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的金融支持研究

2018-05-14 07:40王文乐
大经贸 2018年2期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农民

王文乐

【摘 要】 乡村振兴是乡村经济、人文和生态等复合型目标的构建和实现。以乡村振兴为目标的金融需求和金融支持具有新时代的特点和排他性。分析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实施过程中的资金需求差异性,研究金融支持体系的传统要素的调整方向,是重构乡村振兴金融支持体系的关键。

【关键词】 乡村振兴 金融支持

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金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实施乡村振兴金融战略,需要认真分析新时代农村金融需求的结构、特点和市场趋势,逐步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规模和覆盖面,加快金融创新的步伐,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竞争适度、风险可控的现代农村普惠金融体系。

一、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

中国特色乡村振兴已经成为我国政府、广大农民以及相关利益人未来数十年的最重要的“中国梦”,其目标明确、战略战术清晰,核心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满足农民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这是人的生存需求中最为基础的层次。因此,确保农民收入稳定及不断增长,在现阶段和未来都是核心工作之一。我们不能仅仅把目光停留在产业发展的“效率”上,不管是工商资本下乡,土地规模经营,还是农村新产业的兴起,都首先要考虑农民在产业兴旺当中是否能够获益。因此,在乡村产业兴旺过程中,农村外部的要素进入是必须的,但外部要素进入农村以后与农村存量要素之间的“互惠连续共生”关系的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是乡村振兴的逻辑起点。

其次,要满足农民对人格尊重的需求,这是人的情感与归属不可或缺的需要。十九大报告中说到“治理有效”,明确指出要做到“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在这里,农民“自治”放在最前面,因为农民具有内在的素质与素养,并非天然的低素质群体,这是对农民人格尊重的基础。多年来城市导向的战略让城市人有一种天然的优越感,“乡下人”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对农村人蔑视的贬义词。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希望改变这样的思维惯性,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民在人格上能够受到平等的对待。所以,农村政策不管是制定过程还是执行过程,都需要考虑农民的人格尊重问题。农村应该“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再次,要满足农民对自我实现的需求,这是人的理想抱负实现的高层次需要。贫困农民有着非常强烈的进取心,有着非常强烈的自我实现意愿,但是由于没有基本的设施条件,他们没有办法承担制度变迁的高昂成本,因此不得不向政府等要靠资助的扶贫物资。在近几年扶贫过程中,农民在政府“以工代帪”扶贫政策帮助下,农民的自我实现意识很快被激活,通过农民就业创业,村庄经济得到根本性改变。激活农民尤其是贫困地区农民的价值实现意识,是让农村地区摆脱贫困、启动和稳定乡村经济、实现农民长久富裕的终极道路。因此,满足农民自我实现需求,是乡村振兴目标的重中之重。

二、乡村振兴的金融需求剖析

在乡村振兴目标要素的基础上,可将资金需求方向按投入标的的不同进行细化,概括为农民增收致富、农村有效治理、乡风文明建设、乡村产业兴旺和生态宜居环境等五个方面。

(1)农民增收致富,就是要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和繁荣农村市场,增强亿万农民在小康生活中的获得感与幸福感。金融支持的主要标的:①以金融要素为引导,促进农业节本增效,防止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②提高要素利用效率,加快农村土地等资源要素的市场化,使“死”的资源资产变为“活”的生产要素。③在遵循农村环境保护前提下,支持发展农村仓储物流等基础设施与流通服务业,打破繁荣农村市场的瓶颈性制约。④支持贫困户信用贷款,落实中央的脱贫摘帽要求,切实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2)农村有效治理,就是要加强农村基层政权与社会组织建设,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加强基层民主和法治建设,维护乡村良好社会秩序与运行状态。金融支持的主要标的:①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有效发挥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领导作用。②从各地农村的实际出发,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③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完善农村社会事业等公共服务和维护乡村良好社会秩序。

