的神祗,而是一个情感丰富、可亲可敬的长者。

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各机关和军委总部从保安移至延安,张耀祠随同中央机关到了延安。“到1947年撤离,在陕北整整生活、工作、战斗了10年有余。”

这期间,历经抗日战争和反对国民党蒋介石的反共反人民的国内战争。张耀祠的职务也不断变化着,历任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副官、招待所主任,延安中央教導大队第三中队队长、组织干事,延安中央警备团政治处保卫干事、参谋、组织股副股长,供给处副主任、营政治教导员,中央警备团政治处主任等职。

1947年初,蒋介石亲自组织指挥调集24个旅等部25万大军分三路进攻陕甘宁边区,命令胡宗南率领14万大军气势汹汹直扑延安而来。这年3月18日18时,中央警备团团长刘辉山、政治委员张廷桢、参谋长古远新和时任政治处主任的张耀祠带领两个连和一个骑兵中队,保卫党中央和毛主席撤离延安。这时,胡宗南以10倍于我军的兵力进攻延安,并集中了他所属的2/3的空军力量对延安进行狂轰滥炸,妄想给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总部以致命的打击。在一片枪炮声中,中央警备团保卫党中央和毛主席安全撤离了延安。

1948年4月,毛泽东率中央机关东渡黄河到达太行山下的阜平县城南庄,“在这里工作生活了一段时间,并开会决定了很多大事。毛主席养成了一种习惯,饭前、饭后或工作累了,总要出去散散步。但到了城南庄后一直工作很紧张,连散步的时间也没有了”。

5月27日,毛泽东来到平山县西柏坡。当天晚上,主持了中央书记处会议。9月8日至13日,毛泽东在西柏坡主持召开了中央会议,史称“九月会议”。会议要求将一切可能和必须集中的权力集中于中央代表机关手中,加强中央的统一领导,为夺取全国政权创造了思想上组织上的必要前提。

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离开河北省西柏坡,“11辆吉普车、10辆大卡车组成车队,向北平开进。就要进北平了,大家很高兴。走在前面的是带路的吉普车,第二辆就是毛主席乘坐的中型吉普车。路上,毛主席兴致很高,对卫士们说:‘1947年3月18日,我们撤离延安。1948年3月22日,由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出发,向华北进军。今天是1949年3月23日,与1948年3月22日只差1天,我们又向北平前进了。3年3次大的行动都是在3月份,明年的3月份应该是解放全中国了。等全国解放了,我们再也不搬家了。”

进北平后,毛泽东于9月21日从香山双清别墅移居中南海菊香书屋居住。他成了中南海的主人,开始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日夜操劳,费尽了心血。

1953年5月的一天,时任中央警卫师副政委张耀祠接到政委张廷桢的通知:“汪东兴同志有事找你,你上午去中南海。”

到了中南海,公安部九局局长(中央警卫局局长)汪东兴对张耀祠说:“中央决定成立中央警卫团,负责保卫党中央领导核心,保卫五大书记(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陈云),包括住中南海内的政治局委员、住在中南海内党、政、军领导机关及住玉泉山、新六所中央领导同志和机关的安全任务。现在调你来中央公安部九局任副局长兼中央警卫团团长。”一听,张耀祠表示:“这项任务很艰巨,责任重大,我恐怕完不成任务,不能胜任这项工作,最好另选别的同志来吧。”汪东兴当即强调“上级已决定了,不能变了”,并说:“你快点来组建中央警卫团吧。”

5月上旬,中央警卫团以中央警卫师一团机关、部队为基础组建起来了。按编制序列,代号为8341部队,建制归中央军委总参谋部领导,警卫任务归中央公安部九局领导。“‘8341只是我们这支部队的一个代号,名义上叫团,实际上的编制是师的编制,待遇也是按照师的级别给的。”

坊间曾有各种对“8341”来由的说法,张耀祠都否认了:“有人说什么开国大典后,毛主席派人访老道,老道写了‘8341这几个数字,毛主席就把它作为自己警卫部队的番号。有人说,这个代号前两个数字预示毛主席活到83岁,后两个数字预示他自遵义会议起在位41年。还有人说,毛主席在早年闹革命时,得到的第一支枪的编号是8341。这些都是谣传,不应与8341对号入座,那纯粹是一个巧合,我澄清一下。”

