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粮食种植结构差异研究

2018-04-26 06:50刘豪
科学与技术 2018年8期
关键词:山东省优化策略

刘豪

摘要:本文通过对山东省粮食种植结构区域差异影响因素分析,结合当地自然条件与人文社会因素以及国家农业政策,最后综合山东省今后现代种植业发展的特点,提出山东省的种植结构优化策略。

关键词:种植结构差异;优化策略;山东省

一、山东省粮食种植结构区域差异影响因素分析

(一)自然资源环境条件因素的影响

自然资源环境条件的差异是形成粮食种植结构区域差异的最基本的因素。山东地形东中西差异较大,中部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东部半岛大都是起伏和缓的波状丘陵区,西部、北部是黄河冲积而成的鲁西北平原区,是华北大平原的一部分。全省气温地区差异东西大于南北,年平均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自然资源环境条件造成了山东粮食种植结构的宏观差异,决定了山东省农业种植分区的基本趋势。其中,南四湖粮渔区与其他农业区相比,依傍南四湖,水资源丰富,自然资源环境条件非常适合中稻生长,故本区秋粮百分之八十以上以中稻为主,与其他农业区差异较大。

(二)社会需求因素的影响

社会需求的差异是种植结构差异的前提,是导致粮食种植结构差异的外在因素。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人们对动物产品和果蔬类产品产量、质量需求持续增加,对粮食主产区的种植差异具有直接影响作用[1]。山东省是一个人口大省,人口分布不均,虽然现在全省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但仍有部分地区较差,需要种植部分粮食作为口粮,解决吃饭问题。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计划生育稍有落后,人口较多,因此需要种植粮食作为口粮来解决吃饭问题。这也造成了西部冬小麦和夏玉米种植比例较大,而其他作物种植较少,与东部差异较大的现象。

(三)经济效益因素的影响

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最终目的是获得较高的产量,从而使经济效益最大。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更是按价值规律从事农业生产[2]。因此,经济效益是导致种植结构差异的直接原因。种植玉米收益较高,虽然玉米的单位面积收益率比水稻低,但比大豆高,而由于水稻的种植受水资源条件的限制,不能在全省普遍增加,并且其栽培技术要求也比较严格,而玉米却适应性强,这就造成了夏玉米在全省范围内的广泛栽种。

大棚种植蔬菜瓜果经济价值高,一旦形成规模效益,经济效益异常高。潍坊寿光蔬菜名扬远外,随着经济效益的逐年增加,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种植蔬菜大棚,形成了潍北粮牧渔区和潍中粮烟区。此区内的蔬菜瓜果种植比例相当大,与其他农业区相比有明显的差异。

(四)国家农业政策因素的影响

国家农业政策是一种产业政策。国家通过农业政策,运用经济、法律杠杆引导社会其他经济主体,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满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对农业的客观需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农业政策是执行农作物布局、规划的主要手段;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农业政策通过调节市场对农业生产不断产生影响,从而对农作物布局起到促进作用。纵观我国的农产品收购史,可以看出农产品收购价格的变化,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种植业结构的变化[2]。由于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对不同的地区所采取的政策不同,也导致了不同的农业区之间种植结构之间的差异。

由于受国际粮食市场和国内需求的影响,玉米和小麦等粮食作物生产效益下降,但农民还是愿意种植玉米和小麦,主要原因是国家出台了粮食保护价收购政策,使得农民生产的玉米和小麦有地方卖,而又不需要承担市场风险,因此导致了大部分农业区仍然以冬小麦和夏玉米为主,而其他作物比例不高的形势。

(五)比较优势的影响

比较优势是形成种植结构差异的内在动力。农作物的比较优势是区域农业的自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及区位条件、科学技术及市场需求等因素综合结果[3,4]。按照单产水平、种植规模计算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进行分析,选择比较优势较高的作物进行种植。由于各个农业区中各种作物的比较优势不同,这也导致了各个农业区选择种植的作物不同,因此形成了农业区之间的粮食种植差异。