(3)乡风文明建设,就是要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发展,使农民素质进一步提升。其对农村金融的需求主要体现在:①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在广大农村落地生根,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意识和共同行动。②以金融为杠杆,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让农民享受到更多、更好和更接地氣的文化产品与服务。③以金融为杠杆,增加乡村文化投入,补齐公共文化服务,增强农民的文化自信。

(4)乡村产业兴旺,就是要引导和推动更多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金融支持的主要标的:①金融支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与经营体系,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区域布局、农产品结构和促进农业提质增效。②金融支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经营,与农业生态保护相统一。③深化农业农村市场化改革,以金融要素为媒介发挥市场在农业农村资源要素配置中的决定作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5)农村生态宜居,就是要切实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加强农村资源环境保护,大力改善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金融需求主要体现在:①调动金融要素投入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形成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合力。②以金融为导向,建立健全农村资源合理保护与节约使用的激励机制,扭转农业农村过度开发利用的被动局面。③加快推进城乡环境建设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加农村人居环境的公共服务供给,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

三、乡村振兴金融支持策略

以全国270万个自然村为预算单位,假设有一半自然村需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即140万自然村是金融支持的目标单位,假设每个单位新增初始金融支持资金为100万元,则乡村振兴计划实施过程中的新增有效金融需求为1.4万亿元,农村金融的缺口将进一步扩大。乡村振兴是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生态文明三个层次的振兴,目的是在生态宜居超越城市的基础上,全面实现城乡经济、文明治理和等级观念一体化。因此,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是一种全过程金融服务模式。

(1)小额贷款。解决乡村振兴进程中农民购置农资、农民创业和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解决农村金融的困境的终极思路是从资金下乡的效率和安全性入手,积极探索和实践金融链接模式以及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

①金融联结模式。所谓金融联结,就是指通过某种途径,把正规金融的资金和非正规机构的信息优势结合起来,从而更好的为农村提供金融服务。有三种模式可供选择:一是转贷模式。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开拓农村金融的过程中,将自身的资金贷给私人放贷者、資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乡村中介组织。由于乡村中介组织对农村金融需求信息掌握的比较准确,因而商业银行可以借助他们的力量,将有限的资金转贷给有需求的企业以及个人使用,中介组织需要对贷款进行回收,同时还要对其使用情况进行监督。二是雇用模式。金融机构在开展农村金融以及创新农村金融机制的过程中,雇用企业、村民、村干部、信贷员等对农村社会比较熟悉的人员,通过他们获取相对准确的信贷信息,以便对贷款人的家庭财产、经营情况、信用水平以及贷款类型等进行全面、深入的掌握与研究。三是担保模式。农村中介组织利用熟知本土情况的优势,通过为贷款人提供担保,使贷款人能够更快、更顺利的从银行业金融机构获取贷款。

②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是指农业产业供应链上的参与方与为其提供金融支持的供应链外部的金融服务机构建立协作关系,旨在实现供应链贸易的目标。农业供应链金融是一种针对农户、农业中小企业和农民创新企业的新型融资模式,将资金流有效整合到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既为供应链各环节企业(农户)提供贸易资金服务,又为供应链弱势企业提供新型贷款融资服务。

农业供应链金融服务重点集中于两大领域,一是传统的农牧产品种养及其加工领域,供应链的核心企业是合作社、超级农户及龙头企业等,参与各方包括农户、加工企业、合作社、村级政府组织以及业务相关的外来企业。二是农民创业创新型企业,需要在稳定销售渠道的基础上重构供应链,形成新的供应链线路和核心节点企业,以工业领域的供应链金融模式进行规范管理。

(2)融资租赁。乡村振兴过程中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目标时,满足农民对普通农机和现代化大型农机的需求。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操作,并通过机械化操作实现农业经营的规模化。在农民普遍性的资金不足的背景下,农民获取农机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农资租赁。

“农机融资租赁”是指融资(金融)租赁公司以租赁综合服务商的角色将承租人、银行、经销商以及政府的各种资源实施链接和整合,承租人(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交纳一定的首付金(一般为总金额的30%)就可独立使用机械设备,剩余租金与利息分期偿付,全款付清后农机具所有权再转移到承租人。大型农机融资租赁让农民由“直接购买”变为“先租后买”,大幅度减轻一次性投入压力,成为缓解农民购机难、贷款难的一条可行路径。

