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经济未来走势:专家称要度过3 年调整期

2018-05-10 06:15肖献法
商用汽车 2018年12期
关键词:商用车现象经济

本刊记者|肖献法|文/图

在较大程度上,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一直是商用车行业市场发展的晴雨表;虽然近年来中央在衡量地方政府的业绩时不再唯GDP 定论,而是由以量为主转向以质为主,但大多数地方政府出于各种考虑仍一直暗地里为GDP“较劲”。不论中央和地方政府如何考量GDP,但GDP 对商用车的“贡献度”一直不曾改变。在短暂红火了2 年之后,2018 年商用车行业仿佛又进入了新的犹豫期,未来如何?有的已不抱多大指望,有的人则仍谨慎乐观。2019年乃至未来几年商用车市场究竟如何前行,首先要看看国民经济走势这个大盘子、大环境。为了帮助我们把握好未来,下面摘取了有关专家对近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判断和建议。

2013—2018 年前3 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

2018 经济增长继续下探,如何看?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8 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41 万8 961 亿元,同比增长6.8%;2018 年前3 季度国内生产总值65 万0 899 亿元,同比增长6.7%,其中第3 季度GDP 增长6.5%。可以看出:2018 下半年我国经济下行趋势明显,比上半年明显降低。

2018 年10 月9 日 中 国 社 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课题组预测,2018 年我国经济增速在6.6%左右。综合看来,2018 年经济增速相比前5 年已是继续下探,虽然与2018 年3 月5 日“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2018 年发展预期主要目标6.5%左右相吻合。

面对这一态势,许多人或许会 问,2019、2020 乃 至2021 年又会怎样呢?中国经济的“新常态”究竟如何前行?是否会有新的变数?。2018 年11 月11日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魏杰关于中国宏观经济最新走势的演讲,或许能够为大家拓展思路打开一扇窗。

对于近年不断下探的经济走势,魏教授认为中国经济实际上并未进入衰退期,而是进入了调整期。并指出,在调整期内,中国需要做好3 件事:稳金融、稳增长、稳开放;这3 件事都做好的话,中国会度过2018、2019、2020 年3 年调整期,走向我们所希望的高质量增长阶段。

出现了6 个严重的社会经济现象

魏教授指出:“我和大家一起对未来一个时期做个交流。在座的可能知道从2018 年3 月开始,中国社会生活出现了6 个很严重的现象。”

第1 个现象,大量的中小企业反映企业非常难做,压力很大。既有成本压力,也有资金压力。大部分企业都反映非常难做,到了6、7 月就开始出现了一些倒闭和关门现象,首先反应在实体经济。

第2 个现象,企业违约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借贷到期没法还债,违约情况非常严重。一开始是国企,后来到民企,最后到上市企业。上市企业违约非常多,这样一来似乎债务链条的断裂成为越来越严重的现象。

第3 个现象,非银行金融机构,尤其是这些年所谓新的经营业态陆续出现了“爆雷”,近几年产生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大量出现问题。7月时非常严重。(注:爆雷,金融术语,网络流行词,一般指的是P2P 平台因为逾期兑付或经营不善问题,未能偿付投资人本金利息,而出现的平台停业、清盘、法人跑路、平台失联、倒闭等问题。)

第4 个现象,股市出现非理性下滑。原来我们心想国民经济可能影响到股市下跌300 个点到2800 点,结果没想到美国股市大跌又产生了300 个点,到了2500 点左右,股市出现非理性下跌。

第5 个现象,投资人比较恐慌。因找不到什么安全性资产,不知道什么资产最安全,所以投资人非常恐慌。安全性资产像社会动机的秤砣一样,一旦没有它,整个就会失调了,压力非常大。

第6 个现象,人们都感到很迷茫,预期都不看好。不知道中国向哪儿走?非常迷茫,迷茫的现象到10 月之后更加严重了。

这样一来,从3 月开始出现了这6 种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来讲人们对未来不是太看好。

何以出现6 种社会经济现象?