这年6月9日,张耀祠在中南海团部会议室召集排以上干部会议,正式宣布中央警卫团的成立。根据上级决定,张耀祠任中央警卫局副局长兼任中央警卫团团长,杨德中任中央警卫团政治委员,张宏任中央警卫团副团长兼团司令部参谋长,王化宇为中央警卫团副政治委员兼团政治部主任。张耀祠在会上宣布了团的编制,传达了汪东兴对中央警卫团确保党中央和毛主席安全任务的指示和要求。

据张耀祠介绍:成立之初,是近千人的建制。不到两年,担负的任务加大,人员有所增加。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人民大会堂、天安门、钓鱼台国宾馆、毛家湾、北戴河和中央领导同志及外宾行车路线的安全,都由中央警卫团负责。随着警卫任务的增加,到1968年,这支部队便增加到了数千人。警卫工作在城市环境中,主要以公开的武装形式同隐蔽的阶级敌人作斗争。

中央警卫团组建不久,张耀祠就组织对各级干部的轮训,强调国际国内阶级斗争的复杂性、长期性、残酷性和尖锐性,要求警卫部队不仅要具备英勇献身精神,还要学会同隐蔽敌人作斗争的本领,既要心细如丝,又要不畏强暴。

作为中央警卫团团长,张耀祠大部分时间都在毛泽东主席身边。他说:“内卫是8341部队一中队,无论是毛主席在中南海,还是外出到各省市巡视工作都紧跟不离。”

1955年初,毛泽东迫切需要了解农村的实际情况,提出要中央警卫团一中队战士轮流回乡探亲搞农村调查工作。这年5月14日下午,汪东兴和张耀祠陪同毛泽东来到中南海颐年堂前院接见了警卫团一中队全体成员。期间,毛泽东扳着指头说:“今后你们就是三项工作,一个是保卫工作;一个是学习,学文化;再加一个调查工作,以看家为名回去调查工作……你们回到家鄉,要尊重父母,尊重老百姓,尊重区乡干部,不要摆架子……你们要尽量参加生产劳动,同群众打成一片……要向农民宣传党的政策……”

张耀祠回忆说:“遵照毛主席的指示,我们分期分批安排队员回各省探亲搞调查工作,将了解到的第一手材料综合起来,向毛主席汇报。”他为毛泽东重视基层调研的精神、拜群众为师的态度所感动至深。

新中国成立后,张耀祠被调进中南海,先后任公安部九局副局长(中央办公厅警卫局副局长)、中央警卫团团长、中央办公厅副主任等职。张耀祠说:“我的职责是保卫毛泽东,保卫中共中央,负责安排毛泽东的衣、食、住、行。”他就住在毛泽东卧室咫尺之遥的更衣室,与毛泽东朝夕相处。

1953年12月底至1954年3月初,毛泽东带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起草小组来到杭州。“毛主席住在刘庄,起草小组住在北山,我带领一支警卫部队分驻两地担任安全保卫工作。”

起草首部宪法,一切工作都要从头开始,工作量很大,非常紧张和劳累。在此期间,毛泽东风雨无阻地坚持爬山锻炼。张耀祠说,毛泽东工作之余的一大乐事便是爬山。据说,毛泽东几乎爬遍了杭州四周的几十座山。

当年,就是张耀祠随同毛泽东一起爬山,安排警卫保障他的安全。可是毛泽东外出爬山,全凭兴之所至,事先并没有计划——这给警卫工作带来困难,无法事先侦察道路、沿途警戒。“要爬哪座山,什么时候去,他首先就定好了,直到临走的时候才告诉你。他反感兴师动众,提前清场警卫。我们只好跟着他走,一说好了方向,我们马上就赶过去。就像打冲锋,部队肯定走在前面,在前面搜索。有的山还有树木,还有草,你得检查一下树林里、草地里有人没有。保障安全的各方面都要想到,他走的路线要检查,要去山顶,我们都跑到上面先去检查。这个工作是很艰苦的也很繁重,责任也很重大,丝毫不能马虎。”

