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江苏南通市中考散文阅读试题的命制

2018-04-26 12:22李旭东
中学生阅读(初中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题是命制小女孩

李旭东

命制一份中考语文试卷与写一篇文章相似。布局的匀称、语言的精美、意蕴的深厚,都体现出中考语文试卷命制者独特的“文心”。2017年,我在命制江苏南通市中考散文阅读试题时颇费思量。因为整套试卷第一题是以“敬畏经典”为主题的阅读文本,所以,我打算在“敬畏经典”的价值观引领下,选择一篇自然和人文融合的散文文本。我先后选择了乡愁主题、民俗主题、荷主题等多个文本,均感觉不行,达不到文质兼美的要求,最终节选了张晓风的散文《魔季》。

张晓风的散文《魔季》有3000多字,而中考试卷现代文阅读文本一般规定字数在1300字以内,这就要求我必须对散文《魔季》进行删改。我多次研读这篇散文,决定节选它的前半部分,保留它由景及人的写景抒情散文的特色。最终,我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文本对“魔季”的景物描写部分,删减了作者与“小女孩”交往的部分情节,在删减叙事情节的过程中,保留了对“一个小女孩”“一个小精灵”“一个小山居者”的描写,因为这是作者描写小女孩的真意。大家在试卷中阅读到的《魔季》,既是一篇描写春天魔幻景象的散文,又是作者表达对自然的喜爱以及抒发淡淡乡愁的优美散文。

挑选阅读文本如此严格,命题更是精益求精。阅读是有规律的,阅读一篇文章常常是先浏览,再细读,遵循着整体感知一欣赏细节一体会感悟的阅读规律。散文阅读试题命制也遵循这一阅读规律,注重考查学生最基本的整体感知、词句理解、信息提取、分析理解等能力,考查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与审美能力。散文阅读的5道题目,第1题为内容概括,第2题是重点词语批注,第3题是关键语句含意理解,第4题是文章写法鉴赏,第5题是写作意图感悟。这样的命题遵循阅读规律,考点布局科学,有利于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速读、跳读、赏读等读书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试题命制力求言简意赅,问题设置指向明确。避免出现冗余答题信息,并力戒陈题和套题。比如第1题,在最初命制时,要求“依次概括文中描绘的主要画面”,虽然要求概括“主要画面”,但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很难分清,并且这篇散文所描写的景物较多,很难准确概括。考虑到在阅卷中很难公正评判,所以,我将题干要求进一步明确为“概括文中实写的两幅主要画面”,既然是“实写”,就意味着文本中有“虚写”,在题干中明确提醒学生不能概括后面作者心里回想的画面,这样就做到了答题指向明确。同时,为了提醒学生应概括“主要画面”,我还在“主要”一词下加了着重号。

再如第4题,题干原先表述为:“本文意在写季节,为何却要花大量的笔墨描写一个小女孩?”后来,为避免问题对学生的阅读造成干扰或误导,我将题目表述更改为:“文章标题为《魔季》,为什么却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一个小女孩?”如此表述更规范、更简约,也指引了学生的答题思路。

试卷第5题:“第⑥段用了10个问号,可是读起来一点也不显得单调,反而别有韵味。仔细阅读这段文字,说说这样表达的作用,并分析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此问题设置依据苏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呼兰河传(节选)》课后的“探究,练习三”。以教材中的探究练习题为蓝本设置题目,目的是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时认真思考教材编者精心设计的练习题,从而锻炼、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附:2017年江苏南通市中考散文阅读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22分)

魔季

①我沿着草坡往山上走,春草已经长得很浓了。唉,春天老是这样的,一开头,总惯于把自己藏在峭寒和细雨的后面。等真正一揭了纱,却又谦逊地为我们延来了长夏。

②山容已经不再是去秋的清瘦了,那白绒绒的芦花海也都退潮了。相思树是墨绿的,荷叶桐是浅绿的,新生的竹子是翠绿的,刚冒尖儿的小草是黄绿的。还有那些老树的苍绿,以及藤萝植物的嫩绿,熙熙攘攘地挤满了一山。我慢慢走着,绿在我里,我在绿里。

⑧那边,清澈的涧水流着,许多浅紫、嫩黄的花瓣上下漂浮,像什么呢?我似乎曾经想画过这样一张画——只是,我为什么如此想画呢?是不是因为我的心底也正流着这样一带涧水呢?

