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蓖麻品种在四川省的引种试验

2018-04-26 01:01柯皓天张正国
蚕桑通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蓖麻分枝四川省

冯 超,刘 玲 ,2,柯皓天 ,张正国 *,吕 银 ,2

(1.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31; 2.四川省丝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 成都 610031)

蓖麻(Ricinus communisL.)为大戟科蓖麻属草本植物,是十大油料作物之一[1]。蓖麻适种性能广,耐土壤酸、碱力强,可在盐碱及贫瘠的土地上生长[2]。蓖麻的利用领域广泛,蓖麻叶可用于养蓖麻蚕,蓖麻毒素具有抗癌功效,可用于医药蓖麻粕是优质绿色肥料,蓖麻油的衍生物有170多种,被广泛应用于纺织、印染、医药、制造等领域[3]。四川为蓖麻宿根栽培生态区域[4],具备一年种植(收获)两熟的气象条件。为探讨蓖麻在四川省一年种两收的生长情况,于2015年-2016年对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引进的3个中杆蓖麻品种进行了引种试验研究,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品种为浙蓖1号、浙蓖3号和浙蓖4号,由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提供,对照种为山西经作蓖麻科技有限公司选育的矮秆蓖麻品种中北3号。

1.2 试验地概况

本试验于2015年~2016年在四川省江油市新春乡的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蚕桑基地进行,试验基地土壤为丘陵低沙粘土,土壤肥力较低,前茬作物为桑树。

1.3 试验园设计

设置了4个试验区,其中3个试验区用传统种植技术管理,生长过程中不采叶,主要用于蓖麻籽产量对比另1个试验区采用“春播夏伐”再生栽培技术,以采叶养蓖麻蚕为主,进行春秋产叶量的调查比较。

试验区面积2015年为平均30 m2,行株距1 m×0.33 m,密度1000株/667 m2;2016年为平均50 m2,行株距1.1 m×0.7 m,密度866株/667 m2。试验区随机排列,品种四周挖浅沟隔开,以便区分品种,重复试验区四周挖排水沟隔开,外围用对照种设保护行,行株距为0.80 m×0.45 m,保护行植株不计入产量。

1.4 点种

采用人工挖穴点种,参试验品种“浙蓖1号”、“浙蓖3号”和“浙蓖4号”每穴播种2粒,对照种“中北3号”每穴播种3~4粒。于每年4月8~10日播种,种子直播,出苗后100 d~110 d,距地面20 cm进行夏季伐杆,等再生芽萌发后,每株留健壮新芽3~4根生长。

1.5 栽培管理措施

苗期和中后期田间肥培植保管理方法,参照蒋小军著的《蓖麻高产栽培及育种技术》[5]。此外,春播夏伐按100 kg/667m2的标准分3次施肥,夏伐前施2次占施肥量的三分之二,伐后20 d后待新植株长至20 cm左右时施入剩余的肥料。

2 结果与分析

2.1 浙蓖品种在江油市种植区试的物候观测结果

2015年和2016年两年中,四个品种均在14 d~16 d后出苗,出苗比较整齐,现蕾期、开花期、成熟期相差不大。全年生育期90 d~105 d,属于早熟品种;106 d~120 d,属于中熟品种[6],从表1可以看出,“浙蓖1号”属于早熟品种,“浙蓖3号”、“浙蓖4号”和对照种“中北3号”属于中早熟品种,属于中熟品种。

表1 浙蓖品种在江油品试的物候观测结果Table 1 Phenology and growth period of the 3 castor varieties introduced from Zhejiang Province and 1 control varieties

2.2 主要农艺性状

3个引试品种的株高均>180 cm,属于中杆品种,“浙蓖3号”最高,“浙蓖1号”最矮,对照种的株高为170.62 cm;3个引试品种的主穗位高为60.80 cm~65.73 cm,“浙蓖3号”最高,“浙蓖1号”最矮,对照种的主穗位高为56.72 cm,均属于低穗位蓖麻品种;一级分枝数“浙蓖1号“和”浙蓖3号“分别为4~5个/株和4~6个/株,”浙蓖4号“为3~5个/株,对照种为3~4个/株;主穗长度、有效穗数均是3个引试品种长(或多)于对照种(表2)。按分枝性的分类标准[6]划分,“浙蓖1号”和“浙蓖3号”的分枝能力为强,“浙蓖4号”分支能力为中等,对照种分枝能力为弱。

表2 浙蓖品种在江油品试的主要农艺性状调查(2015年)Table 2 Major agronomic characters of the 3 castor varieties introduced from Zhejiang Province and 1 control varieties(2015)

2.3 蓖麻产籽量

对供试品种的蓖麻籽产量进行调查,结果见表3。由表中数据可知,四个品种的产籽量2016年均高于2015年,这主要是2016年增施了15%的肥料所致。两年平均产籽量,3个引参试品种为151.91 kg~168.93 kg,比对照种增产13.36%~26.09%。

表3 浙蓖品种在江油品试点的产籽量(kg/667m2)Table 3 Seed yield of the 3 castor varieties introduced from Zhejiang Province varieties(kg/667m2)

表4 浙蓖品种在江油市春播夏伐叶、籽产量成绩(kg/667m2)Table 4 Leaf yield and seed yield of the 3 castor varieties introduced from Zhejiang Province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varieties after summer cutting(kg/667m2)