毛泽东通常是下午4时左右外出爬山,大约到晚9时“打道回衙”。他爬山不紧不慢,走了一阵,坐下来略歇。为了毛泽东的安全,张耀祠最初曾给毛泽东戴墨镜、戴大口罩,毛泽东很不高兴。

除了爬山之外,毛泽东喜爱游泳。张耀祠记得,毛泽东游过北戴河、长江、珠江、赣江、钱塘江等等。

他曾任贴身警卫随中央一次次“大搬家”,见证世纪伟人少为人知的另一面。自加入红军在毛泽东主席身边工作起,张耀祠先后在主席身边负责安全保卫工作40余年,直至毛泽东逝世。1955年,张耀祠被授予大校军衔,11年后晋升为少将军衔。老人如今也走了,他的回忆成为珍贵的记忆。

在饮食上,毛泽东一天基本上吃两餐饭,个别时候也吃三餐。“毛主席平日粗菜淡饭,以大米为主,爱吃糙米饭,菜以青菜为主,爱吃的有辣椒、红烧肉和武昌鱼。他不喜欢喝牛奶,不喝酒,却爱喝茶,对龙井茶情有独钟。我每年都代他向杭州定购龙井茶叶。”在张耀祠印象中,毛泽东工作起来从不分钟点,经常连续几个昼夜不停,吃饭也没有钟点,只是感到饿了才想起吃饭。

随毛泽东到地方巡视,8341部队与地方警卫部队打篮球总是一直赢,毛泽东不高兴了,“到了地方,人家热情接待你,不要老想赢人家,要讲友谊、讲团结嘛”!保卫毛泽东的安全,与毛泽东寸步不离,张耀祠不可避免地体味到毛泽东作为凡人的喜怒哀乐。

毛泽东年过八旬,仍像个不服输的青年,曾找张耀祠掰手腕,比手劲。“我看他是吃了安眠药,很兴奋。我摆出一副较量的架势,但没有用劲,有意让他赢,他一开始就使劲压住我的右手,我说:主席!你的手劲真大,我比不过你。他哈哈大笑,兴致很高。”这时候,张耀祠已经不把毛泽东当作领袖看了。在他眼中,毛泽东更像是一位慈父、一位有些天真任性的兄长,一位和善的垂暮老人。

毛泽东一生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他读书的范围十分广泛,从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从古代的到近代的,从中国的到国外的,包括哲学、经济学、政治、军事、历史、地理、文学、外语等。毛泽东曾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没有书就没有我毛泽东。”每次毛泽东外出视察,张耀祠都要为毛泽东带上两三箱书。除此之外,他还根据毛泽东的需要在外地替他借书,杭州、上海、广州、武汉、成都、庐山等地图书馆都留下了张耀祠为毛泽东借书的记录。

张耀祠说:“在我跟随毛主席的岁月里,他的工作精神、学习劲头都使我非常感动。他在百忙之余还孜孜不倦地看大量材料,审批党政军报送的文件,读书看报。战争年代是这样,和平建设时期更是见缝插针,博览群书,学以致用。”他说,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毛主席最喜欢阅读《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以及哲学、中国历史、中国古代文学。“他读古书是从传统文化遗产中汲取丰富的思想营养,批判地继承其中大量积累的民族智慧和治国经验。许多书他都看了好几遍,作了不少标记和批注。《资治通鉴》他读了20多遍。”

书,几乎成了毛泽东的伙伴。他常常手不离书,躺在床上要看书,吃饭要看报,上厕所要看书。张耀祠说:“在毛主席的卧室里,床上1/3放的是书,2/3才是他睡觉的地方,床头上面还要放一些书。会客厅、厕所里,到处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在厕所里放着由他自己选定的书籍和铅笔。他每天除了工作、睡觉外,其余时间抓紧看书学习。一年到头从不休息,甚至生了病还坚持看书学习,他认为看书就是休息。”书,可谓毛泽东生命的一部分!

