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重要论述的四维意蕴

2018-05-08 08:34王磊
桂海论丛 2018年6期
关键词:美丽中国习近平美丽

王磊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对习近平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重要论述进行发掘和阐释。习近平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重要论述主要包含四维意蕴:“实现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的目标之维;“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价值之维;“各族人民广泛参与、积极行动”的主体之维;“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的路径之维。在当前“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宏业凯歌行进的新时代洪流中,习近平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重要论述具有理论和现实层面的双重价值。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中图分类号:D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8)06-0016-05

自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为根据,在不同场合多次阐发了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科学理念。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首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了“美丽”元素,由此提出了构建“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宏愿,从而与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提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有了恰当对接,这就充分表征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对新时代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理解提升到了全新高度。笔者在此,拟从目标、价值、主体、路径四维度对习近平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重要论述的内涵进行阐述,以加深对习近平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重要论述的认识理解。

一、目标之维:“实现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

党的十八大之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其目标指向就是“实现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所谓“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就是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我们党郑重省思和科学透视人类社会发展实践所择定的明智路向。正如江泽民所指出:“先把经济搞上去了再说,环境保护可暂时放在一边。这种认识是不对的、有害的。世界发展中一个严重的教训,就是许多经济发达国家走了一条严重浪费资源、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结果造成了对世界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严重损害。我们决不能走这样的路子。”

毫无疑问,当前阶段“美丽中国”建设所遭遇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难题,与我们一贯养成的“黑色发展”路径依赖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因为这种传统“发展模式”根本上是“绿色真空”,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之间步履失调是其突出表现。必须承认,改革开放的几十年间,正是此种缺失“美丽基因”的发展取向致使“我们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但我们却迷失了方向”。针对这种境况,习近平强调指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建设现代化国家,走欧美‘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行不通”,而必须探索出一条“美丽中国”建设新路,这也就内在地要求我们把“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作为其目标追求,以此为奋斗航向去努力调控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关系。

在国内外的不同场合中,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用“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来形象、生动地比喻上述二者关系。在出访国外时他发出了铿锵之声:“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内蕴“美丽”因子的“两山论”包含两重意向:其一,立足国际舞台宣明了中国坚定走“美丽”道路的坚强信念和无畏魄力——“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虽然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但我们有信心和决心实现我们的承诺”,吃苦耐劳的“共产党人应该有这样的胸怀和意志”;其二,昭示了习近平总书记科学地理解“美丽中国”建设理念的实质精要,即厘清了发展和保护之间的应然逻辑关联。正如他所出:“我们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不能盲目发展,污染环境”。换言之,“经济要发展,但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而务必去“正确处理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发展、GDP数字的加大,不是我们追求的全部”,我们决不可“光追求速度,而应该追求速度、质量、效益的统一”。亦即,我们在关注经济增量的同时,还要关注经济质量;在参考核心经济指标的同时,更要参考绿色、生态、协调、循环、可持续等指征“美丽建设”的相关性指标。因为,人类文明薪火的赓续相传是以物质资源的载体支撑和生态环境的空间支持为前提的。如果仅以GDP的速增为指向,单纯进行经济发展速度的竞拼,而漠视、轻视更甚是忽视对资源的管理和环境的保护,发展和环境保护就会在偏离协同推进的轨道上愈行愈远,故使“美丽中国”建设也就只能沦为幻象空谈的迷梦乌托邦。所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境域下,我们唯有始终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建设“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才会旗帜鲜明、蓝图可待。

二、价值之维:“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趋向纵深发展的过程中,简单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所引致的人与自然关系张力加剧,使“美丽中国”建设遭遇重重阻滞,并给广大民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威胁。特别是步入新千年后,“土气水”污染、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跨区域蔓延以及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与“美丽中国”图景相悖反的环境问题正不断接踵频现。而伴随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同发展,广大民众对于空气清新、水源洁净、产品生态以及林茂山青的生態环境变得愈发期盼。这恰与习近平的所言相印证,“老百姓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诚言之,广大民众对“美丽生态环境”的需要无疑是不断增长的。如果不能实质性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进程,“不仅无法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人民群众也无法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由此必然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近些年由“美丽生态环境”被损污所引致的诸多群体性事件,就充分表征着,“美丽的生态环境”实质上已成为衡量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数,如何有效地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俨然已成为亟须攻坚的紧要民生战役。