为什么现在出现了上述6 种现象?为什么人们对未来预期不太好?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魏教授进行了如下判断和分析。

一是中国整个社会经济基本面没有出什么问题。中国人致富的欲望仍然很强烈,动力还在,冲动仍然很强烈。尤其越到基层,这种动力越强烈。也即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还在,人们对利益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动力仍然很强大。

二是市场没出现什么问题。中国仍然是世界最大的单体市场之一,人口接近14 亿,中产阶级比重还在提高,没有出现消费降级的情况。消费降级这个观点有没有证据?仅仅是因为榨菜卖多了、方便面卖多了才算消费降级?没有证据支持。

三是中国仍然是联合国所公布的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按照联合国公布的工业门类,中国是最齐全的国家。没有出现因为劳动力成本上升,一些制造业离开中国的现象。最典型的东莞,是中国重要的家具制造基地之一,我们发现制造商仍然存在、没有走。他们通过自我调整吸纳了劳动力上升所带来的压力。所以,工业门类仍然很齐全,没有发生变化。

四是中国交通设施仍然是世界最便利的国家之一,而且会越来越好。这样对产品突破运输压力有很大的好处。

五是最高决策层没有改变改革和发展趋向的意图。虽然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什么民营经济离场热等等,但最高决策层没有任何一个意图要改变中国改革开放趋势。

于是分析发现,之所以出现前面6 种社会经济现象,主要是以下这5 件事撞在了一起。这5件事的每一件都有负面的东西。单个出现的话不会影响太大,但5 件事撞在一起出现的负面效应就叠加了。是哪5 件事呢?

第1 件事,中国进行的防范金融风险。为了防范金融风险,国家出台了很多政策,比如去杠杆、控制房地产速度、治理金融乱象等等,这些做法都有双刃剑的作用。在防范金融风险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的东西,导致企业资金链压力比较大甚至断裂,尤其是过去高负债、高增长的企业基本没法生存了。猛然一下要去杠杆,要收缩债务,企业一下受不了,导致一些负债高的企业资金链断裂,而他们和别的正常负债企业有各种联系,导致正常企业也出现问题。债务违约、资金链断裂,加上操作中有的粗暴做法,盲目惜贷,使得情况更加严重。

第2 件事,中国进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针对传统制造业产能严重过剩,我们提出去产能化;房地产泡沫正在形成,我们得抑制资产泡沫。这样,这些产业很难继续支持中国高速发展,那就需要支持增长的新的产业:一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像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信息技术和移动互联网,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等等,我们统称为战略新兴产业,它会支持我们增长。二是服务业,它将会成为支持中国发展的重要产业。消费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生产服务业、精神服务业等等,都会支持中国增长。三是现代制造业,像航天制造、高铁装备制造、特高压输变的装备制造、现代传统制造等等,都会支持中国增长。

通过宏观经济深度分析,可以预见未来几年商用车市场至少不会出现量的明显增长,而只能是逐步走向质的发展

这3 大产业会支持中国增长,所以正在推动结构调整;但调整需要过程,目前处于调整的一个“空档期”:即原有传统产业贡献急速下降,而新产业还没有( 足够)硬起来,这种空档期带来的负面东西,就是增长回落的压力很大。

第3 件事,中国进行的新旧动能转换。原来支持中国增长的主要是成本优势,而( 如今许多)成本优势急速地消失了。按道理来讲,成本优势消失,应该由技术优势递补上来。但现在的问题是技术优势形成也需要一个过程,这就出现了新旧动能转换的“空档期”:即原有的优势在丧失,新的技术优势也没有(足够)硬出来,于是导致增长回落压力较大。

第4 件事,中国进行的生态文明改革。十九大和过去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提出了“5 大改革”,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改革。其中,生态文明改革成了改革中的“5 大任务”之一。生态文明改革导致一件事:企业因为生态问题压力很大,加上我们执法过程比较粗暴,导致许多企业关门停产,必然带来增速回落,压力非常大。进行生态文明改革“带来”一个非常麻烦的事:即企业无论是满足排放标准还是搬迁,都会影响到现在的经济增长,出现增速回落的压力比较大。

第5 件事,中美贸易战。美国打贸易战,我们没想打,因为美国经济处在上升期。从经济学判断,它在下行期时可以和中国打贸易战,但它在上行期时打贸易战,是没有想到的。原来我们判断打贸易战对我们的影响不是太大,但没有想到它对人们的心理影响非常大。因为中美经济关系40 年来一直总体比较平稳,一下子出现这个问题,人们有一没法判断,很担心会不会走向“冷战”。要真的走向“冷战”,中国经济就很麻烦了,所以对这种心理的影响非常大,导致人们很迷茫,预期比较差。

