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95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引导路径探析

2018-05-02 08:03路丽梅
关键词:探析集体思想

路丽梅

【摘 要】当前我国高校“95后”大学生思想行为与以往相比表现差异明显,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挑战,用辩证的观点分析新形势下“95后”大学生的特点,对这些新生力量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路径探析已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新任务。

【Abstract】The difference of ideological behavior of current college students after 95 compared with the previous is obvious, it puts forward new challenges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e need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ost-1995 college students with a dialectical view, the guiding path analysis according to the new force has become the new miss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关键词】“95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引导路径

【Keywords】 95 post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guidance path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8)03-0091-02

1 “95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

在社会大环境不断改变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及价值判断的背景下, “95后”大学生具备与“90后”、“80后”大学生截然不同的特点。

1.1 思想活跃,但理想信念淡薄

现如今“95后”大学生拥有更优越的社会生活条件,网络发展大大开拓了他们的思维想象空间。他们成长在“4+1”为中心的家庭环境下,习惯以我为中心,对家庭物质依赖,又追求思想独立,缺乏对事物的判断能力,抗挫折能力又很弱;开放竞争的社会环境下,他们思想意识多元化,个性张扬,但又盲目追风;资源丰富的网络环境下,他们接受新事物快,思想前卫,但对问题的深度思考欠缺。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发展,道德素质有待提高,特别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1.2 追求自我,但集体观念缺失

輔导员或班主任经常感慨班级管理越来越难,特别是集体活动很难组织,这从侧面反映出“95后”大学生的个人中心主义倾向。比如在集体活动、评奖评优、班干部选拔中,很多“95后”大学生首先考虑的是与自身利益挂钩,甚至一旦获得自己计划的某个奖项或入党名额,就开始突变工作作风,这种只注重个人得失、淡薄集体荣誉的风气在“95后”大学生群体身上愈演愈烈。

1.3 心理素质多样化,但心理问题日渐突出

自幼生长在“温室”里的“95后”大学生,在各种网络信息的影响下,心理素质层次多样,他们关注心理健康,但不能正视心理问题。当生活、学习或情感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很弱,甚至引发恶性事件[1]。我国当前社会处于矛盾与发展并存的阶段,对于社会阅历尚浅,以及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来说,其心理受到社会急剧变化的影响较大,在“95后”大学生群体中,出现抑郁症、焦虑症、妄想症、狂躁症、人格障碍等心理疾病的数量越来越多。

1.4 自我追求各异,多元价值观凸显

现在很多大学生对学生干部一职缺乏热情,与以往争先恐后竞选学生会或班委截然不同,在他们心中,学生干部虽然是一份能力的认可,然而利用业余时间做兼职、义工等,未尝不是自我价值的一种实现[2]。另一方面可以说非常现实或自私,认为学生干部为集体服务浪费自己的精力,把个人得失看的比集体荣誉高很多。无论是面对学习、恋爱还是未来的就业,他们的个人价值观突破了传统观念,思维活跃,追求新鲜和个性,但又缺乏奉献精神。

2 “95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形成因素探讨

要想对“95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的形成有科学的认知与理解,就需从多维度的角度来分析,不能从单一角度片面认定,对这一代青年群体要用辩证的思维来了解。

首先,家庭过于溺爱。物质保障基本无忧,精神需求尚待满足。

其次,高中的应试教育使大学生进入高校后,对独立自主学习方式的不适应导致学习时间安排的紊乱,学习动机的暂时消失和对专业认知的偏差导致学习目标茫然和学习动力不足,部分沉迷于网络游戏难以自拔等。

再次,社会发展迅速,如今“95后”都处在大数据包围的信息时代,大学生对不良信息的过滤筛选能力不足。人们对信息化时代生活的理解也正随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程度加剧而变化,追逐利益最大化、恶性竞争的市场氛围、各级政府大力宣扬创新创业等营造了一个较复杂的社会环境,多数“95后”大学生在此大环境下极易被引导上一条迷失的道路,眼高手低、急于求成、丧失主见等是常见问题。同时,新时代倡导文化相互渗透,融合发展,这也潜移默化的在大学生身上形成了糅杂的多元价值观念,学生很难在价值观念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往往会被低俗的价值观念扭曲内心;此外,信息时代必然产生两面效应,各种公众号、社交软件等新媒体网络平台在拓展大学生视域、便捷化生活的同时也会存在扭曲学生思想、造成学生懒散、主流价值观丧失的负面影响。

3 “95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

新时代青年需要一定程度上的彰显个性、创新果敢,“95后”大学生正具备这些特质,高校及社会应对此予以推崇和肯定。而对于学生因思想不成熟而造成的一些负面作用,应有针对性的因人而异、因事而异的引导教育,对相应问题各个击破,帮助他们更快更优秀地适应与融入社会。

3.1 注重平等互动的家庭引导教育

家庭氛围对“95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以及人格塑造上的作用极为关键,平等、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会造就一个性格阳光、有理性辨识力、自主生活能力强、有担当的青年,父母在与孩子的日常交流、情感互动时也容易获得孩子的尊重与认可,能充分地树立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亲和力与权威性,如此可塑就一个不虚荣、有自信的优秀青年。

3.2 打造开放融合的学校全面教育

首先,将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融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重视“两课”教学效果,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高校辅导员在学生树立优良精神品质上产生的影响尤为关键,辅导员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文化知识丰盈的同时有明晰的道德品质导向。

其次,在中央倡导文化自信的背景下,高校作为营造青年文化的大本营,要注重校园文化建设,鼓励学生参加社团文化活动,以活动为载体,引导他们大胆表现,发掘自己的潜能,使他们在活动中看到自己的优点与缺点,通过学校及班级组织的各样活动增强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改掉以我为中心的特点,在集体活动中不断完善自我[3]。

最后,凸显身边榜样力量。在实际工作中,要充分彰显高校党团组织能量,发挥学生党员、班委会成员在班级上的模范带头作用。要求学生党员、学生干部要以身作则,让其他学生能认可信服,如此方可以点带面,集体间的积极因素相互渗透传递,把外在的影响内化为自己的品质,以达到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效果。

3.3 联合现实多样的社会实践教育

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拓展实习实践平台,只有把学校的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强强联动起来,才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团队意识感,实现道德重构与法律约束并重,环境优化与实践认知齐头并进。大学生只有走出校园这个“象牙塔”,用科学主流的思想意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真正有所作为,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后备力量。

4 结论

分析可见“95后”大學生的思想和行为有着一定的规律性和时代特点,但其表现形式又各不相同。因此,只有把握这些大学生群体的思想行为规律特点,才能更好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耿鹏丽. “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及引导路径探析[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26):4.

【2】钟雨晴,黄莉.“95后”大学生集体活动参与现状与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2016(06):24.

猜你喜欢
探析集体思想
我为集体献一计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VR阅读探析
警犬集体过生日
HTTPS探析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
QQ群在线集体备课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