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述评

2018-05-14 17:33张丹丹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理论特色习近平

张丹丹

〔摘要〕 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重大命题明确提出以来,理论界不断加大对其进行探究和研讨的力度。在思想的形成背景方面,主要强调历史逻辑、现实依据、理论来源和实践基础等四个方面;在思想的逻辑关系方面,主要强调思想自身的内在逻辑结构关系及其与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间的逻辑关系;在思想的鲜明特征方面,主要强调人民性、继承性和創新性等特征;在思想产生的重大意义方面,主要强调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世界意义。当然,目前的相关研究还存在不足之处,需要加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突出其思想的现实价值,与时俱进,早日建成现代化强国。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背景;逻辑关系;鲜明特征;重大意义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1009-1203(2018)03-0010-05

党的十九大正式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对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重大理论创新进行的全新概括。同时,这一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我们必须始终坚持、毫不动摇。从2017年10月18日至今,学界围绕这一思想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展开了深入的研究,见仁见智。笔者拟从该思想的形成背景、逻辑关系、鲜明特征、重大意义等几个方面对学界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背景

任何科学的思想理论都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下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并且以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支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它的形成和发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因而学者们分别从历史、现实、理论和实践等角度对其产生的背景进行探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历史逻辑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习近平总书记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总结,在汲取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中伟认为,习近平对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等共产党人关于社会主义的探索和追求的继承与坚持,以及对中国新时期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新考验等历史性课题进行新的历史性回答,并给出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历史逻辑 〔1 〕。黄旭东通过梳理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脉络及其阶段划分,指出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部分,同时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也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 〔2 〕。邸乘光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离不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譬如中华文明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国人民的奋斗史及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经验等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历史根据 〔3 〕。

(二)现实依据

思想的产生源于现实的需要,虽然目前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是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需要新的重大理论创新和思想指导,所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应运而生。韩庆祥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产生了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而其思想具有时代逻辑 〔4 〕。陈健等人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中国正处在改革开放以来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的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而且我国在推进治国理政的过程中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5 〕。金民卿认为,一方面,当今时代的本质、特征和世界局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尚未完全走出低谷时迅速崛起并进入新时代,这就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成奠定了基础 〔6 〕。

(三)理论来源

科学的理论需要以一定的思想源泉和文化土壤为支撑,并且在继承前人思想和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形成和发展。王相坤认为,习近平在青年时期确立的群众立场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理论萌芽 〔7 〕。蒋国栋认为,理论创新造就新时代新思想,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 〔8 〕。杨希双等人认为,从社会主义制度或社会运动的角度来说,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逻辑,是其产生和形成的理论渊源;从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层面来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存在和生产方式决定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形成和发展,是其思想形成的第一理论逻辑 〔9 〕。

(四)实践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与其个人的成长经历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等密切相关。王相坤认为,习近平的成长经历不仅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也奠定了实践基础,正是由于在陕北梁家河、河北正定等地的亲身经历对其后来的成长产生了重大影响,也为其“四个自信”、改革创新、精准扶贫以及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等思想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7 〕。蒋国栋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我们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生态文明、国防建设、港澳台工作、外交布局等各方面取得的创新与成就,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和土壤 〔8 〕。

综上所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并非偶然,由于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急剧变化,为了确保改革发展稳步前进、国防外交和平磋商、治国治党稳健有序,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这就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产生的,也是在汲取理论和实践的养分中发展的;既是对历史发展趋势的顺应,也是对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的现实回应。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关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提出后,学者们主要从两个方面对其逻辑架构进行了探讨,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身的内在逻辑结构关系,二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间的包含或独立的逻辑关系。通过对这两大逻辑关系的梳理论证,我们可以更准确地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逻辑关系

从整体上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由“八个明确”和“十四条基本方略”两部分内容构成,这两部分内容各有侧重又相互统一,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逻辑关系?它们又是如何构成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内在统一体?

