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嚼

2018-05-14 10:44董改正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18年8期
关键词:粗粝壮士樊哙

董改正

日本人吃面,要大力吸溜出声音才好,一屋子吸溜声,就像一屋子流星似的。这是表示好吃,是对主人的手艺表示赞赏。我以为这是面子上的话,里子是为了吃得更肆意、更恣睢。欧洲人不管吃什么都不发声,说是文化、文明。我也有文化来源,好个热闹,喝稀饭、吃面条,如果看到吸溜得慷慨激昂、无问西东的,必深慕凝视,暗许之“真壮士也”!

“真壮士也”常见于中国古典小说,见于吃的有《项羽本纪》。屠狗英雄樊哙强悍闯进历史里,引起项羽关注。项羽说:“壮士!赐之卮酒!”樊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就是给他一整只生猪腿。樊哙覆其盾于地,将生猪腿架在肩膀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再次呼道:“壮士!能复饮乎?”樊哙这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大嚼,让历史充满了豪情。想一想,若是都如江南文士那样“一曲新词酒一杯”,历史岂非淡出鸟来?

在浅吟低唱之外,一定要有据案大嚼。不能总是吃烧得甜甜糯糯的食品,有些食物是有嚼头的。“有嚼头”是一种态度,有嚼头必须要有要一口好牙,要有两边厢坚硬霸气的咬肌,要能将那铁板筋嚼得虎虎生风,不仅是大快朵颐,还要大块朵颐!咯吱咯吱,嚼铁如泥。要嚼得旁若无人,嚼得风云色变,嚼得豪气纵生,让人不能不拍案大叫一声:“真壮士也!”

其实也不一定非得是男人才能大嚼。大嚼是一种姿态,是真性情。面对同样的食材,杜牧之说:“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小杜也是有胆识的了,但“未可知”还是“商榷”,而李清照却是一种大嚼的姿态:“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她是引项王为知己的,死也要这样慷慨激昂,岂能包羞忍耻去学勾践那厮?

在小资文化、雅文化之外,一定要有活泼泼的俗文化,要有生活真实的粗粝感。有人在咖啡厅里喝着而不是嚼着拿铁,晚礼服媚眼如烟说着cheers,就要有人在烈风的酒寮子里仰脖干掉一碗“二锅头”,大喝一声:“干了!”这样的文化基因才是全面的,不贫血也不缺钙,不缺风雅也不缺血性。在铺排华丽的大赋外,一定要有人仗剑喝道:“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敢如此活出粗粝粝生命质感的人,我向来是佩服的。我曾与一个极豪爽的收废品老人为邻,他因我在众人面前耻于与他亲近,当晚就将家搬走了,至今我依然怀念那烈酒一般的性情。他一生收获的真善美,一定比我为多。这样的人活一辈子等于一般人活了几辈子,因为他们不藏着掖着,不穿着甲胄,他们体会的、体味的才是生命真正的快感和滋味,他们不会错过真实。

郑板桥是一个敢据案大嚼的人。一人想得板桥书法而不得,得知他爱吃狗肉,便设一计。在板桥郊游暮归的途中,租一屋舍,着人烹制狗肉。板桥当时正是饥肠辘辘,闻到如此香味,心里馋虫蠕动,急急敲门如律令。主人揖让入室,“公据案大嚼,撫腹呼饱而止”,少不得挥毫泼墨,既写且画。有人说他上当了,我却大呼过瘾。为甚?拒金钱,傲骨也!不拘小节,风度也。使人能兼二者,岂非壮士也?

不能如此狂狷?也有折中的。汪曾祺将萝卜干子花生米放在油条里略炸,嘣脆的,“嚼之十里声动人”,也是有趣的,但终究逊了一筹,逊了气势。我倾慕这种略带小资味道的“小狂”,更向往着“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去换美酒”的大嚼,那就近于屠门大嚼了。

有个故事说,有个略带傻气的读书人,闻说长安繁华,便面向长安方向微笑,神驰而往。每每经过屠户门口,闻到肉香扑鼻,就迎风大嚼,模拟一次酣畅。青年时候我笑其傻,人到中年,很心许他的境界。这样的洒脱不羁,是大嚼精神的折射。

摘自《羊城晚报》2018年7月15日

猜你喜欢
粗粝壮士樊哙
粗粝野味
鸿门宴中最出彩的人物
营造家的清凉之感
屠狗者樊哙:鸿门宴中最出彩的人物
《八佰》壮士英雄归来
“壮士座”毫无意义
猛人樊哙
酝酿
联谊会辨认人脸
刘邦吃龟肉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