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大合唱》中的复调技法

2018-05-04 09:18余艳
北极光 2018年1期
关键词:黄河大合唱卡农冼星海

◎余艳

作者:余艳,仙桃职业学院。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的四部合唱中最为著名的一首。在这首作品中,作曲家把西方的音乐文化融合其中,有着大量的西方复调音乐形态的出现。

1946 年冼星海在《现阶段中国新音乐运动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提出“处理和发扬中国音乐民族形式的初步,可以先用对位法, 然后用和声法。调性方面可以采用固有的, 同时亦可以吸收最进步的。但曲体方面要创作新型的,不宜全盘西化, 也不宜纯用旧形式”。正是在这种作曲的原则下,洗星海在他创作的大量音乐中,运用了许多的复调技法。

一、对比复调

《黄河大合唱》第五章《河边对口曲》,这是一首男声对唱和二部合唱。采用民间叙事歌曲中“一问一答,上下对唱”的形式。随着音乐的发展,由开始的对唱变成重唱,速度逐渐加快。在开始的男声对唱中,由问答体的上、下句旋律构成。为了刻画两个老乡的不同性格,前后两句运用了民族调式中同宫转调的发法,前句在宫调式上结束、后句在徵调式上结束。并且这两句的旋律,音高之间大体是纯四度的音程关系。

上句:

下句:

我的家,在山西,过河还有三百里。

因此,不论是在调式上还是音程上都很和谐。在经过多次反复后,作曲家随意得将两个曲调叠置起来,便构成了一个谐和的二重唱,从而形成了调式间的对比复调。

二、模仿复调——卡农

在模仿的手法中,最重要的便是卡农。由于卡农是一个固定曲调在不同声部、 不同高度上,先后进行,形成连绵不断的音效,所有由此看,轮唱也是一种卡农。在第七章中,就运用了卡农的创作手法。

第七乐章《保卫黄河》,这是一首进行曲式的轮唱曲,全曲斗志昂扬。洗星海运用轮唱的效果,形象地表现出革命的队伍千军万马与势不可挡之势。

在《保卫黄河》的处理上,由最开始的齐唱、二部轮唱到三部轮唱,最后发展到四部轮唱,声部层层叠加,情绪也越来越激昂、越来越猛烈,很好的表现了中华儿女不屈的民族精神。

其中,二部轮唱中洗星海是运用的严格的模仿写作的。

第一声部S与第二声部T前后间隔一个小节的距离,声部间不论是从对位上还是和声效果上都处理的非常完美,是典型的卡农写作。

其后,由二部轮唱加为三部轮唱时,二部轮唱最后一句“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中,在“保卫家乡”与“保卫黄河”之间原有的休止符为了更好的发展乐句给去掉了。

而后又在三部轮唱时,洗星海为了避免三个声部间重复形态的音型,特别又增加了二小节有中国民间音乐特色的衬腔“龙格龙格”作为其对位声部,表现出浓郁中国民族色彩的复调性多声部合唱。这种作曲技法,充分的展示了洗星海扎实的作曲功底与发扬民族风格的原则。

结语

复调,这种音乐形态在我国其实早就存在于民间音乐和曲艺音乐中,只是没有形成系统的作曲理论。在此前,也没有作曲家专门的运用复调技法来作曲,多是零星的出现,衬腔式支声式的音乐形态。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运用留学期间所学到的欧洲作曲理论与中国传统音乐相结合的产物。他在曲调与旋律上,选用中国传统民族调式与中国素材。写作上,运用欧洲复调理论与技术的精华,使得《黄河大合唱》成为近代全中华民族的音乐瑰宝。是高度概括抗日战争年代,中国人民反帝斗争中,里程碑式的代表作品。

参考文献

[1]冼星海: 《现阶段中国新音乐运动的几个问题》

猜你喜欢
黄河大合唱卡农冼星海
陈铭志音乐作品卡农技法民族化运用探赜
如何一眼辨认出班德卡农自行火炮
浅析《黄河大合唱》的音乐创作
坐标式的“艺术高峰”——冼星海《我学习音乐的经过》读后
对韦伯恩《交响曲》op.21中各卡农开始情况的思考
《黄河大合唱》在新时期的审美价值及重要意义
《黄河大合唱》与桂林文化抗战
从冼星海两部交响曲的创作看中国早期交响曲的结构特征
在太行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