韩振峰认为,“八个明确”和“十四条基本方略”的关注点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前者回答的是现象,即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后者提供的是方法论,即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二者有机结合,共同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完整内容和科学体系 〔10 〕。辛向阳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包含的八个方面的主要内容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视角进行阐释的,它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行动纲领,它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深化的结果 〔11 〕。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关系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大理论成果,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它与前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继承发展还是再一次实现历史性飞跃?学界对此主要有两种看法。

石仲泉认为,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也进入新的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而作为反映这个新时代要求的理论成果,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 〔12 〕。郝立新等人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应了中国发展面临的重大考验、时代课题,更深入地探索了“三大规律”、准确地把握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新飞跃 〔13 〕。

王偉光认为,毛泽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奠定了基础,邓小平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开端,江泽民和胡锦涛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向前发展,而习近平引领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迈向全新的发展时代,因而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是新的飞跃,而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14 〕。李春华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对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系统的阐释,这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5 〕。

由此可见,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关系在学术界并未达成一致意见,对此还存在争议,有待学者们继续深入分析探讨。因此,我们必须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客观严谨地研究这一思想的基本思路、内容特性等问题,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意蕴,辩证地看待两个层面的逻辑关系。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特征

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特征,学界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

(一)人民性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鲜明、最生动、最深刻的本质特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根基,也是中国共产党对执政为民根本宗旨的忠实践行。刘云山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时刻关心关注人民生活,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体现了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 〔16 〕。姜建成认为,人民立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根基,以人民为中心、代表人民根本利益、实现人民美好愿望、激发人民创造活力分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准则、价值诉求、价值依归、价值追求 〔17 〕。

(二)继承性

新思想的产生都是对旧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任何理论的产生、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人类文明成果和前人已有的光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在汲取党的理论精髓和理论血脉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刘云山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汲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世界文明成果、借鉴别国经验 〔16 〕。张世飞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继承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科学理论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的提升和飞跃 〔18 〕。

(三)创新性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国际国内局势严峻,在这样的时局下产生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具有前人思想的现实性,更具有前人思想理论不可超越的时代性,这一思想正是对新时代国家发展走向提出的一系列新颖独到而又精辟深邃的新概念、新观点、新论断。田芝健等人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转化”“创造性运用”“创新性发展”,这“三创”有机统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创新特色 〔19 〕。冯立鳌认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是在实践基础上实现理论创新的典范,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创新成果的最高展现;也正因为其具有创新的品格,才能对新时代的实践创新作出引领和指导 〔20 〕。

综上所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其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都是为了人民。与此同时,习近平在阐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性。

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理论意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继承和发展前人已有思想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开拓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野,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注入了新鲜血液。胡承槐等人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于中国实践,提出了一系列新判断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在思想理论上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新的历史高度 〔21 〕。包心鉴认为,这一科学理论体系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就是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续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的精彩篇章,在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展示出深刻的时代性、实践性、创新性、人民性的鲜明特质 〔22 〕。

(二)实践意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源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实践活动和社会活动,并接受实践的考验、服务于实践。胡承槐等人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義道路、判别和反对各种错误思想理论的干扰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理论标准,同时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迈进新时代,指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 〔21 〕。肖贵清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点和重大指导意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指针和行动指南,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3 〕。

(三)世界意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世界意义。王义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突出表现就是将自身的“四个自信”带给国际社会,同时把“四个自信”转化为行动自觉,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4 〕。胡承槐等人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和实践,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注入了新的活力,扭转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在最近几十年间发展停滞的势头,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重新回到向上奋发的态势 〔21 〕。刘强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展现了世界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具有开放性和普适性,这既为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提供了蓝本,同时也促进了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25 〕。

简而言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理论创新,它不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绘制了蓝图,也为世界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使各国共享改革发展所带来的成果和机遇,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推动世界人类社会的发展。

五、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几点建议

(一)研究的主要贡献

综上所述,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以来,专家学者们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这些研究加深了人们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和了解,为我们贯彻落实这一思想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其一,学者们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背景从不同视角进行阐释,并提出了有力的佐证。学者们追根溯源,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总结,探寻这一思想的历史背景;从我国的现实基础、世情国情党情社情的历史方位等方面提出这一思想的现实依据;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出发总结这一思想的理论来源;从党的成长历程及其取得的成就等经验教训中提炼这一思想的实践基础。其二,学者们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身的内在逻辑结构和这一思想与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比较分析,充实了其思想内涵、深化了人们对这一思想的认识。另外,学者们还从人民性、继承性、创新性等方面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特征进行了积极探索,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及其对世界产生的积极影响等角度进行了探究。