上述5 件事撞在一起,出现的负面效应叠加一起,标志着中国经济进入“调整期”。魏教授判断,2018、2019、2020 年,需要3 年调整才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调整期内要做好3 件事,方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既然中国经济实际上没有进入“衰退期”,而是进入了“调整期”。那么该如何调整呢?调整期该如何应对呢?魏教授提出,大家要形成共识,大致上要做好3件大事。

第1 件大事,必须稳住金融。金融不能出现大起大落,因为一旦不稳定,很难渡过调整期。实体经济总体发展,需要金融支持。金融一旦大起大落,这个调整期可能会出现混乱。

第2 件大事,是稳增长。经济增长不能出现太多下滑,否则可能就会影响到整个社会情绪。如何稳增长呢?大致要做这么几件(具体)事:一是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减税费;二是加快结构调整,而且必须加速;三是技术要创新;四是必须深化改革。这是稳增长的4 件(具体)事,做到了可以保证实现一个正常的增速。中国增长不可能再恢复到7%、8%了,基数太大了。中国经济增长能保持5%就不错了,5%也是高速增长。

第3 件大事,稳开放。一是要正确处理和美国的关系。中美贸易战其实不是贸易战,而是中美关系重新调整的一个历史性、标志性事件,标志中美关系将重新调整。二是中国一定要全方位开放市场。我们不能光讲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还要加一条,市场大国。中国不能只是制造大国,制造大国是出口问题、利益问题;而市场大国即把所有人套住了。要彻底开放物质产品市场、服务业市场、投资市场这3 大市场。

总之,中国经济进入调整期,我们要做好3 件事:稳金融、稳增长、稳开放。这3 件事都做好的话,中国会度过这3 年调整期,走向我们所希望的高质量增长阶段。“总体上我还是审慎乐观,乐观的基础是审慎,要做好事才能乐观,不然就是瞎乐观。一定要做好这些事,才能实现乐观的目标。”

未来几年商用车市场走势几何?

宏观经济走势决定了商用车市场的基本盘面,但中国毕竟还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因此,结合上面专家的深度分析,笔者预见,从2018 年开始的以后几年,商用车行业至少不会再出现明显的量的增长,而会逐步转为追求质的发展,即向质量、服务、效率、品牌要效益。在这个基本盘面上,还要加上有关产业政策包括节能、减排、安全、调整、开放等因素的影响,以及用户端逐步追求车辆品质、高效、安全、高产出比等因素的影响,国内商用车市场产品间和企业间可能会出现此消彼长的、阶段性的复杂变化,或增或降,但总体上仍只是小幅的平缓的向上态势。

可以预见,自2018 年开始,随着商用车市场趋稳,以及企业生产效率的普遍提高(如数字化生产),产能过剩现象必然会随之出现,国内客车、卡车、专用汽车、半挂车行业都是如此。与当前的需求规模相比,目前这些细分行业的生产企业数量可谓太多也滥。而最终,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下,强者恒强,弱者淡出,市场走向持续健康发展。

背景解读

顶层设计下的“3 个关键词”

(1) 稳 开 放:2018 年6 月2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见出席“全球首席执行官委员会”特别圆桌峰会外方代表并座谈交流时指出:“过去40 年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2018 年12 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时高度评价了改革开放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意义和重大作用,并郑重宣示“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2)稳增长:2018 年8月31日通过的新《个人所得税法》决定自2019 年1月1日起,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由3500 元提高至5000 元(每年6 万元),并将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赡养老人等6 项支出设为专项附加扣除。2018 年12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大对创业创新(即双创)支持力度,自2019 年1月1日开始对创投(创业投资)企业实施个人所得税优惠。——这2 项减税措施,都是通过合理减负,适当增加个人和企业劳动所得,稳定与促进经济发展。

(3)稳金融:2019 年1月4 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1 个百分点。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降准”(将释放资金约1.5 万亿元),仍属于定向调控,并非大水漫灌,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向没有改变;目的是进一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优化流动性结构,降低融资成本。

(黎 明/整理)

猜你喜欢
商用车现象经济
商用车联合制动系统分析
陕汽集团商用车有限公司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2019年1月汽车产销比上月均呈下降商用车降幅更为明显
2019年11月汽车销量同比下降商用车表现好于乘用车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第四章光现象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