对此命题作历史唯物主义的审视,中国共产党人在每个阶段均一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坚决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作为我们党不懈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价值落脚点。江泽民对环境问题置入广大民众生活的负面效应高度关注:“环境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和身心健康。如果环境保护搞不好,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就会受到影响,……对于已经产生的严重危害人民群众正常生活和身心健康的环境污染,必须抓紧治理。”胡锦涛也曾一再申明,要坚守“民本”价值阵地,“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抓紧解决严重威胁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环境污染问题,保证人民群众在生态良性循环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究底而言,民众之所盼决定着施政之指向。习近平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传扬了我们党重视环境保护以满足人民美丽生态环境诉求的民本执政取向。于其而言,“环境就是民生”,尤其是与优美生态环境直接融通的“美丽中国”建设事业更是紧密关联着民生福祉。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建设美丽中国……,使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所以,“我们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把“美丽中国”建设的艰巨使命“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并坚持“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待之,因为这“是利国利民利子孙后代的一项重要工作,决不能说起来重要、喊起来响亮、做起来挂空挡”,而须坚定走“美丽中国”建设道路的强大自信,“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的期许不再渺远。

实言之,就打赢建设“美丽中国”以满足人民优美环境诉求的民生攻坚战,我们没有退路可供选择,而只能“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唯此,方可“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也藉于此,方能讓广大民众拥有“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宜居空间,由此真正体触到“美丽中国”建设红利所带来的实在获得感和幸福感。由上述可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是习近平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重要论述的价值支点。

三、主体之维:“各族人民广泛参与、积极行动”

任何一项实践活动都会涉及实践主体问题,“美丽中国”建设实践亦不例外。那么,谁才是“美丽中国”的建设主体呢?答案要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的经典话语中寻绎。这不仅是唯物史观的核心要义,也是习近平多次着力阐扬的一条科学原理。

习近平曾深情地提到:“我们的人民是伟大的人民”。“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是人民书写的历史。”而新时代由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美丽中国”建设的浩荡历史亦须倚重人民来书写。其实,历史实践已证明,建设“美丽中国”的一条重要经验便是充分信任和依靠广大人民,没有“各族人民广泛参与、积极行动”,“美丽中国”建设就无法取得当前的斐然成绩。故此,养成个体融入“美丽中国”建设活动的行动自觉,让13亿多人中的每一成员都树立建设“美丽中国”的主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在其视野中,无论是革新完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牢树“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强烈观念,在全社会弘扬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还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绿色科技、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国际合作,都须广泛调动广大民众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充分激发其创造活力。这是由于,广大民众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深厚源泉和绝对主体,“美丽中国”建设中的每一项具体活动的完成均须依靠人民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反之,它就只能陷入玄想空言的泥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植树过程中所提及:“全国各族人民要一代人接着一代人干下去,坚定不移爱绿植绿护绿,……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因此,构建“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绿色发展,关键是要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美丽中国”的“洪荒之力”,让广大民众在建设“美丽中国”的实践舞台上尽展其才,进而使一切可以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源泉充分涌流、智慧竞相迸发。

