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得来 终觉浅

2018-04-26 18:41南方周末评论员
南方周末 2018-04-26
关键词:爱弥儿治国王阳明

南方周末评论员

世界读书日谈读书。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是中国人长期以来的信条。读书干吗?学而优则仕,中国读书人的确往往都有一颗从政的心,一流人才不做学术,也不做企业家,多去“天下英雄入吾彀中”了。

按照孔子的看法,从政的目的,自然是要治国平天下。但治国平天下不是一个外在于个人的目的,好像是为天下人牺牲自己。古之学者为己,在孔夫子的逻辑里,治国平天下,其实也只不过是自我人性在更广大领域的实现。到底是服从“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的霸道逻辑,还是坚持“大人格君心之非”的王道逻辑,这往往是一个士人要面对的终极标准。

那么,处处关心政治的儒家主张“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吗?不尽然。礼乐射御书数,算一算,六艺之教中,属于读书的有多少?《论语》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儒家虽然关心政治,但更根本的,是个体生命在繁复生活世界中的定向与自我成就。而这,在人生开始的地方,不是通过读书来养成的。更别说死记硬背,哪怕你背的是《论语》《周易》,恐怕也非王阳明所认同的“教”与“学”。

不仅孔子或王阳明这么说。卢梭在《爱弥儿》中认为,少儿真正有效的学习,是从亲身经历中来。儿童通过身体的玩耍,通过观察大自然,通过学习一门又一门与生活相关的技艺,来养成淳朴自由的性情、自食其力的能力:通过在森林里辨别方位开始学习天文学,通过游学参访学习政治学等等,这些场景式、参与式的学习,使少年所学的知识与真实世界深度融合,由于学生的知识体系建立在生命直感之上,这些知识,也就更好地融入学习者的生命,真正滋养生命。

主张尊德性重于道问学的陆象山,也主张“六经注我”;王阳明主张心即理、致良知,其一生学问宗旨,都围绕《大学》等经典的反复研读而展开;卢梭至少也还希望爱弥儿读《鲁滨逊漂流记》,在懂得分辨善恶后读一读寓言故事;更别说孔子删述笔削的伟大人文事业,更是离不开书了。

书籍的确是人类精神的主要载体。在一个静心读书越来越不容易的环境里,本文无非想说一个观点:读书是为了让生命更美好,而使生命更美好的学习,也远远不止读书,它从每个人诞生起即种根,伴随我们的每一个心念与行为,直至临终一刻,无时无处不在。

猜你喜欢
爱弥儿治国王阳明
排列问题中的顺序处理
真正心平气和
王阳明龙场悟道
论卢梭《爱弥儿》的教育学思想
露胎印花罐
试论《爱弥儿》中的爱情观教育思想
自然主义教育观适应性研究
良知
卢梭的“发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