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我们不一样

2018-05-14 12:38成辉
时尚育儿 2018年7期
关键词:养育育儿孩子

成辉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我们的孩子,带着他们与生俱来的性格、脾气、禀赋来到我们身边,这是造物主赋予每个家庭独一无二的礼物,也是一份没有标准答案的试卷——你是否有足够的智慧去发掘、发扬孩子生命中那些不符合统一法则的、凹凸有致的特点?

成长是一段漫长、艰辛又神奇的历程,也许,正是你那些力排众议的决定、那些脑洞大开的创举、那些溢出规则之外的惊喜,滋养着他、陪伴着他、支持着他,活出喜欢的人生。

Part1 育儿,无需标准化

信息时代,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文章,用醒目的标题告诉我们,要做一名合格的家长,该遵循这样那样的育儿标准。然而,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星星,有着独一无二的本领、能力和梦想,为什么我们做父母的却像生产流水线上的操作工,偏要把不同的原料打磨成一样的成品?

为什么我们热衷标准化?

我们都知道每个孩子是独一无二的,从一生下来,我们的孩子就有着与众不同的气质、禀赋和特长。而实际育儿中,面对这个独一无二的孩子时,我们却又往往不自觉地套用各种统一的养育标准。

父母成长环境的影响

我们多数人从小就成长在一个标准化的教育环境里。小学、中学、大学,工作、结婚、生子,每个人的人生轨迹都大同小异,如果一个孩子到了学龄不去上学,而在家读书,周围人可能就会用异样的眼光去看待。事实上,在我们的文化中,对于“异类”的包容度还比较低,多数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异类”。这个心理,导致我们采取的育儿方式往往也是符合社会主流标准的,生怕个性化的育儿方式会培养出“异类”来。

父母多数缺乏“因材施教”的能力

其他行业都有上岗证,然而,做父母的——养育人的行业竟然可以无证上岗,不需任何岗前培训!由于社会发展阶段的原因,我们多数的父母,并没有接受专业系统的养育课程培训,对于孩子的气质类型、多元智能、心理和生理发展阶段的特点知之甚少,当然也就谈不上“因材施教”。

“从众更安全”的心理使然

现代生活竞争的压力,导致多数家长自身的焦虑情绪传导到育儿上。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以及不愿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驱使着家长从众的心态,生怕挤不上主流通道的班车,孩子就会被社会淘汰。而想挤上主流通道的班车,唯一快捷的途径就是标准化生产。

个性化养育不容易

个性化养育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不是一件短期可以看到明显效果的事。个性化养育不仅要建立在对孩子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还要家长自身有创新的意识、柔软的爱心,并且要有长期坚持的决心。如果只是注重短期的养育效果,很可能在实行一段时间的个性化养育之后就败下阵来。而相反,采用市面上主流宣传的所谓的育儿标准,看起来是更为安全可靠。

育儿,可以不一样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一句话:“每个人都是天才。但是如果你以爬树的本领来判断一条鱼的能力,那它终其一生都会以为自己是个笨蛋。”

如果我们以标准化来养育孩子,很可能就会陷入“以爬树的本领来判断一条鱼的能力”,相信这是每一位家长都不愿看到的结果。每个孩子都具备自己独特的个性、特长、优势,父母应该根据孩子的特点采取科学合理的个性化教育方法。

个性化的教养方式,能给孩子和家庭带来非常多的益处:

最大限度地帮助孩子发挥自身的天赋

著名的美国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海伦-凯勒,在19个月时就失去了视力和听力,在常人看来,这样一个孩子,根本没有可能成才。而恰恰相反,海伦-凯勒取得了常人难以企及的人生高度:她不仅考入了哈佛大学,著有杰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人生故事》等,还曾入选“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之一。

人生起点如此不幸的海伦-凯勒,人生的起飞也正是始于她的父母和莎莉文老师对她所实行的个性化养育方式。如果用标准化的育儿方式来养育海伦,我们的世界仅仅是多了一位需要社会救助的盲哑人,而正是个性化养育,让我们的世界多了—位星光熠熠的偶像。

有助于减少亲子矛盾

有一个案例是:妈妈从孩子1岁多就开始坚持睡前给孩子读书。每天,孩子最期待的就是妈妈给他读图画书,边听妈妈读,边看书里各种丰富多彩的图画。但在孩子2岁多以后,这位妈妈看到身边不少宝宝都开始认字,于是她也下定决心要让宝宝及早开始认字。此后,每次睡前读书,媽妈都会不厌其烦地引导孩子去指认书上的汉字,甚至把图画书都换成了文字书。一段时间以后,孩子对妈妈讲故事出现拒绝的情绪,每天的睡前故事竟从温馨的亲子时刻演变成了母子之间的战场。

