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七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揭晓

2018-05-14 12:05刘垠
科学导报 2018年13期
关键词:量子高铁基础

刘垠

2月27日,科技部发布2017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经专家遴选、投票,实现星地千公里级量子纠缠和密钥分发及隐形传态等10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重大科学进展,从30个候选项目中脱颖而出。

根据得票高低,“2017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分别为:实现星地千公里级量子纠缠和密钥分发及隐形传态,将病毒直接转化为活疫苗及治疗性药物,首次探测到双粲重子,实验发现三重简并费米子,实现氢气的低温制备和存储,研发出基于共格纳米析出强化的新一代超高强钢,利用量子相变确定性制备出多粒子纠缠态,中国发现新型古人类化石,酵母长染色体的精准定制合成,研制出可实现自由状态脑成像的微型显微成像系统。

在这10项重大科学进展中,位列榜首的是实现星地千公里级量子纠缠和密钥分发及隐形传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等人,创新性地突破了包括天地双向高精度光跟瞄、空间高亮度量子纠缠源等多项国际领先的关键技术,利用“墨子号”在国际上率先实现千公里级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实现了千公里级星地量子密钥分发和地星量子隐形传态,为构建覆盖全球的天地一体化量子保密通信网络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

你能想象吗?病毒也可以直接转化为活疫苗及治疗性药物!北京大学药学院周德敏、张礼和研究组以流感病毒为模型,在保留病毒完整结构和感染力的情况下,仅突变病毒基因的一个三联遗传密码为终止密码,流感病毒就由致病性传染源变为预防性疫苗;再突变多个三联码为终止密码,病毒就变为治疗性药物。该方法将是研发活病毒疫苗的一种通用方法,并可针对几乎所有病毒。研究相关进展发表于2016年12月2日《科学》杂志上,《科学》评述这一进展为病毒疫苗领域的革命性突破,而《自然》杂志则称其为“驯服病毒的新方法”。

据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遴选活动由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牵头,联合《中国基础科学》《科技导报》《中国科学院院刊》《中国科学基金》和《科学通报》5家编辑部共同组织,至今已成功举办13届。

科技创新加码“美好生活”:主动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

復兴号成功商业化运行,全国高速铁路里程已经占全球总里程60%以上;可再生能源的装机量、发电量居世界第一;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和保有量均占全世界50%以上;5G新型网络架构等技术纳入国际标准……五年来,科技不仅让生活更美好,更主动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

刷脸进站、高铁上手机点外卖……春节假期,无数游子在中国高铁的“飞驰护送”下平安到家,科技感十足的春运让人们赞叹不已。

2月26日结束的国新办发布会上,中国高铁控制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丁荣军向记者描绘了这样一幅“未来高铁”的“畅想图”:“旅客坐进高铁,就像坐进家庭影院一样。”当中国高铁遇见“人工智能”,时速400公里以上的智能高铁正加速驶来。

2016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22.6万亿元,网络零售交易额、电子信息产品制造规模居全球第一。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与巨大市场规模有机结合,正深刻影响和改变全球产业格局,快速迭代的“中国式创新”举世瞩目。

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引领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快速发展。五年来,中国科技创新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民生改善,有力带动了经济转型升级和新动能成长。

北京时间2月27日晚间,阿里云在西班牙巴塞罗那MWC大会上全球同步发布了8款云计算和人工智能产品,包括图像搜索、智能客服云小蜜等产品。阿里巴巴集团欧洲区总经理冯必睿表示,中国正在进入数字化转型快车道,新四大发明、新零售、新制造、城市大脑……这些经验和技术都可以为世界提供借鉴,中国技术和中国经验正在走向全球。

在激烈的国际医学影像研究竞争中,数字PET堪称肿瘤等重大疾病早期诊断的利器,与CT、核磁共振并称为医学影像“三大件”。

“让中国患者早日用上国产PET”是国产数字PET创始人、华中科技大学谢庆国教授“最大的心愿”。他表示,“数字PET进入临床后,将打破西方垄断、进一步降低进口医疗器械价格,帮助解决看病贵难题。”

目前,我国有130万台创新医疗器械产品在基层医疗机构示范应用,服务人群达4.5亿;建立应对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技术体系,成功研制埃博拉疫苗等,在国际传染病防控中彰显了中国力量。

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三部曲”,创新不断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从增加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到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全面深化科技改革蹄疾步稳,改革的四梁八柱初步搭建,改革与创新两个轮子一起转,培育创新沃土,让创新活力喷涌,为我国迈向创新型国家行列奠定了重要基础。

中国基础科研吹响“冲锋号”:建立更多创新科技新坐标

“在科学前沿领域勇闯无人区,中国科技创新正实现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万钢表示,通过战略高技术彰显国家实力,中国的基础研究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世界级创新平台加速布局。

从铁基高温超导到多光子纠缠,从发现中微子振荡新模式到量子霍尔反常效应……五年来,中国基础研究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成果“多点开花”,基础科研领域正在打破“贤必举欧美”的垄断。

前不久,克隆猴“中中”和“华华”在中国诞生,“姐妹”俩萌翻了全世界。

“这是许多专家认为不可能实现的重大技术突破。”国际细胞治疗学会主席约翰·拉斯科这样点评中国科学家的成果。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如同一条河流,基础研究是“上游”,决定着“中游”的技术创新和“下游”的技术推广及产业化。

科技部数据显示,中国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快速增长,从2012年的499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823亿元,增幅达65%;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高质量科技论文产出国,正对世界科学发展做出日益重要的贡献。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多位专家指出,尽管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但仍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必须加强面向科技强国的基础研究,进一步增强创新源头供给。

清华大学副校长、国际著名实验物理学家薛其坤院士及其团队2013年首次从实验上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一发现成为后来支撑诺奖得主研究成果的关键实验之一。

“实现原始创新的根本就在于抓住基础研究的‘牛鼻子。”薛其坤认为,新时代我们在科研领域也需要更多的“另辟蹊径”。

国务院近日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明确,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涌现出一批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和国际顶尖水平的科学大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薛其坤认为,想在科学原创上发现别人看不到、发现不了的东西,肯定你的眼睛要更亮,你使用的仪器工具分辨率、灵敏度要更高。

创新基础平台加速布局,启动国家实验室建设,支持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安徽合肥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五年来,这些基地与已布局建设的6个国家研究中心、49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4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2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形成梯次布局。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加强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在前沿领域新建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万钢表示,接下来将着眼我国未来长远发展,加强基础研究顶层设计,壮大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强化前瞻性基础研究部署。

猜你喜欢
量子高铁基础
高保真度三量子位原生量子门首次实验演示
中国高铁再创世界纪录
山上有座高铁站
新量子通信线路保障网络安全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用半导体量子环构建量子计算机
最憨厚笔记 夯实基础就是要一步一个脚印
拨乱反正 夯实基础
新型量子位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