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世界”理论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模式构建启示

2018-05-09 01:44孟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7年32期
关键词:网络育人生活世界

【摘要】目前,高职院校思想网站、内容推送打开率低、内容关注度低等问题,折射出高职院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学生生活、实际有距离的特点,胡塞尔、马克思的“生活世界”理论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方面给实践以启示: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加强队伍建设,在形式上创新、在载体上优化,构建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模式。

【关键词】生活世界理论;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模式;网络育人

【中图分类号】D26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2-0015-02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现状

随着互联网络的高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95后”、“00后”的每日必需,他们被亲切地成为网络世界的“原住民”,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将“互联网+”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打造高职院校学生喜爱的思政教育模式、实现网络育人势在必行。2017年,教育部发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其中提及创新推动网络育人的相关内容:大力推进网络教育,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拓展网络平台,丰富网络内容,建强网络队伍,净化网络空间,优化成果评价,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引导师生强化网络意识,树立网络思维等。可见,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将思政工作与新媒体手段相结合、越来越重视“第三课堂”即网络育工作。

但从目前情况看,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还存在一些普遍的现象:如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推送打开率低、内容关注度低。来自共青团中央学校部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调查统计,仅有百分之四的大学生经常浏览思想政治教育网站[1]。笔者调查高职院校的网站推送的思政教育内容,打开率普遍较低;在高职学生中展开访谈,学生提到“不是很清楚有这样的网站”,对网站上的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内容“不是很有兴趣”等。

以上现象凸显了当前的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实际有距离、与生活有距离、与学生有距离。因此,在信息化的大潮下,如何充分运用互联网开展思政教育、拓展教育空间、提升教育实效性,特别是如何构建出学生喜爱、又贴近生活的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模式,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为实践提供了理论视角。

二、“生活世界”的理论借鉴

现象学大师胡塞尔曾提出“生活世界”的理论,在他的观点中,“日常生活世界”是以知、情、意等知觉经验和各种趣味、情感、目的为主要内容的生活场所,而“原始生活世界”则是主观的先验世界。胡塞尔提出的“回到生活世界”,就是提倡要直接地回到日常“生活世界”,间接地、最终地回到“原始生活世界”。这和杜威的“经验”有相同之处,不同的经验主体由于其主观体验的差异,所以每个个体的主观世界是完全不同的。而马克思也有关于“生活世界”的理论,他提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由此可见,他的“生活世界”观是具体而实际的,并且将实践活动作为研究的立足点。在马克思的语境中,“世界”不再是撇开了人的生存实践活动的外部世界或超验世界,而是以现实的物质生产为基础的人的实践世界,是人的生存实践活动置身于其间的现实的生活世界。[2]

胡塞尔和马克思的生活世界理论虽有不同,但两者均在提倡教育向生活世界转向、向个体经验转向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特别是在教育内容指向主观体验、提升吸引力和认同感方面,在教育方式增加个体实践、趣味性方面给予了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构建一定启示。但同时,马克思的生活世界理论将实践活动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比胡塞尔的更具有实践性,这对于实践中的大学生的网络思政教育更具有借鉴意义。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模式构建

将生活世界理论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中,即方式上、内容上都提倡要向学生实际生活、个人经验转向,构建既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学科发展规律和学生心理特点的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模式,笔者将从构建原则、队伍建设、形式创新、载体优化等方面进行探讨。

1.构建原则

第一,贴近实际。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导人们形成正确思想行为的科学,解决思想问题要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网络作为思政教育新的载体和形式,也要以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在目标定位上要有精准定位的思路,学校学工处、各系部负责新闻公众号运营的部门要掌握接受信息群体的动态,锁定受众信息,提升思政教育的精准度。在内容选择上要注意大学生的信息消费需求,避免刻板、沉闷的内容,选择鲜活、生动,有思想性,发生在大学生身边的故事,起到“榜样育人”的效果。在方式方法上都要从实际出发,选择大学生最易接受信息的时间点,以短、精、快的方式推送,既做到符合新时代网络信息便捷读取、主题鲜明、信息生动的要求,也要有理论高度、又具有实践意义。

第二,贴近生活。思想政治教育只有置身于社会生活的大环境中,融入生活、反映生活、服务生活、引导生活,才能满足学生个体需求,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广泛发掘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优秀案例,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思政教育要求,贴近学生的学习、情感、工作生活的需要,深入学生生活的一线,采编一手信息,整理一手材料,将大学生的所思、所悟、所获通过“第三课堂”的形式表现出来,以吸引大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生活,从而合理构建生活,达到网络思政教育贴近生活目的育人目标。