必须指出,从唯物史观的视阈看,民众主体性的显扬,并非与否定“关键人物”的价值作用对等。与之相反,习近平总书记对少年儿童和领导干部这二维“关键少数”寄予厚望,希冀他们可以在建设“美丽中国”宏业中产生先进模范的引航效应。他曾深切提到:“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民族的希望。”他们是否确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意识,事关“美丽中国”理想图景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美丽中国”建设需要从“娃娃”开始抓起。全国各族少年儿童要“从小培养爱绿植绿护绿意识、生态环保意识、节约节俭意识。”惟此,他们才能在日后的“美丽中国”建设实践中发挥价值、做出贡献。此外,各级党政干部的独特身份属性,内在决定了他们也是建设“美丽中国”队伍中一支无法缺席的排头兵。对此,习近平强调指出:“生态环境保护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领导干部。”故此,“领导干部”在建设“美丽中国”中的突出作用也就不言自明。他再三指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作为建设“美丽中国”伟业的“关键少数”务必“要带头参加义务植树,身体力行在全社会宣传新发展理念,……多种树、种好树、管好树,让大地山川绿起来,让人民群众生活环境美起来。”要而言之,惟有在建设“美丽中国”的生动实践中充分发挥“关键少数”对广大民众投身参与的引领作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大业方可生机蓬勃、欣荣前行。

四、路径之维:“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在各个领域均取得了一系列斐然成就。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真切感触到了“美丽中国”颜容被涂污的痛楚。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在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能源开发利用方面虽取得了有效进展,但的确仍不得不直面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依然是高悬在国人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的事实。那么,我们该如何解码“美丽中国”建设的“斯芬克斯之谜”?美国生物学者蕾切尔一语揭开谜底:“不是魔法,也不是敌人的活动……而是人们自己使自己受害。”这也就有力彰明了致使美丽生态家园置身“毁容”窘境的始作俑者便是人类自身。

若使人类自酿自饮“家园毁容”苦酒的悲剧在未来无法出现,除了加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观念意识的大众化教育外,习近平认为,相关生态环保法规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生态高压红线的划定应是必由蹊径。尤其是我国当前的生态环保体制机制仍存漏洞,生态红线边界不明且效力不硬,这就造成我们为“美丽中国”建设所付出的努力难见显绩。为此,习近平强调指出,唯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和最严密的法制,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的人,要终身追究其责任,方可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最可靠的保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循此进路对建设“美丽中国”作了顶层设计:“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再次深度阐述,须“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立有效约束开发行为和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法律制度”。特别是在2016年的全國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推进会议上,习近平的指示精神被重点传达:“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要加大环境督查工作力度,严肃查处违纪违法行为,着力解决生态环境方面突出问题”。除此,在其主持和推动下,中央深改组近年审议并通过了《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关于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意见》《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办法(试行)》以及《关于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试点方案》等一系列加强“美丽中国”建设的政策文件。这些方案举措的颁布实施,无疑会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除了关注生态法制的刚性规约作用外,习近平还重视发挥生态红线的警戒效应,“生态红线,就是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这个红线不能突破,一旦突破必将危及生态安全、人民生产生活和国家可持续发展。”故而,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生态红线观念”,且“对于生态保护红线全党全国要一体遵行,决不能逾越”,否则就要遭受严肃惩处。

由上所述可知,习近平十分重视法规制度和高压红线在“美丽中国”建设中的合力联动效应。这两条刚性导控路径,无疑为我们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生态法制保障和明确的生态红线标尺规范。

小结:理论和实践层面的价值旨向

探析习近平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重要论述,绝不是为了简单呈现这一科学重要论述的本身,而是旨在对此重要论述进行深刻释读,以有力彰显其在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的价值魅力。习近平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重要论述是对我国4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和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产业文明郑重审思的理论结晶,其无疑承载着理论和现实双重向度的价值意义。

在理论向度上,习近平所阐发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生态生产力论断、绿色科技观点以及生态法规制度等关乎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论述都是对马克思、恩格斯追求美好生态环境思想进行扬弃创新的理论结晶,习近平的这些重要论述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的理论视阈进行了极大的拓展,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的内涵品质进行了恰切的优化,对马克思、恩格斯毕生塑铸的理论宝库进行了丰赡和充盈。

在实践向度上,习近平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重要论述为我国新时代历史方位下大力“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打造“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指明了未来行进路向,是确保我国在新时代历史交汇期境域下实现生态、资源、环境同经济社会发展动态平衡的坚固思想基石,这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构建“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及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均有非凡的现实指导价值意义。

责任编辑 何成学

猜你喜欢
美丽中国习近平美丽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标题党
不可错过的美丽配饰们
习近平主席访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