这位妈妈的做法就是没有顺应自家孩子成长的敏感期,在孩子还处于对图画的敏感期时,非要孩子把注意力转向抽象的文字,得到的结果适得其反。

让育儿过程更有乐趣

当我们不再以“别人家的孩子”来要求我们自己的孩子,抱着一个与孩子共同成长的个性化养育理念时,我们会有更开放的心态,去迎接育儿中的各种挑战。随着不断灵活地调整,我们会越来越理解孩子,跟孩子也会建立越来越深的连接,育儿这件看似辛苦的事,也会因为我们的投入而变得妙趣横生。

Part2 想要问问你敢不敢“不一样”

成长是条单行道,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历程都是不可复制的生命故事。对父母来说,了解自己孩子的天性,根据他们的个性做出不同的选择,在选择的道路上逐渐适应和不断前进,并不是容易的事情。作为父母,我们该有怎样的理念、能力和素养呢?

充分而客观地了解自己的孩子

新手爸妈,总是会忍不住比较: “你家孩子好乖,我家孩子为什么这么爱哭”“你家的已经会这么多才艺了,我们家的却只会玩”“你家的孩子发育得真好,我家的不爱吃饭”……比较以后,很多父母的第一反应是:为什么我家宝宝和其他宝宝不一样呢?这会不会不太正常?

其实每个孩子在出生时就已经自带独特的基因,因此,他会展现出只属于自己的特质。儿童心理发展从纵向看遵循连续性和阶段性,从横向看遵循共同性和独特性。“不一样”的养育需要我们更多地了解孩子,了解孩子不仅需要我们关注孩子的身高、体重等外在特征,还需要了解孩子的秉性、情绪特点、兴趣和态度等内在特性;了解孩子不仅需要我们关注孩子的行为模式和习惯,还需要我们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内在需求和动机。

有不狭隘的成才观

试问自己,你觉得教育孩子成功的标准是什么?现在大家津津乐道的教育孩子成功的标准大多还是成绩好、多才多艺、考上好大学……因此,滋生了一大批的“虎妈”“狼爸”。孩子的降临带着我们美好的心愿,我们日夜期盼只愿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当孩子逐渐长大时,我们的期待就开始增加:学习要优秀、乐器要擅长、运动要棒、人际关系要好……大多数父母对孩子寄予了太多个人期许,却没有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父母的精细调控并不能决定于孩子的成长成才。不妨用更多元化的视角来看待孩子的成长吧,他只需要成为他自己。

能不断学习和成长,掌握科学的育儿观

“孩子能生就能养”的老一代的育儿观已经被我们摒弃,我们期待能够更科学、更用心地养育孩子。但是在养育孩子的这条道路上,我们都是新手,因此,需要不断地探索、学习和修行。养育孩子的道路一定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时常受到挑战,孩子的某些行为和表现也会让我们开始自我怀疑“这是我生出的孩子吗?”育儿这门学科,从我们准备怀孕的那一刻就开始了,虽然育儿没有一个万能的标准答案,却有不少的科学指南。多买点育儿书籍看、多和身边的朋友分享育儿经验;或是参与一个育儿读书会,与育儿同路人一起温暖前行。勤奋好学,不放弃自我成长是敢选择“不一样”养育方式父母的底气。

要有自己的追求和人生目标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也最容易观察和模仿父母。教育不仅需要言传,还需要身教。想要孩子拥有的行为,父母最好先做到;想要孩子拥有的品质,父母最好先拥有。如果我们抗拒成长,就会把成长的焦虑转嫁到孩子身上;如果我们对自己不满,就会格外期待孩子变得完美;如果我们对外界不满,就会格外地希望孩子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如果有了孩子,我们就放弃了自己的人生,开启围绕孩子转的人生模式,就像是在大海里航行的船只没有了方向,很难引领孩子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有自己的人生追求,脚踏实地地生活,在工作中认真投入、为朋友排忧解难、交流时心平气和、看书时全神贯注…-.这样的你在孩子的眼中一定是熠熠生辉的。你美好努力的模样是孩子成长的最佳引领。孩子也是父母的最佳老师,孩子的降临督促着我们不断地完善自己。养育,不仅是陪伴孩子成长,也让我们成长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有执行的毅力

