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估算习惯

2018-05-10 11:24毛丽婷
教育·综合视线 2018年4期
关键词:口算算法情境

毛丽婷

估算是根据具体条件及有关知识对事物的数量或算式的结果,做出大概的估计或推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加强口算、重视估算”,并且对估算提出了具体要求。估算从原来大纲中的“选学内容”发展到现在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重要的必学内容,其意义不言而喻。作为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感受到了“估算教学难”,教得辛苦,学得辛苦,两者的辛苦之下,却没有很好的结果,由此可见,估算教学值得我们研究与探索。现结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乘法估算》这一课,谈一谈自己对估算的粗浅认识。

课堂实录

情境:学生乘登火箭。问题:每张门票8元,29个同学参观,带250元钱够吗?

师:你们有办法解决吗?

生:29×8=232(元),250元钱够了。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要232元的呢?

生1:我喜欢口算,这样算出来准确。

生2:我喜欢估算,这样的得数与准确数比较接近,很方便,很快。

师:这个问题对结果的要求不是很高,只要算出29×8大概是多少就可以了,所以我们一般可以采用估算的方法。

师:29×8是怎样进行估算的?

生:29接近30,我将它看作30,30×8=240。

师:所以,29×8大约等于240,是吗?这里的“约等于”我们可以用一个符号“≈”来表示,读作“约等于”。

这样看来,估算确实是新课标非常重要的内容。然而,通过二年级的估算教学,发现学生在作业中甚至出现了这种情况:先口算或笔算得出正确结果,再取这个精确数的近似数。跟同级段的老师交流,同外校的老师交流,发现这不是偶然情况,在每班中或多或少都有出现。这引起了笔者的深思:教学估算是为了什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有这种意识,然后逐步过渡到一种自觉行为呢?

教后反思

从生活角度来讲,估算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计算策略,可以将它作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工具,也可以作为精确计算的重要基础,还可用于检验计算结果是否大致合理。

估算在生活中有广泛应用 不少学生往往不能把数学和生活沟通起来,处于一种“真空”状态,学起来就更费力了。我们要帮助他们理解一些生活中常用的估算词语,认识一些估算事件。比如,今天吃饭大约花了80元钱;这套衣服的价钱是300元左右;这箱苹果的重量接近15千克,类似这样的词语“大约、大概、左右、差不多”。在课堂上,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理解估算在生活中的合理应用。

加强算法选择的教学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应自觉地把计算和实际问题情境联系起来,理解为什么要估算,什么时候要用到估算。因此,当提出问题后,笔者没有问:“请大家估计一下,大约要付多少钱呢?”而让学生自由发挥。由于思维定势,一开始学生自然选择了口算的方法,计算出准确得数。而在这一过程当中,部分学生受到启发,觉得这样计算出准确得数实在没有必要,完全可以采用估算的方法。面对这些不同的计算方法,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感受,自主选择算法。

让估算成为一种自觉需求 这一点恐怕是估算教学中面临的最大难点。估算作为一种计算方法,有需要,才会去使用。如果能让大家切切实实感到“我要用它”,那教学就成功了。如何让学生能产生“我要用”的欲望呢?本节课,在解决“250元钱够吗”这一问题情境下,让学生分析问题,选择合适的策略解决问题。学生觉得,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通过算。怎么算呢?有人在口算29×8时,因为只学了一位数乘整十、整百的数,就自觉地把29分成20和9,或者先看作30人,再减多算的一个人的钱,并结合买票时的实际情况进行解释。在这样的基础上,有学生发现,仅仅看作30人就可以了,这就用到了估算。精确的计算和估算都能解决这个问题,那么哪种方法更适合呢?通过分析、比较,让学生确实感受到估算的优越性,这是学生自然而然的一种需要,并不是“老师要我估的,我是不想的”。

要有根据具体情境选择估算策略的意识 通过“出示情境、学生解决、精确计算、估算、分析比较、选择适当的方法”这一过程,学生们认识到: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时不需要精确计算,用估算即可;但有时还要看所采用的估算策略对于具体的问题情境是否合适。如本课中,把29换成30,是估大了,如果把29改成32,把32的估成30,估算方法相同,估出来的结果也是对的,但实际上钱却是不够。这样一来,会大大挫伤学生估算的积极性,使他们对估算的合理性产生怀疑,长此以往,他們就更不愿估算。而在平时作业或实际生活中,我们往往会碰到类似情况,因此,要让学生具有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估算策略的意识。老师提问:“240元同29人需要的钱比较呢?”学生回答说:“30个人都够了,29个人更加够了。”说明即使有30人参加,也才需要240元,而带250元肯定够。如果是把32估成30,少估了2个8即16元,而240元与250元相差10元,所以钱不够,这样才算是真正解决了问题。

结束语

估算习惯的养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教师长时间、有计划、有步骤地渗透和训练。教师要将估算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使它逐步内化为一种算法策略和内在需求。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阳光城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口算算法情境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部级优课)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Travellng thg World Full—time for Rree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我会口算100减几了
智趣
学习算法的“三种境界”
算法框图的补全
算法初步知识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