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德育教育中逆反心理调试策略研究

2018-05-10 06:31李鸣谢斌
新一代 2018年4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德育工作中学生

李鸣 谢斌

摘 要: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校的德育教育更具有其特殊性。根据中学生目前的特征,创新地运用教育理论,尊重信任宽容学生,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全方位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把中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中学德育工作措施宽容信任

逆反心理是指客体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即带有较强烈的抵触情绪。德育过程中的逆反心理,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标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进行教育、引导,或对受教育者偏离目标的思想、行为进行抑制、纠正时,受教育者所产生的排斥、抵触、厌恶等反常情绪。它削弱乃至葬送了德育工作的实效,对学生正确的世界观的养成有着极大的副作用。德育教育要想取得实效性,必须纠正这种逆反心理。

一、德育过程中逆反心理的表现类型

根据国内外研究者的概括,以及笔者在工作实践中的观察,中学生的逆反心理主要有以下类型。

(一)困惑型逆反心理。中学生正处在由过去的“依赖性”吸收知识向“独立性”吸收知识的过渡阶段。当他们遇到的与老师、家长讲的对不上号时,就慢慢地对教育产生质疑,对社会感到困惑,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二)自我型逆反心理。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受教育者对各种教育活动存在厌烦、冷漠和反感情绪。认为德育教育是唱高调、讲空话,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学不学无所谓,听不听没关系。

(三)受挫型逆反心理。有的学生自尊心受到伤害以后,常常对外界刺激异常敏感,对来自教师、同学的热心帮助,总有一种心理上的对立和反感,往往拧着劲、对着干。

二、德育过程中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中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的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逆反心理?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主观因素

1.生理发展还不健全。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上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但还不健全,出现了“成人感”和强烈的社会独立性。他们渴望被社会承认,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不满足老师和家长把自己当孩子看,故意与老师和家长唱“对台戏”。

2.思维不够成熟。在认知发展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等品质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还很不成熟。有时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他们会对老师的帮助置之不理,甚至把老师的劝说、告诫看成是对自己自尊心的损伤,因而把自己放在教育者的对立面上。

(二)客观因素

1.教育方式影响。一些教师在教育学生过程中,常常不自觉地对某些学生看不顺眼就讽刺挖苦、揭短,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产生对抗情绪和“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导致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极不平衡,对老师的话总是听不进去,表现出明显的反感。久而久之,敌对逆反情绪愈发严重。

2.家庭环境影响。现实生活中,一些家长对子女的要求过高,管教过于严格,在生活中过度干涉学生的个人生活,造成孩子巨大的心理和精神压力,加剧了他们彼此之间的矛盾。当这种怨恨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强烈的对抗情绪,从而形成逆反心理。

3.社会因素影响。社会的影响因素更加广泛复杂,内容、形态、渠道也多种多样,但影响较普遍的是社会舆论、社会风气和人们的社会逆反心态。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对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定位不明确,对自己努力和奋斗的方向不清晰,其结果是生活动力不足,极易对教育产生逆反心理。

三、德育过程中逆反心理问题的解决策略

逆反心理一旦产生,就会极大地影响德育教育的顺利开展,严重削弱教育的效果。因此,探索解决德育问题的对策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的任务。

(一)德育教育要适合学生思想实际。德育教育的目的是教育人,提高其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马克思曾说过:“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因此,要使德育教育的内容能够为学生所接受,首先就要善于从多侧面、多角度观察分析,发现寻找每个学生的“闪光点”,特别是对待学困生,教师更应该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在充分肯定他们长处的同时,恳切地提出希望,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潜力,这有利于疏导学生的逆反心理。

(二)加强学生心理引导和人格塑造。德育过程中针对学生消极逆反心态的特点与成因,教师要用有效的方法进行疏导。一方面,教师要站在学生的心理位置上去认识、体验和思考学生问题,从而选择适当的方法去处理问题,这样就会缩短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另一方面,教师也要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要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参加自我教育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成绩,帮助学生提高信心;指导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帮助学生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最大可能地避免逆反心理的产生。

(三)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家庭对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因為它奠定了人格形成的基础,学校的教育离不开家庭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教师应利用家访、家长会、家长学校宣传素质教育和学生心理学内容,指出家长教育子女的误区,矫正家长中存在的溺爱、自卑、专制、放任等不良心态,让他们为子女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引导子女健康成长。

在中学德育中,我们应当运用认知协调理论,不断灌输新信息,协调学生的认知,平衡其心理,也应该克服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奖惩严格兑现,实行管理教育,加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双向沟通,加深双方感情联络和交流。德育总的来说是一个动态过程,因此德育工作必须从主客体两方面入手,互相交流信息,注重参与和亲身体验,实现方法上的更新。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德育工作中学生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