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言语层面浅析诗歌郑愁予《错误》的美

2018-05-07 13:05杨文淳
牡丹 2018年8期
关键词:窗扉郑愁予思妇

杨文淳

1954年,郑愁予写了《错误》这首诗,写了诗中思妇等待她所想念的人归来最后没有归来的失落,诗人将旷达的气质和温婉的韵味融合于这首诗。本文将从言语层面的语言、文法、意象方面,分析《错误》这首诗歌的美。

关于《错误》这首诗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这是一首普通的思人诗,也有人认为这是写台湾想要回归中国的诗歌。郑愁予解释过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当时作者跟着自己的母亲逃难,作者的父亲是一名军人,他的母亲每天都在盼望着父亲回来。本文浅析该诗是以一个等待的妇女形象进行分析,本文将从诗歌的原文进行分析: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一、语言层面的音律美

本文中提到的语言层面包含音韵、节奏和旋律。首先音韵包括声、韵、调,其中押韵、平仄、语调等都可以丰富音韵美,“走过”的过(guò)和“开落”的落(luò),这两个字的声调一样,韵母一样,上下两句是押韵的;文章中间的“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中的“晚(wǎn)”和“掩(yǎn)”押韵,声调和韵母都一样;“三月的柳絮不飞”“三月的春帷不揭”中的“飞(fēi)”和“揭(jiē)”押韵,而且两者句式相同。像这样的字词的押韵,可以构成声音的回环之美,使文章富有美感;诗歌中的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的声调不相同,声调的不同,构成句子的平仄不同,避免了朗读时的一成不变,使听者觉得文章富有诗意具有美感;节奏有快慢轻重之分,在这首诗歌里,因為是长短句,所以每一句的节奏不一样,这样整首诗歌都有一唱三叹之感,节奏比较缓慢,使人感觉韵味无穷,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将一个妇女等待归人的思念表达出来,含蓄委婉的展现出妇人等待时的担忧和焦急见到思念的那个人的情感;这首诗歌的旋律是回旋婉转的,诗歌中出现了叠字和重复,其中叠字有“小小”“达达”,“小小”和“达达”都能让我们营造出画面感。“小小”带给我们的是一种直观感受,思妇等待的人一直未归,每一次的错认,让思妇的心遭受一次次的失望,表现出思妇失落的情感。“达达”能带给我们听觉上的美感,“达达”的声音是马儿奔跑在青石板上的声音,仿佛马儿即将到来,这样的视觉和听觉效果让读者犹如身临其境,可以使这首诗歌更具画面感和艺术美感,而叠词本身的作用可以增强这首诗歌的音律美;“小小”和“三月”都出现了两次,可以称作重复,起到强调的作用。“小小”一词表达了思妇的心虽小,但是全是对未归人的思念的等待,其中的爱意自是不言而喻;“三月”,指时间季节中的三月,三月属于春天,春天是一个温暖的季节,可是在思妇心里,这里的三月却如寒冬一样,等不到未归人的回来,反衬出思妇的感情,浓烈的哀伤之感。

二、文法层面的字词美

本文中提到的文法层面是指词法,包括用词和词序的分析。诗歌的开头“我打江南走过”中的“打”,一般使用“打”字时,打是动词,敲击的意思,这里作了介词,表示“从”的意思,使用“打”字可以使这首诗歌更具美意,还有诗歌“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中的“等”,一个等字直接明了的说明思妇在等待她心里想念的那个人,开门见山的表达了思妇的期盼思念之情,也说明了思妇一次又一次的等待,等来的却是失望的坚持。这首诗歌共有两处倒装,一是“……容颜如莲花开落”,此处正确的词序应该是“如开落的莲花”,把“开落”放在莲花之后是为了对应第一句的最后一个字“过”,押韵,开落的莲花是指莲花开了又凋落了,再开再调落,暗示思妇等待她所思念的那个归人的时间之久,同时莲花的开落也暗示思妇的青春正在慢慢消逝,等待了那么长的时间,一次次的升起希望再一次次的失望,突出思妇的坚持和对未归人的爱之深。另外一处倒装是“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正确词序为“恰若向晚的青石街道”,把“向晚”放在“街道”的后面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也是为了后面的“掩”押韵,此处的向晚的意思是接近傍晚,就是黄昏时间。一般来说,黄昏的景致是非常迷人的,诗歌给人以强烈的画面感,夕阳西下,太阳的余光斜射在铺满青石的街道上,这一切是多么的美好,但是思妇等的那个人还是没有归来,给这美丽的景色平添了惆怅的情感,使用了倒装的词句,使诗歌更具音韵美,打破常规语序,使诗歌中的思妇形象更突出,字词的美使诗歌更具画面感,呈现出动态的美。作者们总是设法把普通言语加工成陌生的、扭曲的、对人具有阻拒性的言语,这种言语可能不合语法,打破了某些语言的常规,甚至还不易为人所理解,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从而获得较强的审美效果。诗歌中“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寂寞的城”,既然都已经是城了,城就应该是热闹喧嚣的,应该是很大的,为什么城还是寂寞的、小小的?那是因为思妇还在等那个未归人,她等待了很久还是没有等到那个人,即便是一个城,没有思妇所期待的,没有她所想要的,又有什么热闹可言呢,不过是独自守着坚持在等待,思妇的情感是寂寞的,是孤寂清冷的,这种改变了的陌生或者阻拒性的话语,可以使读者反复体会品味,增强了诗歌的审美效果。

