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在脊柱外伤影像学检查中的应用效果及损伤率检出研究

2018-04-25 02:08王献忠天津河东天铁医院放射科河北涉县056404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8年6期
关键词:外伤脊髓韧带

王献忠 天津河东天铁医院放射科 (河北 涉县 056404)

脊柱外伤作为临床常见的骨科疾病之一,通常是因为受到外力作用而致病,主要以坠落、车祸居多。患者出现脊柱外伤以后,需要立即进行治疗,因此准确、高效的检测方式在临床检测中便显得极为重要。现今在对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时,主要有CT检查以及MRI检查两种方式,其均属于无创检测,但是后者相较前者实用性更高,检测更为准确,因此为了研究使用MRI检测的应用效果,本院特选择了64例脊柱外伤患者进行研究,经与CT检查的对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做出如下所示的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本院就诊的6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患者47例,女患者17例。年龄范围为18~64岁,平均(32.58±4.79)岁。致伤病因:坠落致伤16例,重物砸伤9例,车祸致伤36例,其他原因致伤4例。损伤部位:胸椎椎体损伤13例,颈椎损伤19例,腰椎椎体损伤23例,骶椎损伤9例。合并四肢以及骨盆骨折15例,颅脑外伤9例,肋骨骨折14例,脏器损伤5例。对所有患者按照Frankel分级:A级21例,B-D级32例,E级11例[1]。

1.2 方法

医师在对所有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前,首先需询问患者的病因,结合患者的主诉情况进行临床诊断,随后对其可能出现损伤的部位进行CT平扫,选用的仪器为GE BrightSpeed 16排螺旋CT机,对患者进行常规的横断位扫描,将层距以及层厚控制在3.0mm。在患者受伤8h之后对患者进行MRI常规诊断,选用的仪器为PHILIPS Achieva 1.5T超导磁共振仪,线圈为SENSE Spine,使用自旋回波T1W1、T2W1横断面在患者的脂肪抑制STIR序列矢状面以及T2W1进行常规的MRI检查,矩阵为256×256,层厚为3mm[2]。

1.3 观察指标

使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检查以后,主要对患者的MRI与CT对脊柱外伤检出率结果观察,检出率结果有五个指标,分别为挤压神经、脊髓损伤、椎管容积改变、脊柱曲度改变以及韧带损伤。检出率的计算方法为:检出率=损伤例数/64×100%。

1.4 统计学分析

在本次的研究分析中,对数据进行分析时,使用的软件是SPSS14.0,采用χ2对计数的资料进行检验,用t对计量进行检验,数据之间的差异使用P值来分析。

2.结果

2.1 CT检查结果

对64例患者进行CT扫描以后,13例患者为胸椎椎体损伤,19例患者为颈椎损伤,23例患者为腰椎椎体损伤,9例患者为骶椎损伤。骨折情况:64例患者有70个椎体骨折,其中有42例单椎体、18例2个椎体,3例3个椎体以上。与此同时可以看到可见软组织损伤,脊髓损伤11例,检测显示为条状T1W1低信号,T2W1高信号影,脊髓内斑片状。此外,有226块碎骨片位于椎体前、后,已经占据到了椎管,致其容积发生改变的有34个。脊柱曲度改变6例,椎体后的碎骨片挤压神经7例。有5例患者由于前、后纵韧带增厚,不能明确判断出韧带是否出现损伤。

2.2 MRI检查结果

64例脊柱外伤患者中存在73个椎体骨折,结果表现为变形、变扁、爆裂以及椎管内出现碎骨片。椎体内部的信号增大,T1W1表现为低信号、T2W1表现为高信号。其中23例患者显示为脊髓损伤,检测显示为条状T1W1低信号,T2W1高信号影,脊髓内斑片状。有226块碎骨片位于椎体前、后,已经占据到了椎管,致其容积发生改变的有34个。有21例患者为前纵韧带损伤,22例患者为后纵韧带损伤,其中有16例患者表现为韧带增粗,27例患者表现为韧带撕裂。此外脊柱曲度改变的患者有11例,检测结果显示为脊柱变扁移位、局部弯曲。椎体后的碎骨片挤压神经15例。

