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再认识

2018-04-28 03:04葛守昆
浙江经济 2018年6期
关键词:经济

□葛守昆

经济危机不可避免,但经济危机也是经济发展的促进因素,需要科学全面地认识经济危机

自2007年底美国发生由次级贷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尤其是面对衰退停滞的经济危机,经济学界重新关注对经济危机的研究,重燃对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马克思经济学的热情。笔者认为,有些未必是对经济危机的正确认知,包含着一些似是而非的看法,不足以科学应对和防范经济危机,非常有必要对经济危机进行再认识。

经济危机是市场经济的惩罚机制

经济危机是经济出现严重疾病的表现,在一定意义上,是对人类经济行为的惩罚。比如说,经济增长速度太快,出现悬崖式下滑就是惩罚;价格暴涨,暴跌也是惩罚;投资太猛,产能过剩,东西卖不出去,出现大量积压、涨库,投资萎缩,当然是惩罚;经济泡沫太大,突然缩水,资金紧缺,失业剧增,信心一落千丈,都是惩罚。至于为什么一定导致经济危机的发生,人们有不同的认识,有人性利己说的,将经济危机归结于人类的自私;有人性贪婪说的,认为人性的贪婪必然导致经济危机。笔者认为,经济危机与人性利己自私有一定的关系,但并不具有必然性,不能讲人性自私的时候就伴随着经济危机的存在,经济危机是间断性事件或现象,非时刻存在的东西。关于贪婪对经济危机的影响,首先有一个对贪婪的认定问题,不能将利己等同于贪婪,利己可能导致贪婪,并不必然导致贪婪。在形式逻辑上,所谓无之必然,有之未必必然。究竟何谓贪婪?不宜做主观臆断。你不能断定一个企业获得百万利润不贪婪,获得千万利润就一定贪婪。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企业是独立自主的微观竞争主体,获得的利益与自身努力跟市场变化有关,利润的多少并不完全反映是否存在贪婪的问题。将经济危机归结于贪婪,容易模糊人们对经济危机的真正认知。

在市场经济中,经济危机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经济形势误判产生的心理和行为失当,及其产生的连锁反应,或者叫“蝴蝶效应”。比如,对某种产品的需求,在价格上涨趋势下,引发心理预期发生变化,出现买涨不买跌效应,进而需求快速上升,导致投资过度、产品生产供应过度的情形,但是价格上涨到了一个顶点,需求不仅不再上升,反而出现暴跌的情形,引起产品积压、库存增多,影响到资金的周转和货款、贷款的回收,供给与需求脱节,危机就随之产生。联系到2007年底美国由次级贷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就属于心理预期改变出现的行为失当。先是面对房地产供不应求、价格上升的情况,消费者、投资者和银行形成这样的心理预期:买房者认为,房价上涨,贷款买房有利可图,即使贷款到期不能偿还,卖了房子不仅可以归还贷款,还有额外一笔收益;银行同样认为,即使债务人不能按期还贷,但有房子作为抵押,将抵押的房子卖掉,不仅可以收回贷款,利息收入也有保障。在这种心理预期驱使下,买房者不考虑偿还能力举债,银行放松贷款条件放贷,刺激了房地产业过度甚至恶性发展,但是一旦超过了市场最终所能承受的极限,房价一跌再跌,银行资金出现周转不灵、资金紧缺的情况,这时候人们的心理预期重新发生大的逆转,买房热情骤降,银行更加惜贷,投资者、房地产开发商极度恐慌,连累到钢铁、水泥等一系列相关产业,金融危机、经济危机不期而至。经济危机肯定是人们没有准确预料到,也是不愿意见到的现象,但是经济危机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成为对人们经济行为的惩罚,成为经济增长的沉重代价。

经济危机形成的危害性是巨大的,有灾难性的,甚至是毁灭性的,否则,就称不上危机。经济危机造成的危害有物质层面的,如产能大量过剩、产品严重积压。更有社会层面的,加剧和激化着各种矛盾,如就业压力增大,劳动者之间的竞争激烈;资本与劳动之间的矛盾加剧,面对失业的压力,劳动者的利益可能受到侵犯;民众与政府之间的矛盾激化,正常的经济生活被打乱,对政府管理层的埋怨增多;尤其是经济危机明显拉大了人们的收入差距,有些人在危机中聚敛财富,大多数民众的收入缩水,对富人的仇恨增加。比如,2007年底发生在美国的国际金融危机,就激化了民众与金融资本的矛盾,许多民众走上街头,抗议金融资本,典型的就是数日“占领华尔街”的游行示威。历史上,人类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都与经济危机有一定的关系。未来的经济危机是否引发战争,未可确定,但大规模的战争,很可能与经济危机密切相关。