④我们已把窗外的世界遗忘得太久了,我们总喜欢过着四面混凝土的生活。我们久已不能想象那些溪畔草地上执鞭的牧羊人,以及他们仅避风雨的帐篷。我们同样也久已不能想象那些在垄亩间荷锄的庄稼人,以及他们只足容膝的茅屋。我们不知道脚心触到青草时的恬适,我们不晓得鼻腔遇到花香时的兴奋。真的,我们是怎么疾驰得那么厉害的?

⑤忽然,走来一个小女孩。如果不是我曾看过她,在这样薄雾未散尽、阳光诡谲闪烁的时分,我真要把她当作一个小精灵呢!她慢慢地走着,好一个小山居者,连步履也都出奇地舒缓了。她有一种天生的属于山野的纯朴气质,这使我不能自己地想逗她说几句话。

⑥“你怎么不上学呢?凯凯。”

⑦“老师说,今天不上学。”她慢条斯理地说,“老师说,今天是春天,不用上学。”

⑧啊,春天!噢!我想她说的该是春假,但这又是多么美的语误啊!春天我们该到另一所学校去念书的。去念一册册的山,一行行的水。去速记风的演讲,又数骤云的变化。春天春天,春天来的時候我们真该学一学鸟儿,站在最高的枝柯上,抖开翅膀来,晒晒我们潮湿已久的羽毛。

⑨那小小的红衣山居者好奇地望着我,稍微带着一些打趣的神情。

⑩我想跟她说些话,却又不知道该说些什么。终于没有说——我想所有我能教她的,大概春天都已经教过她了。

⑾慢慢地,她俯下身去,探手入溪,花瓣便从她的指间闲散地流开去。她的颊边忽然漾开一种奇异的微笑,简单的、欢欣的,却又是不可捉摸的笑。我又忍不住叫了她一声——我实在仍然怀疑她是笔记小说里的青衣小童。我轻轻地摸着她头上的蝴蝶结。

⑿“凯凯。”

⒀“嗯?”

⒁“你在干什么?”

⒂“我?”她踌躇了一下,茫然地说,“我没干什么呀!”

⒃多色的花瓣仍然在多声的涧水中漂过,在她肥肥白白的小手旁边乱旋。忽然,她把手一握,小拳头里握着几片花瓣。她高兴地站起身来,将花瓣往小红裙里一兜,便哼着不成调的歌儿走开了。

⒄我的心像是被什么击了一下。她是谁呢?是小凯凯吗?还是春花的精灵呢?抑或是多年前那个我自己的重现呢?在江南的那个环山的小城里,不也住过一个穿红衣服的小女孩吗?在春天的时候她不是也爱坐在矮矮的断墙上,望着远远的蓝天沉思吗?她不是也爱去采花吗?爬到树上,弄得满头满脸的都是乱扑扑的桃花瓣儿。等回到家,又总被母亲从衣领里抖出一大把柔柔嫩嫩的粉红。啊,那个孩子呢?那个躺在小溪边打滚,直揉得小裙子上全是草汁的孩子呢?她隐藏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⒅啊,春天多叫人迷惘啊!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是谁负责管理这最初的一季呢?他想来应该是一个神奇的艺术家了,当他的神笔一挥,整个地球便美妙地缩小了,缩成了一束花球,缩成了一方小小的音乐匣子。他把光与色给了世界,把爱与笑给了人类。啊,春天,这样的魔季!

(张晓风/文,选自《张晓风自选集》,有删改)

1.阅读全文,概括文中实写的两幅主要画面。(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为第②段中加点词写一段赏析性批注。(4分)山容已经不再是去秋的清瘦了,那白绒绒的芦花海也都退潮了。

批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语境,理解第⑧段画线句的深刻含意。(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標题为《魔季》,为什么却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一个小女孩?(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⑩段用了10个问号,可是读起来一点也不显得单调,反而别有韵味。仔细阅读这段文字,说说这样表达的作用,并分析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见第46页)

猜你喜欢
题是命制小女孩
爱掐人的小女孩
例谈不等式题的命制方法
卖火柴的小女孩
可爱的小女孩
爱哭的小女孩
减法中填数
高中历史试题命制中需把握的相关要素
由命制唐朝使职选择题引发的思考
对一道中考题的命制与解析
一道高考题的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