2.4 一种两收与单季种植的产叶量比较

利用蓖麻剪伐后再生力强的特性,本试验以蓖麻蚕饲养用叶为目的,设计出“春播夏伐”一种两收栽培模式,即春季播种,出苗100 d左右,全株采叶收获一次,距地面20 cm处留秆剪伐,再生植株于10月份采叶90%,收获第二次。此栽培法与3个试种2年平均产叶量为1736.52 kg/667 m2,比传统的留株分批采叶栽培法的1166.16 kg/667 m2增加48.91%(表4)。两收法因以叶片收获为主要目的,花果生长不良,3个引试品种两年的平均产籽量仅17 kg/667 m2~44 kg/667 m2,明显低于传统籽用栽培的产籽量(表3)。

3 小结与讨论

四川盆地属亚热带湿润气候[7],年均气温16℃~18 ℃,日温≥10℃的持续期240 d~280 d,积温达到4000℃~6000℃,年降水量510 mm~1637 mm,无霜期230 d~340 d。2016年,我们引进的50余份蓖麻品种陆续在此间播种,均能正常生长结实,试验证明,早熟和中早熟品种在四川丘陵大部分地区一年可以播种两次,播种时间在3月下旬至6月之间。

引进的3个中杆品种的产籽量都高于对照种,产量排序为浙蓖3号>浙蓖1号>浙蓖4号。高产原因与其植物学结构和主要农艺性状表型有重要关系。有研究表明,一级分枝穗长与籽产量呈正向作用[8],3个引进品种的一级分枝穗长都较对照种的长。同时,3个引进品种的分枝能力也较对照种强,这可能是籽产量高的另一个原因[9]。本次引种试验的结果表明,引进的3个蓖麻品种具有产叶(籽)量高、分支能力强、可一年两收等特性,其中浙蓖3号综合性状最优,适合在四川省丘陵地区推广种植。目前这3个品种已在四川部分地区进行农村区域性鉴定试验,有关结果将后续报道。

国内目前选育和栽培的蓖麻品种全是以产籽为主,几乎没有专用于蓖麻蚕饲养的叶用品种报道。为了增加单位面积的养蚕量,本试验田设计了“春播夏伐”一播两收的栽培新模式,蓖麻叶产量比春播留株分批采叶的传统方式增加48%左右,这无疑是叶用栽培的强力增产措施。由此认为,作为蓖麻叶用品种的选育,应具备生育期较短(110 d以内),株型以矮秆或中秆为宜,茎粗中等,节间较短,株型紧凑,耐密植,分枝性较强,叶片较大,叶肉较厚等农艺性状。

蓖麻蚕是我国仅次于桑蚕、柞蚕的第三大泌丝蚕类,主食蓖麻叶,具有发育快、龄期短、蚕体健、易饲养、成本低、见效快等特点[10]。其茧丝性能优良,风格粗犷,与桑蚕丝及其它纤维混纺织品,茧壳加工系列产品,蚕蛹深加工产品等己达百佘种,且稀缺走俏,发展空间广阔[11~12],然而由于四川蓖麻蚕生产早己绝迹,导致蓖麻种植、蓖麻茧丝加工技术滞后。如前所述,四川省具备种植蓖麻、饲养蓖麻蚕的气候和地理条件,在丘陵、山区等贫瘠土地上种植蓖麻,能有效防沙固土、防止水土流失;分期、适量疏叶养蚕有利于蓖麻健康生长。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提出的“一带一路”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模式,也给四川的蓖麻蚕产业发展带来了光明的前景。

[1]孙振钧,吕丽媛,伍玉鹏.蓖麻产业发展:从种植到利用[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2,17(6):204~214.

[2]吴昊.四川攀西地区宿生蓖麻高产栽培技术[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1(2).

[3]张雁萍,陈宓,陈显国,等.不同种植密度对蓖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2(19):10043~10045.

[4]朱国立,何智䖑,贾娟霞,等.我国栽培蓖麻的生态区划及引种规律初探[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2(5):1~3.

[5]蒋小军.蓖麻高产栽培及育种技术:南方本[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6]严兴初.蓖麻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8~28.

[7]陈超,庞艳梅,潘学标,等.气候变化背景下四川省气候资源变化趋势分析[J].资源科学,2011,33(7):1310~1316.

[8]李金琴,张智勇,何智彪,等.矮秆蓖麻杂交种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及多元回归分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汉文版),2010,25(1):40~43.

[9]陈小龙,魏佳,裘晓云,等.美洲矮秆蓖麻品种的引进鉴定[J].蚕业科学,2013(2):213~219.

[10]蒙霜.蓖麻蚕(木薯蚕)饲养技术要点与效益分析[J].农民致富之友,2013(2):105~106.

[11]李树英.野蚕系列之三——蓖麻蚕[J].中国蚕业,2014,35(3):93~95.

[12]黄君霆,朱万民,夏建国.中国蚕丝大全[M].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935~944.

猜你喜欢
蓖麻分枝四川省
一株吊兰
前三季度四川省五大支柱产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
短截和摘心对矮砧苹果幼树分枝特性的影响
四川省 多举措增强2500万 农民工获得感
红花群体自交结实及分枝性状探究
巧嘴绕口令
蓖麻蒴果剥壳过程中的力学性能有限元仿真
濒危物种灰叶胡杨不同发育阶段枝系构型特征研究
蓖麻防害虫效果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