经济危机的正面效应

采用重庆奔腾仪器厂研制的WZG-48型工程地震仪,采用4 Hz检波器接收。野外工作参数为:锤击震源,垂直叠加多次,12道检波器接收,偏移距为2 m,道间距为2 m,采样间隔为0.2 ms,采样点数为2 048。图2为该工区的一张原始单炮记录。

坚持以消费为中心组织经济活动。人类有目的的经济活动,起源于消费需求的增多。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消费构成了人类经济最初也是最终的目的。纵观有史以来的经济发展,就表现为围绕消费、以消费为中心的增长。尽管人们不仅生产消费资料,也生产生产资料,还生产与消费相关的安全等产品,但是这些生产不能偏离、远离消费,更不能背离消费。否则,就是为生产而生产、为投资而投资、为增长而增长,浪费资源财富,会在一定程度上挤压消费。应对和防范经济危机,必须确立以消费为中心的理念,矫正偏离消费的经济活动,剔除和减少远离、背离消费的虚拟经济行为,构建与消费密切相关的产业、行业体系,促进经济保持在正确的轨道上。

许多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以二分法的观点来看,经济危机也是经济发展的促进因素。经济危机不可避免,但需要科学全面地认识经济危机。

本文以京津冀地区为例,基于2008年至2016年的面板数据,创新性地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方法对过境免签政策的入境旅游增长效应进行验证。结果显示,过境免签政策显著地促进了入境旅游的发展,且此项政策的促进效应当即有效。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碍于宏观经济形势不景气以及该项政策的缺陷,使得过境免签政策促进入境旅游增长的有效性有所下降。

经济危机是破坏性的变革创新。每一次经济危机,人们都会痛定思痛,认真总结和深刻反思其教训,并采取新的行动。显而易见的,就是技术上的创新、制度性的变革以及固定资产设备的更新。从实践来看,人类机器的发明,电的发明、电灯的应用,以及电脑和互联网的发展,或多或少都与经济危机有一定的关系。危机来临,市场竞争主体都会积极行动起来,寻找摆脱危机之策。其中就包含用新机器、新工艺、新技术、新思路、新办法等取代旧机器、旧工艺、旧技术、旧思路、旧办法,减少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和损失。尽管没有一劳永逸的对策,但人们从来不会放弃应对和化解经济危机的努力。从政府角度,也有许多值得总结反思的方面。比如美国由次级贷引发国际金融危机,面对购房者不考虑偿还能力盲目贷款的情形,面对银行过分放松贷款条件冒险放贷,政府的监管是否到位?是否在经济政策上有为了经济增长而增长、为了增加就业而就业的情况?政府有无乱作为不作为问题?应该说在制度层面也有改进的地方。

明确应对和防范经济危机的前提背景。在经济和经济学界,对经济危机有不同的认知,一种是承认经济危机的客观存在和不可避免,另一种则是承认经济危机的存在,但是要消灭经济危机。这两种认识决定着对经济危机不同的对策思路,也决定着对待经济危机的不同理想目标。后者以消灭经济危机为目的,着眼点也放在消除经济危机上,要将经济危机除之而后快;前者倾向于经济危机不可避免。由于人的利己特质,是亘古不变的基因,由此产生必然和必要的竞争,加之人这个经济主体的复杂多变性,经济不平衡是常态,平衡是特例,所以总是存在着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只要有人类经济,经济危机的威胁就会存在,科技再发达、制度再先进,都不足以消灭经济危机。笔者以为,消灭经济危机的想法,既不可行,也不可取。我们要做的事情,是承认经济危机是不可避免的存在,以此为前提背景,探索应对和防范经济危机之策。如果整天只想着要消灭经济危机,那么就不可能有应对和防范经济危机的想法和办法。

应对防范经济危机的思考

由于采用半密闭放空检测,检测出的硫化氢数值比散播在空气中检测数值更精确,精确的硫化氢数据给生产管理者制定更安全的防范措施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依据,在检测过程中没有发生安全事件及排放出的液体落地现象。被检查的设备连接安装时,只需更换与释放点相同管径的胶管连接即可。

经济危机反映着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机制。投资过猛,经济过热,增长速度太快,需求难以支撑,必然造成严重的经济失衡,危机不期而至。同时,这使人们纷纷做出迅速的反应,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心理预期,调整自己的经济行为,将经济危机的过程演变成为自行调节应变的过程。比如,生产者面对需求的萎缩、产品的积压、价格的下降,本能要做的事情就是消化库存、减少积压、停止或限制生产,同时解雇员工,降低成本……消费者做的事情,则是护紧钱袋,紧缩开支,停止奢侈性消费,限制生存性消费……各经济主体自行调节的结果,是改变经济的严重失衡,力求实现经济危机状态的平衡。实际上,人类经济的过程,就包含着增长、高涨、危机、萧条、复苏的过程,是自行调节的过程,经济危机是经济周期性增长的一个阶段。