第三,贴近学生。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年齡特点、思维方式、学习习惯,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发展水平、行为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既要重教化也要讲逻辑,需进一步贴近学生生活,走进学生心灵。如,针对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理论学习接受度不高的问题,在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时,可以选取漫画、音频等贴近大学生特点、传播力强的优质内容,服务大学生成长。

2.队伍建设

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指出:“加强工作统筹,建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打造信息发布、工作交流和数据分析平台,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信息管理系统共建与资源互享。强化网络意识,提高建网用网管网能力,加强师生网络素养教育,引导师生增强网络安全意识,遵守网络行为规范,养成文明网络生活方式[3]。”面对新形势,网络思政教育更需要高职院校各部门积极配合、及时对接、协同完成。团队应有思政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学生骨干组成,各部门协同合作、形成网络思政育人合力,构建“大思政”体系。探索构建网络思政专职队伍,设立专责的部门来执行和处理网络思政领域事物,以提高信息推送和获取效率,做到全方位、全要素、全体系育人。

构建生活化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要充分发挥师长的引领作用。发挥思政教师专业化作用,以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为支撑,积极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平台线上线下互动结合的功能,提升思政服务的实效性。同时,严把内容关。还要发挥辅导员、班主任在学生一线工作的特点,最能捕捉学生的思想动态、最能了解学生实际需求、最能够关注学生的实际困难,为内容选择的侧重性提供依据和参考。

网络思政教育要发挥学生干部的朋辈引导作用,组建学生职能类部门、社团进行专项负责,扩大网络育人阵地的覆盖面,加速网络思政教育队伍从“教育者”到“宣导者”的转变,促进网络思政教育从“单向灌输”到“双向交流”的转变。同时,搭建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平台,使“双向交流”有平台可依。学生干部要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及时解答。

3.形式创新

生活化的网络思政教育形式应注重形象化。互联网对信息的传播形式多样,能够融合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形态于一体,打破了传统的文字媒体、声音媒体和视觉媒体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能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用生动的方式呈现,越来越多高校都采用各种形式进行新媒体宣传,如微博、微信、网络直播等等,引领大学生思想工作。同时,注重内容来源的广泛性和真实性,将来源于大学生“生活世界”的内容,予以创新、打磨、提高,创造性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使思政教育生活化,又有思想性。

生活化的网络思政教育形式应提高互动性。面对网络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和大学生日趋多样的价值观和发展选择,拓宽网上工作阵地,探索建立高效网络评论员队伍,以传播校园好故事,弘扬校园正能量,唱响网络思政文化主旋律。网络评论员队伍可以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培育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大局意识、保密意识的网上工作队伍,对网上的扭曲言论敢于发声,以营造正确的舆论导向。在以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和青年学生的直接联系中,运用新媒体技术加强大学生对于网络思政教育的参与度、互动性,弥补传统思政教育的弱点,提升实效性。

4.载体优化

深化现有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加强“两微一端”建设,在现有的网络思政教育平台上打造宣传矩阵,深化与各大媒体特別是国家级媒体的关联性,敏锐捕获和传播各方面的积极信息。深化与各思政教育平台的互联互通,将各教育平台的“信息孤岛”打造成思政教育互联互通的大平台,实现技术共有、平台共建、信息共享,为构建学生喜爱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技术支持,确保大学生舆论引导工作的整体性。

拓展新的网络思政教育空间,加强网络思政教育的服务功能,在网络上开发符合大学生实际生活需要的新功能。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人性的关怀,为大学生实际生活需要提供切实的帮助,为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提供有效载体,在网络育人中渗透服务育人理念,以潜移默化影响大学生的思维和行为,塑造大学生理想的人格。

生活世界是一个人性化了的世界,也是德育生长的田园。结合“生活世界”理论,高职院校在加强理论研究和规律把握上,只有不断调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创造条件去实现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关注大学生本身和当下的生活,以人性为基础,提升人的生命价值,才能不断增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长效性。

参考文献

[1]邓孟.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1.

[2]李楠,回归生活世界——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生活化转向[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8):103-10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EB/OL].(2017-12-05)[2017-12-10]http://www.moe.edu.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

作者简介:孟璐(1990-),男,湖北荆州人,硕士,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网络育人生活世界
论高校网络育人协同机制构建的时代价值
“互联网 +”背景下高校网络育人的对策研究
大学生网络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建设
浅析高校易班平台的育人优势
基于易班平台的第二课堂教育探讨
让幼儿教育教学面向生活世界
“网络育人”价值生成机制建构
如何让小学数学课堂回归生活本质
关注学生发展,从作业批改开始
马克思实践哲学:回归生活世界的合理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