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临床疗效及护理干预配合

2018-04-24 04:05宋少华
特别健康·下半月 2018年2期
关键词:高血脂肢体下肢

宋少华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02--01

下肢动脉闭塞是周围动脉粥样化的重要肢体表现,血管壁上脂质斑块不断沉积会引起血管腔狭窄直至闭塞,造成下肢慢性缺血,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肢体功能和患病后的生活质量。目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率居高不下,是我国致残率较高的疾病之一,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其他慢性病的老年病人是该病的高发人群,所以对临床治疗、护理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传统外科手术主要为动脉搭桥,该种手术创伤大、恢复慢、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一些身体状况较差的老年患者,常常无法耐受此种手术[1]。但随着介入治疗的发展应用,微创的腔内治疗以其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应用范围广的特点被广泛应用到临床治疗中。现代康复医学认为临床治疗应该以疾病为中心的单纯治疗延伸到以人为中心的整体干预,本次研究为探究介入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的临床疗效以及配合护理干预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影响,汇报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抽取80例在2016年2月~2017年6月在我院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患者。干预组:男18例,女22例,年龄38岁~69岁,平均(56.14±4.12)岁。合并高血压12例、冠心病7例、糖尿病9例、高血脂3例。對照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35岁~70岁,平均年龄(57.21±2.94)岁。合并高血压8例、冠心病11例、糖尿病6例、高血脂6例。入选标准:符合下肢动脉硬化闭塞诊断标准者;不能耐受、不愿接受外科手术治疗者;有静息痛、间歇性跛行、下肢组织溃疡、坏死者。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发病位置等资料进行匹配,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以介入治疗,术前进行CT血管造影,根据下肢血管病变部位确定具体的操作方案,行动脉球囊扩张或(和)支架植入术。术前2天嘱患者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次,一日一次;氯吡格雷75mg/次,一日一次。手术时患者取平卧位,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对患侧下肢进行全程的血管造影,如果动脉狭窄程度>50%,行动脉球囊扩张术;行动脉球囊扩张术后狭窄程度仍>3O%或患者病变处形成局部动脉夹层,需行支架植入术。术后的成功标准为动脉狭窄程度<30%,血管造影显示患处动脉血流通畅[2]。术后配合抗凝治疗,具体疗法为,给与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0.5~1mg/kg,连续给药3天。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主要为术前指导患者做好心肺功能的各项检查,对于合并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的患者,在术前要将其血糖、血压、血脂控制在可耐受手术的状态。术后密切注意患肢的血液循环情况、皮温、局部肿胀程度等。干预组在此基础上,根据患者的病情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与患者面对面的沟通,疏导其负面的心理情绪,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叮嘱患者避免长期卧床,鼓励并指导其进行早期的下肢功能恢复锻炼。术后为病人进行肢体按摩,每天2次,每次20分钟。对于一些合并高血糖、高血脂的患者,合理的干预其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1.4 评价指标 踝肱压指数(ABI)测定,ABI=踝动脉收缩压/肱动脉收缩压,正常值≧1,异常为<0.9,严重狭窄为<0.5。生活质量主要包括生理功能、肢体疼痛程度、自我管理评价。

1.5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的计量资料采用组间t检验的方法,利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处理分析。当P<0.05时,认为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ABI值比较,结果存在(P<0.05)的统计学意义,见表一;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干预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存在(P<0.05)的统计学意义,见表二。

3 讨论

目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主要是综合因素导致发病。例如,血栓的形成、动脉壁血供改变等。此病的治疗难度较大,不能达到100%的治愈率并且致残率较高。如不能进行及时有效治疗,会导致患者下肢坏死或溃烂,严重时需要进行截肢。所以,早期有效的治疗尤为重要[3]。介入治疗,相比于传统的手术治疗,具有死亡率低、恢复快、可重复性高、适用范围广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其常用的治疗方式有经皮球囊扩张术、支架植入术、局部灌注溶栓术等,依据下肢动脉CT检查结果,采用单一或联合使用的方法进行治疗[4]。介入治疗虽然是在局部患处发挥作用,但操作较为复杂,操作不当容易引起并发症,所以采取护理干预十分重要。在治疗过程中配合护理干预,对患者进行了全面的病情评估,予以患者饮食、肢体功能恢复的科学指导,及时疏导患者负面情绪,从而减少了患者的不良反应和抵触情绪,提高了治疗依从性。本次研究表明,介入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患者ABI值,配合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综上,介入治疗对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具有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配合护理干预后,可显著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杨俊,史文风,杨旸等.奥马哈系统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5,32(10):951-953.

俞志强,龚亦群,洪彪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15(32):6275-6278.

王秀兰,吴翔.探讨综合护理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疼痛的疗效观察[J]. 护士进修杂志,2017,32(15):1390-1391.

潘易飞,林细吟.认知行为疗法改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术后病人焦虑及抑郁的效果[J].护理研究,2016,30(9):1111-1113.

猜你喜欢
高血脂肢体下肢
术后强化护理预防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便秘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研究
高频超声联合彩超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
高血脂,不都是吃出来的
高血脂有哪些症状?有什么危害?
世界各地的肢体语言
下肢最怕“凉、麻、痛”
肢体语言
高血脂和高血压,哪个更危险?
中医保健食疗方 预防高血压高血脂
面试六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