经济危机是带强制性的优胜劣汰。人的利己性特征,必然包含着激烈的竞争。竞争的过程,也是优胜劣汰的过程。这有点类似于生物界的“竞争抉择、适者生存”。在经济上升时期,投资需求旺盛,市场竞争虽然存在,但优胜劣汰的竞争不会太激烈。经济危机期间,市场主体优胜劣汰的竞争更带有强制性,也异常激烈,甚至到了残酷的白热化程度。由于经济危机表现的经济严重失衡,有效需求极度萎缩,产品销售难度很大,借贷资本空前紧张,除了少数企业对经济危机有所预测防范,应对危机能力较强,在危机中受到的损失较小,甚至从危机中得益,大多数企业经营的难度增大,必然出现相当一批企业面临破产倒闭的威胁。在一定程度上,经济危机中的竞争加剧、优胜劣汰,也是规律性现象。经济危机所引致的宏观的经济失衡,必须通过大规模的优胜劣汰来重新实现平衡。如果说经济危机来了,企业的日子都过得很好,人们的生活不受影响,那么经济危机就不是经济危机,经济也不可能获得新的发展。

立足以增长质量换取增长速度。人类经济发展的过程,主要是增长质量持续提升的过程,而非增长速度不断加快的过程。提升增长质量,主要是依靠科技的发明创造,提高劳动生产率,革新生产工艺,增加产品品种,改进产品性能,更大程度上满足需求,提升人的生活品质。现在,许多国家的经济政策重点放在加快经济增长速度、增加就业方面,但是如果为了速度而速度,为了就业而就业,脱离消费和实体经济,增长和就业就是资源的虚耗,经济紧运行,图虚名,招实祸,得不偿失甚至适得其反。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不是越快越好。适当放慢经济增长的速度,会在相当大程度上缓解资源环境的压力,扩大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减少经济危机的可能性,缩小经济失衡的程度。因此,应对和防范经济危机,有必要通过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降低经济增长速度,以质量换速度,坚持高质量发展。这方面,需要人们解放思想,转换观念,克服经济有增长无发展现象。

2.潜艇组与岸勤组血尿酸水平:某部官兵血尿酸平均值为(351.5±67.2) μmol/L,潜艇组与岸勤组血尿酸水平分别为(352.1±67.3)μmol/L和(350.2±67.0)μ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做亚组分析:低、中、高年资官兵潜艇组与岸勤组血尿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重视发挥宏观经济管理主体对经济运行的调节作用。面对经济危机,微观经济也会做出努力进行应对和防范,但严格地讲,经济危机并非是微观经济解决的问题,主要属于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的对象。因为经济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微观竞争主体的信息不对称,导致经济充满不确定性和风险。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微观经济无效率,宏观经济一定没有效率,但微观经济有效率,不等于宏观经济有效率。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政府,绝非无为而治,相反,要承担起应对和防范经济危机的重任。主要是通过货币、财政政策,特别是利用政府所掌握的信息资源优势,尽可能合理配置和利用短缺的经济资源,放慢经济增长的速度,拉长经济增长的周期,平缓市场供求关系的波动,坚持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健全化解经济危机的保障机制。充分评估经济危机可能产生的影响,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突出的有两点:一是积极化解矛盾冲突,减少经济危机的战争威胁。经济危机有可能加剧国家之间的矛盾,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各种经济战频繁发生,需要加强国际间的协调,防止局部的矛盾冲突演变为全局性的矛盾冲突,特别是防范可能的战争威胁。二是保证低收入人群不受大的影响,有基本的生活保障。经济危机来临,一方面失业人数增多,人们收入减少,另一方面社会财富没有减少,产品供应尤其是消费品供应仍然丰富,关键是政府的保障机制要紧紧跟上,让穷人的生活不因经济危机而产生大的影响。实际上,从美国经济危机的情况看,据从美国回来的人讲,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市场供应充足,包括穷人在内,人们的基本生活没受什么影响。面对危机,如果没有大的战争,穷人有基本的生活保障,社会经济就可望平稳复苏。

猜你喜欢
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搞活一座城,搞好“夜经济”
夜经济 十人谈 激荡另一种美
经济下行不等同于经济停滞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分享经济是个啥
分享经济能给民营经济带来什么好处?
拥抱新经济
“怀旧经济”未来会否变怀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