育儿路上的“独辟蹊径”有时会和当下主流的价值观有出入,我们选择的“不一样”会不断地考验着我们。可能需要承受世俗的评价、周围的不解,最考验我们的可能还是我们内心的疑惑:我这么做是正确的吗?养育没有统一的标准,内心有怀疑、犹豫和不解时,请不要立刻想到放弃,这个时候寻求一些支持是必要的,和亲人朋友探讨、去书中寻找答案。当我们战胜自己内心以后,就需要行动上的持之以恒。

有适时调整的灵活性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成长也有个体的独特性,没有哪一本书可以为所有父母和孩子提供正确的建议。当你在养育中觉得束手无策时,适时地忘掉理论、忘掉规则、忘掉脑海里的条条框框,根据自己的直觉,把我们内心的焦虑不安放下,去关注孩子的内在需求,去抓住孩子伸向我们的那双手,和他一起,感受当下,给予孩子自然的回应。在养育过程中我们与孩子建立起的亲密感比什么技巧都来得更加重要。

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没有哪一种养育方式是会一直轻松愉悦的,不管我们多小心也会犯错,不管我们多努力也会有疏忽,不管我们多耐心也会忍不住发火。有时候我们明明已经尽心尽力了,却仍然找不到合适的养育方式;有时候我们情绪已经要崩溃了,但还是要承受着家人的指责。了解到自身的局限,承认自己的不完美,尽力做到最好,对于那些无法掌控的,就让它去吧。放下心中的负担,在养育的路上,我们才能轻松前行。

Part3 那些不寻常的“育儿路”

在我们身边,总有一些擅长脑洞大开,不走寻常育儿路的达人父母,是什么让他们对于孩子的成长做出了那样的选择?在这场勇敢者的游戏中,他們收获了什么?

说到快板儿,可能很多小朋友不是特别熟悉,这是我们中国传统曲艺的一个项目。现在的孩子会弹钢琴的很多,会快板的却寥寥无几。但是在我的眼中,快板绝对是寓教于乐的神器。

为什么我说快板是神器呢?首先它很小,随身可以携带,在哪里都可以玩;其次,它很便宜,60元就可以买一副不错的板儿了;最重要的是,它可以促进记忆,让孩子更加专注。最初让女儿接触快板,只是觉得她应该有个才艺,可以让她更加自信点,后来我还发现了快板的另一种神奇的作用——更便于学唐诗。最初就是左右板儿单点,打着点儿背唐诗。因为唐诗很押韵,打着点儿很舒服,没过几天我就发现打板儿背唐诗很快,因为有个声音在响,小朋友就不容易走神儿,注意力特别集中,注意力集中时背得就快。而且因为板儿的节奏很均匀,所以中间你没有思考的时间,一首八句律诗,很快就可以跟下来。更重要的是,板儿给孩子壮胆了,孩子一个人往往不敢站在大家面前表演,有个声音孩子就觉得不孤单了。

就这样,女儿学唐诗、背古诗的进步是飞速的,她很快在板儿中找到了成就感。有一次她和我说:“妈妈,我今天太高兴了,学校发了28首必背唐诗,我看了一眼,我基本都背过,妈妈,您真是太有先见之明了!我们班同学里我会的最多!”我很高兴,这就是自信。自信的基础是实力,每个孩子天生就有求知欲,但是在8岁之前,如果父母没有开发好,很有可能就把孩子的求知欲给弄丢了。而我却在无意间“歪打正着”。

老极:4岁走遍南北极,他比想象中要强大

小辛巴是我和妻子小猪去非洲旅行时怀上的,我们希望他能像狮子王一样健壮,所以起名叫“小辛巴”。在他2岁多时,疯狂地迷恋各种动物,直到有一天他在沙滩上说想看北极熊。于是,我们准备骑着一辆三轮摩托穿过亚欧大陆进北极。

虽然这样的举动在外人看来真是疯狂极了,质疑声更是不断,但这并不重要。因为我和小猪想得很简单,就是想陪着小辛巴去用双手和双眼触碰和认知这个世界。我们就想着一家人在一起,干掉庸俗无趣,干掉那些社会强加到每个人身上的固定套路,去安安静静地看看这美丽的星球,去找寻生命中的更多可能。

2014年11月2日,小辛巴2岁半的那一天,我们正式出发,开始了这段从云南西双版纳到北极的旅程。2015年4月中,历经185天和无数镜头外的波折辛苦,我们全家终于从炎热的东南亚辗转12国到达了冰天雪地的北极圈。那一年,他3岁!