(二)问题和不足

其一,从研究的逻辑来看,缺乏系统整体性。许多学术论文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只是针对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并未在文章中进行系统阐释,这样就会造成读者碎片化的知识体系,因而我们在后续研究过程中需要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筛选、避免重复,增强针对性,形成系统性的知识结构。其二,从研究的内容来看,缺乏内在关联性。大多数文献只是注重对这一思想的基本内容进行叙述,而对这些内容之间的关联性阐述较少。其三,从研究的深度来看,学术理论成果多于实践层面的探讨。部分文献针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某一具体方面进行了专门研究,但大多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缺乏操作性;贯彻落实层面上的研究相对薄弱,表现在对于如何真正地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应用于实践的探讨不够广泛和深入。其四,从研究的方法来看,比较单一,没能更好地重视和应用一些先进的科学研究方法,运用较多的只是文献研究、历史研究等传统方法,而互联网大数据研究、比较研究、实证研究等方法的应用尚未多见。

(三)未来研究展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还有待学界进一步加强研究。其一,要加强整体性研究工作。如对思想形成的背景进行系统梳理、对思想的内在逻辑关系及其与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间的关系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其二,在当前和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内,专家学者们应当在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多下功夫,使思想研究工作落到实处。其三,在研究方法方面,虽然文献研究法是思想研究最基本的方法,但是我们除了应用传统的方法外,还要将实证研究、各种关系范畴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引入该领域。

〔参 考 文 献〕

〔1〕高中伟.科学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理路〔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1):5-8.

〔2〕黄旭东.全面理解“新时代”与社会主义发展的三重逻辑〔J〕.贵州社会科学,2017(11):4-9.

〔3〕邸乘光.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1-15.

〔4〕韩庆祥.准确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N〕.浙江日报,2017-10-23(05).

〔5〕陈 健,龚晓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现实逻辑和实践路径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7(6):6-12.

〔6〕金民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生逻辑〔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7(6):5-12.

〔7〕王相坤.习近平的成长经历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J〕.党史文苑,2017(23):47-52.

〔8〕蒋国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逻辑、现实土壤和重大意义〔J〕.求知,2017(12):24-26.

〔9〕杨希双,罗建文,吴小军.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逻辑〔J〕.青海社会科学,2018(1):9-14.

〔10〕韩振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逻辑〔J〕.人民论坛,2017(34):14-16.

〔11〕辛向阳.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与鲜明特征〔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7(6):4-9.

〔12〕石仲泉.党的指导思想的历史性飞跃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7(10):1-7.

〔13〕郝立新,周康林.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新飞跃——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8(1):4-12+156.

〔14〕王伟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体会〔J〕.中国社会科学,2017(12):4-30.

〔15〕李春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历史性飞跃〔J〕.人民论坛,2017(33):18-20.

〔16〕刘云山.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N〕.人民日报,2017-11-06(02).

〔17〕姜建成.人民立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根基〔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6):14-18.

〔18〕张世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品质〔J〕.贵州省党校学报,2017(6):11-16.

〔19〕田芝健,丁新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创新〔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6):19-24.

〔20〕冯立鳌.新时代·新思想·新特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理论特征〔J〕.广东社会科学,2018(1):5-10.

〔21〕胡承槐,王 侃.科学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J〕.浙江社会科学,2017(11):4-8.

〔22〕包心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主题、科学内涵和鲜明特质〔J〕.国外理论动态,2017(11):8-10.

〔23〕肖贵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7(6):40-45.

〔24〕王义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意义〔J〕.前线,2017(11):118-121.

〔25〕刘 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意义〔J〕.人民论坛,2017(33):29-31.

责任编辑 周 荣

猜你喜欢
理论特色习近平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理论”与“实践”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盛满理论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标题党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