2.3 检出率结果对比

使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对两组患者进行检查以后,其检出率结果见表1。

表1.MRI与CT对脊柱外伤检出率结果对比

通过对上表的观察可以得出,研究组在挤压神经、脊髓损伤以及韧带损伤上的检出率分别为23.44%、35.94%以及67.19%。而参考组在挤压神经、脊髓损伤以及韧带损伤上的检出率分别为10.94%、17.19%以及7.81%,研究组检出率明显优于参考组,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 扫描结果对比

为了研究使用MRI检测的应用效果,本院特选择了64例脊柱外伤患者进行研究,分成了使用CT检查的参考组以及使用MRI诊断的研究组,本次研究表明,研究组在挤压神经、脊髓损伤以及韧带损伤上的检出率分别为23.44%、35.94%以及67.19%。而参考组在挤压神经、脊髓损伤以及韧带损伤上的检出率分别为10.94%、17.19%以及7.81%,研究组检出率明显优于参考组,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2 CT、MRI检测对比

CT诊断是临床检测中极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尤其是对于骨质的检测有着较为良好的检测效果。而核磁共振检测(MRI检测)近年来使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检测方法,使用该方式检测时主要运用的是电磁波,通过电磁波直接向患者的病灶位置进行扫描,相较于CT诊断的方式对人体产生的辐射较低,同时也属于一种无创检测的方式。

3.3 脊柱MRI诊断的特点分析

MRI是近几年在临床检测中使用较为频繁的一种检测方式,其相较于CT检查有着检测范围大、可快速成像以及分辨率高等特点[3]。尤其是对于一些神经系统症状极为明显的患者,在鉴别时更加快速且分辨率更高。对于轻度的脊柱外伤患者,由于其梁结构破坏较为轻微,使用CT检查只能观察到椎体变扁或者骨皮质断裂,而无法对一些出现轻微骨质破坏的患者进行诊断,此时使用MRI诊断,其对软组织有着极高的分辨率,因此可以对患者的症状做出有效的判断[4]。此外,使用MRI对患者进行扫描时,不会产生的患者身体造成破坏的辐射,也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在检测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同时对一些先天性的骨质疾病如结合脊柱、肿瘤、Chiari畸形等,都可以做出准确的诊断[5]。

综上所述,MRI诊断作为一种无创检查方式,对发生脊柱外伤的患者检查时有着极高的检出率,以此来加快医师制定治疗方法的速度,因此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检测手段在脊柱外伤检测中应用。

[1]吴陈欢,郭璇,程中华.脊柱外伤患者的CT及MRI影像表现及诊断价值比较[J].中国CT和MRI杂志,2016,14(7):118-120.

[2]张鹤亭,吴永光,张勇刚,等.X线、多层CT、MRI影像检查对脊柱结核的诊断价值比较[J].中国CT和MRI杂志,2017,15(2):137-139.

[3]崔保刚.比较与分析不同影像学检测方法用于诊断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效果[J].中国CT和MRI杂志,2015,13(5):25-28.

[4]梁佐堂,李继峰,董乐,等.对比分析X线、CT和MRI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应用的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5,13(2):84-87.

[5]郎宁,苏敏英,J.Yu,等.脊柱病变动态对比增强MRI药物代谢动力学分析血流曲线选择的初步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6,24(7):527-531.

猜你喜欢
外伤脊髓韧带
人工3D脊髓能帮助瘫痪者重新行走?
橡皮生肌膏在手外伤术后皮肤软组织坏死中的应用
三角韧带损伤合并副舟骨疼痛1例
羊常见外伤、创伤的治疗方法
注意这几点可避免前交叉韧带受损
急诊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在闭合性十二指肠胰头外伤中的应用
脊柱脊髓损伤患者应用核磁共振成像与CT的诊断对照研究
超声结合应力实验在肘关节侧副韧带损伤中的临床意义分析
一种用于经皮脊髓电刺激的可调便携式刺激器设计
球囊压迫法建立兔双节段脊髓损伤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