再后来,小辛巴说他想看企鹅了,于是在他4岁半时,我们又出发了,历经了146天,纵穿南美洲去南极看了企鹅。那一年,他5岁!迄今为止,小辛巴是年龄最小走得最远的一个中国小屁孩。

很多人都问我对孩子的期望,我说:第一是身体健康,第二是性格开朗。除此之外,就希望他能干净地活着,有尊严地活着,遵从自己的内心去活着。也有很多人觉得,和孩子的这些个旅行实在不可思议,一来孩子还那么小,旅行对他们来说都记不住;二来这么长途跋涉,孩子身体吃不消。但在我看来,父母最大的任务就是陪伴和引领孩子,和他一起去长大。玩是孩子的天性,父母最该做的事就是放下手机、放下俗念,给孩子以巨大的舞台和空间,让这些充满神奇力量的小家伙去释放自我。他们其实远远比我们想象中得要强大!

席正园:一尺灶台,也许才是“起跑线”

“什么?7让孩子学做饭?”很多家长一听到这事儿肯定头摇得像拨浪鼓似的。几岁大的娃能自己吃饭就不错了,还让他们做饭?其实,这真的可以有!

在女儿3岁的时候,我就会带着她一起进厨房,让她帮忙捡菜叶、洗番茄和打鸡蛋等。看我的朋友圈,基本上每个月都会有一两次带着女儿参加美食料理活动。在世界地球日,带着她做“丑蔬果大翻身”,用卖相不太好的蔬果做果酱和果醋;在圣诞节,带着她一起学做“树根蛋糕”……这是个激发创意不错的方式。

另外,我觉得在厨房这方小天地,还可以得到有关物理、化学、生物等多个学科直观的感受和学习。比如酵母在面包制作中起到什么作用?温度对发酵的影响是什么?黄豆发芽培育豆芽的过程是如何的?……走进科学,走进厨房,学习烹饪和烘焙是一个将科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的绝好机会。

在我们周边,很多父母出于对孩子的疼爱,不舍得让他们干一点家务活。有的父母还认为,做家务是大人的事情,孩子只要好好读书就好了。可孩子不做家务专心学习,就会更优秀么?哈佛大学一项长达20年的研究表明,爱做家务的孩子跟不爱做家务的相比,就业率为15:1,收入比后者高20%,而且婚姻更幸福。

我们一直说教育的重要性,我们也花了很多时间和金钱去加强孩子的学业和才艺,孩子下厨房,听起来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习教育,但是可以培养孩子自立,让他们拥有解决问题、统筹安排时间的能力,同时也让他们学会珍惜食物和懂得感恩,这些才是孩子绽放和享受他们精彩人生的基础。

姜涞妈妈:在环保COS中播下审美种子

生了女儿后,我似乎变成了环保COS人物帖網红版主。其实我不会画设计图、不会裁缝,更不会制衣,有的只是概念和想法。我唯一的动力只想把女儿扮美,让她也能拥有别具一格的审美,长大后不至于把自己穿得和圣诞树一样。

姜涞从小就是一个爱臭美的孩子,除了口红成了她执着追求的第一个目标外,穿衣搭配更是她从小最为重视的内容之一。2岁半时,睡衣版本的“小龙女”萌翻全场;电光纸和双面胶版的美少女战士,至今还有很多妈妈想问我要制作流程。垃圾袋小魔女、蛇皮袋千颂伊、黑丝袜华妃头饰,很多经典造型都是旧物改造。她在惟妙惟肖地cOs各种人物的同时,明白了可以用很多色彩、材料搭配让自己变美。

渐渐的,她也开始自己设计衣服。当年我把她当娃娃用环保材料包裹她,如今她就用这些包裹娃娃。很多设计稿还被品牌商做成了成衣。

我还会给她网购各类手工材料,陪她一起缝教师节手袋;用亮钻和珍珠制作手机壳和耳环;和她一起用长方形、三角形等漂亮的零布头做娃娃裙;陪她捡树叶,让她独立完成树叶服装画……这样的创意很多很多,也逐渐形成了“姜涞风格”。