(3)农业保险。农业经济的波动是引发国民经济周期波动的重要因素,亦是影响“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一大因素。为解决农业保险长期缺位的问题,农业保险服务体系中应纳入农业产业链、服务链全流程保险。根据农业农村发展趋势,在目前传统农业保险的基础上,支持保险机构将保险服务链向农业产业上下游延伸,为农业产业链、服务链提供全流程保险,探索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定制风险保障方案。同时,应加大扶贫保险和价格保险支持力度。

另外,要积极探索“保险+期货”模式。目前我国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机制还不健全,期货交易的市场容量小,这些因素正在制约着“保险+期货”试点的扩大发展。

(4)抵押贷款。抵押贷款是银行资金下乡过程中安全性相对较高的业务模式,但实际操作中,抵押品廉价、无合适抵押品、抵押品难以变现等问题普遍存在。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应积极探讨“两权”抵押模式。

“两权”是指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银行业在具体的农村“两权”抵押贷款工作中主要面临着两大问题。一方面,现有的业务模式和产品体系难以匹配“两权”抵押贷款客户的需要。另一方面,“两权”抵押在现实操作中存在较多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特别是资产变现方面,缺乏有效的风险防控手段和工具。为此,银行在实践“两权”抵押贷款时,可以通过与政府、保险机构多方合作,降低银行在农村的抵押担保风险,解决金融机构不愿意向农民放贷的问题。还可以建立由农民抵押住房所在乡镇的农房回购机制,当银行机构通过转让等方式自主处置抵押物流拍时,乡镇按评估价或下浮价回购,兜底处置,解决抵押物变现难题。

(5)期货交易。在我国农业产业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由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波动引起的农民收入保障问题以及农产品流通全球化引发的定价话语权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这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一个关键点,需要农业部门、金融监管部门、市场机构与实体企业等各方共同认真应对,形成合力,寻求可行的解决方案。

农产品期货营运和监管部门,应当紧紧围绕服务“三农”、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加强一线监管,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确保市场健康平稳运行。要积极探索国际化发展道路,依托我国强大的农业资源和现货贸易与消费规模,吸引全球投资者参与,推动形成全球客户共同交易产生的、具有国际代表性和公信力的大宗农产品“中国价格”,建立与我国地位相适应、更加公平合理的农业国际贸易秩序。

(6)合理构建农村普惠金融体系。要发挥农村普惠金融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支持作用,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强调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在鼓励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不应过度强调农村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因为农村金融机构如何承担社会责任、承担多少社会责任,需要金融机构根据自身的经营状况和区域特点来决定。作为一个商业机构来讲,金融机构首先需要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其次,普惠金融应该实现产权的多元化。也就是说在发展普惠金融过程中,应该鼓励各种产权的进入。再次,农村普惠金融的市场发展要多层次。具体来说就是“巨大中小微”五个层次兼具。“巨”指的是包括农行在内的大型国有金融机构,“大”指的是规模较大的农商行,“中”指的是一些中等规模的农商行和地方性银行,“小”指的是村镇银行、小贷公司等小机构,“微”指的是指各种村级资金互助和社区合作基金等合作金融组织。这五种类型的农村金融机构构成层次分明、各有分工、各司其职的体系。

【参考文献】

[1] 卓尚进《奋力谱写新时代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新篇章》,金融时报,2018.1.6

[2] 赵世忠《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做好新时代“三农”金融服务工作》,中国城乡金融报,2017.1.17

[3] 吴比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金融的需求》,乡村振兴,2017.12.8

[4] 何振立《数据先行在金融支持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中华合作时报,2018.2.9

猜你喜欢
供应链金融农民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益邦供应链酣战“双11”
君唯康的金融梦
益邦供应链 深耕大健康
P2P金融解读
金融扶贫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