毛泽东曾要求身边工作的同志多看些文学方面的书,说“文学方面的书包括很广,知识很丰富,里面反映社会情况,里面有历史,有风俗习惯,还有各种人物。对社会了解得多一些,也会增强对事物的分析能力,多看书会使你聪明”。

毛泽东多次精读《红楼梦》,他欣赏《红楼梦》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大概在辛亥革命后的赴长沙求学期间,他已经开始读《红楼梦》,此后不久,他就已将《红楼梦》当作历史读了。他说:“开始当故事讲,后来当历史讲。”在张耀祠印象中,毛泽东在中央苏区和长征途中曾谈论过《红楼梦》,在延安文艺座谈会期间和作家及干部解说过《红楼梦》,在陕北行军到西柏坡途中和警卫战士讲解过《红楼梦》,解放初期他读《红楼梦》时对身边工作人员说:“你要看五遍才有发言权。不读《红楼梦》就不知道什么是封建社会,那里写了贪官污吏,写了皇帝王爷,写了大小地主和平民奴隶。看了这本书就懂得了什么是地主阶级,什么是封建社会,就会明白为什么要推翻它。”毛泽东曾多次让身边工作人员看《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并认为中国古典小说里写得最好的是《红楼梦》。

毛泽东向身边工作人员规定,地方上送了礼,一定要向他报告。他知道以后,总是要叮嘱有关部门进行处理:一是要按物折价,把钱寄给送礼者;二是要信访处写一回信,希望下不为例。

平常,毛泽东收到外宾赠送的贵重礼品都交公。各地送的礼品,他通常不收。实在没法退回的,那就折价付钱。有一回,一位友人给毛泽东送来了小米,他倒全部收下——毛泽东喜欢吃粗粮。

菲律宾前总统马科斯的夫人伊梅尔达·马科斯,人称“铁蝴蝶”。1974年9月,伊梅尔达来华访问,为其丈夫马科斯总统的访问作准备。那时,毛泽东不在北京。在见过周恩来总理等人后,李先念副总理会见她,并正式告诉她由于毛主席不在北京,这次就不见她了。马科斯夫人先是表示非常失望和难过,希望中方重新考虑。最后,李先念答应她再考虑同毛主席会见的可能性。毛泽东虽然眼疾很重,但还是同意会见她,并派专机把马科斯夫人送到长沙会见,使她如愿以偿。张耀祠记得,毛主席向她介绍了中国“文革”的情况和中国的历史,马科斯夫人也向毛主席介绍了菲律宾的情况,谈到双方合作的领域。“毛主席知道马科斯夫人喜欢唱歌,就请她演唱。马科斯夫人用中文唱起了《我爱北京天安门》。毛主席听了非常高兴。”

毛泽东平时不大吃水果,马科斯夫人访华时,通过菲律宾驻华使馆送了几筐菲律宾新鲜的芒果給毛泽东。放的时间久了,张耀祠怕坏了,让张玉凤向毛泽东报告一下,是否可以给他在北京的孩子送一些?毛泽东笑道:“你们照顾我,比我的子女周到得多。谢谢你们,请转送给大师傅、警卫和护士们。”张耀祠照办了。

毛泽东勤俭节约,十分注意节约水电,“甚至要求火柴用完了,把火柴盒留起来,买些散的火柴装上再用”。在衣着上,毛泽东进城后做过一套制服,“这套制服只用于接见外宾和参加会议等场合穿,其余时间穿便服或睡衣办公、阅批文件、看材料、看书、看报。开国大典时做的这套制服,只穿了一天,以后再不穿了,送给身边工作人员了”。张耀祠等工作人员见到毛泽东的衬衣、睡衣、毛巾被等的补丁之“千姿百态”,“不成方圆”,灰布头、蓝布头,也有白布头,有什么布头就补什么布头。毛泽东总是说:“没有关系,穿在里面别人看不见,我不嫌就行了。我的标准是不露肉、不透风就行。”

猜你喜欢
马科斯毛主席毛泽东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1949,毛泽东点将
壮锦献给毛主席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
录毛泽东词一首(草书)
菲高院批准马科斯下葬英雄公墓
邦邦·马科斯 为复兴家族而战
阿基诺不忘血仇,打压马科斯
请厨师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