总之,形成粮食种植结构差异的各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影响着粮食作物的种植结构差异。自然资源环境条件是最基本的影响因素,它决定了各个农业区种植结构的宏观差异。社会需求和经济效益是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种植什么品种、种植多少,首先取决于社会需求和经济效益的大小。国家农业政策因素的阶段性特别明显,它是引导性因子,决定了种植业的规模,使农业区的粮食种植结构产生微观差异。比较优势在客观上使种植结构的调整更加合理深入,使得粮食种植差异更加突出,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二、山东省粮食种植结构优化方案

山东省粮食种植结构已经基本形成,进行大的调整与改变实属不易,但在各个农业区之内仍然可以进行细微的调整,减少目前经济效益低的粮食品种的种植,增加一些质量高效益好的品种,使种植业由粮食为主,向粮食、经济、饲料三元结构转变,[5]以使整个山东省的粮食种植结构达到最优化的状态。

(一)按比较优势,适当加大部分农业区内蔬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

按比较优势,适当促进部分农业区内蔬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优质高效发展。各个农业区的种植结构也基本稳定,关键在于按比较优势,进行各农业区内的结构优化与技术改进,适当加大蔬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使得农业区内的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种植结构达到最优化。

(二)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条件和劳动力条件

山东省内各个地区在自然资源方面,经济方面和劳动力方面差异较大,如西部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较多,而东部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较少,因此像种植水稻等劳动密集型的农业,可以在西部增多一些。自然资源条件是种植农作物的关键因素,山东省东部气候湿润,可以相对多种一些适宜生长的蔬菜瓜果,提高经济效益。

(三)整体规划,合理布局,形成规模效益,适应产业化经营要求

通过整体规划与合理布局,大力种植具有优势的粮食作物,同時加大其他作物的种植,形成区域化布局和基地化规模种植格局,适应产业化经营要求,满足市场对农产品多样化的需求。按照发展大产业,大流通,大经济的观念,大力发展跨区域经济,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潍坊寿光蔬菜瓜果经济效益高,且在不断发展前进中,在其附近的相关农业区可以以寿光为中心,逐渐加大蔬菜瓜果的种植比例,加大规模,满足市场需求,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

(四)集中力量,实施优质麦、优质水稻、无污染优质蔬菜产业化工程

积极培育优质粮食,蔬菜瓜果及其它经济作物,集中力量,实施优质麦、优质水稻、无污染优质蔬菜产业化工程。由于国家调整了粮食保护价收购范围,给山东的水稻生产带来了机遇。抓住机遇,加强水稻的生产,特别是优质水稻的生产,将会扩大山东稻谷的市场占有份额,增大经济效益[4]。在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建立优质专用小麦选育场和原种繁殖基地,组建优质麦开发公司。建成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引进无污染生产技术。在各种植农业区内统一供种、统一生产技术方案、统一产品收购和质量标准,制定生产过程质量控制规程,形成完善的质量检测体系。[5]

参考文献

[1]陈阜,武兰芳,秦向阳.华北平原城郊区种植结构调整的内在动力和趋势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3,8(1):51-54.

[2]王洋,王新江.吉林省种植结构演变的驱动机制研究[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5,21(1):33-36.

[3]安晓宁.三大粮食作物生产的区域比较优势分析[J].调研世界,1998,6:18-20.

[4]冀名峰.我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比较优势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1996,5:19-24.

[5]葛颜祥.山东省粮食生产现状及其发展战略探讨[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1):63-67.

(作者单位:烟台大学、烟台市国土资源局福山分局)

猜你喜欢
山东省优化策略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两名造纸相关领域企业家获山东省优秀企业家称号
北风催眠曲
再见,雪姑娘
Fostering learners’autonomy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企业重大风险确定及管理建议的研究论述
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基于一种优化策略的智能灯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