很多妈妈会疑惑,那么小注重美好么?在我看来,审美不是与生俱来的,如何把爱美的天性发挥出来是种学问。如果从小扼杀孩子欣赏美和追求美的天性,孩子会逐渐丧失审美能力。而一个具有审美能力的人,更容易从生活中发现纯粹的、快乐的感官体验,形成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用以抵御现实生活的枯燥和乏味。因为美,蕴含了一种能量,一种向上的力量。

Fafa:儿童英文戏剧中的语言启蒙

说起“儿童英文戏剧”,朋友们通常都会吐出三个字一一“高大上”。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的元素都是可以有戏剧教育存在的。比如在一个“假装”的情境中,孩子们试着去揣摩各种角色的想法、语言和行动,并开始了解自己所生活的世界。

某次下班回家,博鱼拿起我的包,背在自己身上,穿着我的鞋,对着我说,“妈妈回来了”,一开始我还不理解这个举动,观察她站在门口,不断重复那句话的时候,突然明白了她开始把自己“假装”成了妈妈。

于是,我给了她一个小手包,她会拿着手包,站在门口看着我说“妈妈回来了。”我会配合她说: “妈妈,你回来了。”并给她一个拥抱,她狡黠地笑着,我又说:“妈妈,你辛苦了!”。同时我们还不断转换“爸爸回来了”“外婆回来了”的场景,博鱼乐此不疲地做着不同角色转换的练习,通过这些她能够不断认识自己,了解周围的人和环境。

除了这些网上都可以购买,还可以自己制作,角色扮演( Role-Play)熟悉的人物外,还可以扮演小动物。比如孩子们认识的小羊、小狗和小猪等,可以根据这些动物来给孩子安排角色,从中文的象声词(咩咩、汪汪、噜噜)到英文的( moo、wOw、oink)模仿每个动物的叫声,不同的语音语调及它们的显著特征。

戏剧教育中非常重视口语的表达,这种“语言环境”是培养儿童语言能力的最佳方法,英语启蒙也是如此。我会给博鱼放一些英文儿歌,如《Old McDonald had a farm》,一直给她磨磨耳朵,再让她表演儿歌里不同的动物。再或者给她看简单的《ABC》字母书,第一个字母是A--apple,我会问博鱼,苹果是用来干吗的?博鱼会假装手里拿着个苹果,表演吃的动作来告诉我们苹果是用来吃的。

我很认同“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是适合自己孩子的,根据孩子们的特点进行教学和引导,都是我们可以采纳的。惠顿也说过“我们不需要做判断,去认定哪一类的戏剧活动对儿童比较有价值”,所以家长们大胆地去尝试各种可能吧。

江帆:绘画创意实验室里头脑风暴

孩子喜欢在工作室和我一起待着。那里有很好的光线,各种颜色、图案和取之不尽的艺术媒材。在里面“工作”超有魔力。

记得大女儿江米条第一次拿笔是8个月大的时候,她直到把家里的两扇玻璃门用蜡笔全部涂成彩色才肯罢休。在这之后,但凡再看到蜡笔颜料,她就会自主地要求开始“涂抹”。虽然只是些杂乱无章的彩色线条相互无序的缠绕,但这个时候,或许就是江米条的“绘画宇宙”大爆炸的开始。

隨着江米条慢慢长大,偶尔会有意识地想要表现具体形状的时候,我开始申请加入的她的创作过程一一作为一个共同创作者的角色加入,而不是一位高高在上的指导者。江米条选择要用的画材,以及画面的涂抹方式,我不做任何形式的干预,只做一位安静的欣赏者。我要花时间去观察、去聆听甚至去猜测,这个充满了无限可能的小脑袋瓜里到底会闪现些什么?我们也会一起探讨、一起寻找和尝试在无序的线条和色块中发现充满奇趣的形象,再一起画出来,让这些小怪物和我俩一起享受这种由探索、联想、寻找、创造带来的成就感。

我发现,这样的创作方式能让孩子慢慢学会对着画面思考。如果之前的随意涂抹是一种短平快的、节奏简单的、即兴创作的画面状态的话,我们一起创作的的这一张作品则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状况。画面的切入或许是简单、无序且快速的,但展开则要断断续续地经历近一至两周的时间。这需要我们俩在不断地摸索中寻找出一种默契,进而从无序的自主,到找寻出真正属于她的“绘画宇宙”的秩序感。让她自己愿意并努力去尝试各种画面存在的可能。

愿在她的宇宙里,永远都有惊喜。

猜你喜欢
养育育儿孩子
养育学堂
养育学堂
养育学堂
养育学堂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育儿神器
育儿Q&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