三、修辞方面的形象美

这首诗歌采用了比喻、对比和借代的修辞手法。首先是关于比喻的,诗中的第二句就采用了比喻,把思妇的容颜比作花,这种花还是莲花,因为人的青春有限,思妇的青春在逐渐的消逝,她一次又一次的等待就意味着她的青春在一点一点的逝去,就如莲花一样,莲花盛开时是纯洁美丽的,是充满魅力的,可是莲花不会一直盛开,就如青春不会永存一样,莲花盛开之后便是开始慢慢的凋谢,就如思妇的青春开始慢慢消逝,莲花盛开凋谢之后尚且还能来年再次绽放,思妇的青春却不会再来一次,思妇一直在等待着未归人,经历了失望又重新燃起希望,最终还是没有等到那个未归人;诗的第四句,诗人将一颗心看作是一座城,而这座城是一座顾忌的城,等待的失望,失望的等待,往复循环的痛苦已经让思妇的心开始尘封,此刻的她是失落的,是孤寂的;“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这句话是把心比作紧掩的窗扉。如果说前面的诗句心是小小的寂寞的城,思妇那时已经明显感觉到失落了,此刻心如紧掩的窗扉,就意味着思妇此刻已经不愿在面对失望的结果了,她相信那个未归人终究会回来,只是她已不敢再怀有期待,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该思妇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使读这首诗的人印象深刻,读来意境深广。然后,诗歌中的“等在季节里的容颜”,此时的思妇正在等待那个人,她的心情是高兴期待的,后一句诗歌中的东风指春风,春风没有来临,柳絮又怎会生长,又怎会到处飞扬,暗示未归人没有归来,思妇的等待渐渐变成了失望和寂寞,将思妇的心情进行对比,形成较大的反差,强调思妇的心理变化,增强诗歌的感染力。“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中用“马蹄”借代“未归人”,此时是“我”从思妇等待的地方经过,思妇以为骑马的人会是她等待的那个人,其实不是,是“我”,只是一个过客,因为未归人可能是一个参加战争的人,他会骑着马儿归来,所以用“马蹄”指代未归人,借代使读者易产生联想,使诗歌更形象生动。

四、情感方面的意象美

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是含蓄的,它表现了诗中思妇在等待思念的人归来的迫切盼望的心情,但一直等不到未归人的失望之情,却又蕴含着希望的下一次等待的期盼之情。诗歌中显现出的盼望和失望之情采用了“城”“窗扉”和“马蹄”等三个意象来表达。“城”字在古代指城邑四周的墙,“城”字在现代有城市的意义,现代的城市是繁华的,充满着欢声笑语,而这首诗歌中写的是“小小的寂寞的城”,热闹与寂寞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表现思妇对未归人等待的失望,所以她的心就像“城”一样,四周都是高墙,将自己包围起来,只有她自己才知道这座城是多么的寂寥和冷清,也就是表达了思妇的孤独之感;“窗扉”原意是指窗子,诗歌中的“窗扉紧掩”是指思妇的心门紧紧关着,窗扉紧关意味着你无法看清窗扉里面的景象,你不知道里面的景象是好是坏,只能一直等待,等待着再次打开窗扉,就像思妇等待和盼望了一次又一次,却经历了失望一次又一次,在下一次的等待中你已经很难知道思妇的心理感受了,她不再直白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却又含着期盼进行下一次的等待,诗歌含蓄的表达了思妇的无奈和失望之情;“马蹄”在诗歌中的意象是具有象征意义的,“马蹄”象征着未归人,每一次的马蹄声响起,思妇都期待着是那个未归人回来了,每一次的马蹄声都只是一次路过,是一次次过路人的经过,“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即使是错误,也将它视为是美丽的错误,即使是失望,也蕴含着下一次的希望,一直在等待的希冀。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语言层面、文法层面、修辞层面和情感层面,浅析了郑愁予《错误》这首现代诗歌的美,呈现出这首诗歌的音律美、字词美、形象美和意象美。郑愁予在台湾诗坛被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杨牧曾经说过他的文字写作形象准确,声籁华美,《错误》这首现代诗歌将诗中思妇人物形象的含蓄情感和江南美景融合,这是一首美的诗歌。

猜你喜欢
窗扉郑愁予思妇
错误
春 思
长相思·一重山
郑愁予《错误》
《诗经》和《古诗十九首》中的“ 思妇诗”比较研究
生命
雨季的云
永不停歇的马蹄
夜宿大九湖
窗 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